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营造毛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采取炼山与不炼山二种造林方式营造毛竹林,对林分生长、土壤肥力及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对比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毛竹林不炼山与炼山比林分生长稍好,土壤肥力有所改善,而且提高了林分物种多样性。在杉木采伐迹地不炼山营造毛竹是一种较好的造林方式,不仅可提高林分生长,而且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以在南方林区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对杉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采伐剩余物带状清理、全部移除以及炼山等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杉木林生长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剩余物带状清理方式在提高杉木林的生长量以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能力方面均优于炼山处理,而采伐剩余物全部移除方式改良土壤的能力最差。建议今后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采用带状清理方式,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3.
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立地条件相一致的原则,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设置皆伐前、皆伐1个月、皆伐3个月、整地1 a、整地3 a、炼山1 a、炼山3 a等不同条件下总计21块标准样地,旨在研究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经过对标准地土壤化学性质测定,结合显著性差异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土壤化学性质趋于恶化,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带状整地法在短期1 a内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显著强于炼山法,并且炼山3 a后土壤化学性质基本恢复至炼山前,总体看来皆伐后带状整地的迹地清理方式优于炼山法。  相似文献   

4.
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计量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炼山、不炼山径流场定位观测基础上,根据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首次采用定量方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杉木林的生产效益、涵养水源效益及保持水土效益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炼山杉木人工体综合效益比炼山杉木人工林高1365.76元/hm2,炼山清理迹地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5.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6.
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 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 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 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7.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杉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8.
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18年生杉木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养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92-93
炼山是我国南方营造杉木林最常用的林地清理方式,林地通过不同方式清理后栽植杉木,18年后对其生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炼山处理的杉木各年份的平均胸径均较不炼山大,其差异在第6年时达最大值,其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树高在第12年前不炼山大于炼山,12年后不炼山超过炼山,第15年后两者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不炼山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要在9年后才能得到显示.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土壤微生物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山与不炼山杉木林地微生物四年的定位研究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通过不同方式处理采伐剩余物,导致了林地微生物的较大差异。炼山林地短期内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了炼山引起的林地养分释放,造成大量养分流失;不炼山林地采伐剩余物则能缓慢分解释放养分。从维护土壤肥力角度看:不炼山清理迹地优于炼山。但不同清理方式林地三大类微生物中仍以细菌数量占优势,放线菌、真菌次之。在各生理类群中,以氨化细菌占优势,嫌气性固N菌其次,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固N菌最少。利用土壤微生物数量来表示林地整体肥力是不够确切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起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在闽中山地不同密度湿地松林分的研究表明,湿地松速生期早,是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优良树种.湿地松造纸林树冠重叠系数为1.2517时,可获得较大的蓄积量.通过湿地松生长模型的建立,导出湿地松的适宜经营密度上限.根据湿地松短周期的培育目标,确定出湿地松纸浆林的两种密度模式,即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3247株/hm2,第10年间伐,强度25%,第15年主伐)和不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2438株/hm2,第15年主伐).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松纸浆林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杉阔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炼山处理(C)林木生长最好,不炼山处理(B)林木生长一般,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A)林木生长差。炼山处理(C)与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A)相比,林木生长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炼山后不同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天然阔叶林砍伐后炼山,不同更新方式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2年后与原始林地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相比都对土壤养分有影响,尤其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速效磷都下降,速效钾却增加,人工更新比天然更新对保持土壤肥力作用更大.随着更新时间的增长土壤养分逐年下降,特别在0~20cm土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下土壤的物理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由于枯枝落叶层构型完整,并在地表形成了一层独特的根盘层,从而保持了土壤完整的发生学层次和良好的物理性状,与之相比较,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下的土壤由于地表枯枝落叶层和根盘层的破坏,侵蚀作用使土壤的发生层产生逆向发育,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明显恶化,且以后为最快,这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主要表现为:(1)土壤质地突变或粗骨化;(2)土壤结构性变差;(3)土壤孔隙状况恶化,土壤的  相似文献   

15.
亚热带3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皖西大别山区3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呼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随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5 cm、10 cm的土壤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杉木林土壤呼吸与5~10 cm土层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p<0.01);麻栎林土壤呼吸与0~5 cm土层有机质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28(p<0.05);杉木麻栎混交林土壤呼吸与5~10 cm土层有机质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64(p<0.05).  相似文献   

16.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昆明地区沟谷常绿阔叶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地区的沟谷常绿闭叶林是滇中常绿闭叶林的一种重要娄型,主要分布于非石灰岩地区。这种森林比较特殊,既不同于地带性植被——半湿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阴湿;也不同于我国东南部湿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非常缺乏金缕梅科成分。由于沟谷生境比较肥沃、湿润、温暖(尤其冬季),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约有300多种,隶属90科200属。其中还有不少珍贵稀有的种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森林具有粗大的木质藤木,林下植物有“花叶现象”,有高大的蕨类植物(含树蕨型)。因此明显带有南亚热带的特征。这种森林是可贵的基因库,而且在丰富昆明特有的自然景观,尤其在维持地区自然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顺昌县高阳乡虎头山杉木丰产林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最近发现的顺昌县高阳乡虎头山杉木丰产林,是一片与闻名国内外的南平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相媲美的高产林分。该林分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土壤、植被、地形等都是杉木最适区的代表。林分单位蓄积量之高为国内外罕见,其中有许多优良种质资源,是选种、育种的好材料,是研究杉木立地类型和群落演替、探讨杉木丰产原因、林分结构、生长规律等的好场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伐和林分类型对森林凋落物储量及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为提高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建德市3个小流域的间伐与未间伐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和阔叶林为对象,野外采集凋落物与土壤(0~10、10~30、30~60 cm)样品,测定凋落物的储量、持水率和持水量以及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结果  杉木林间伐较未间伐的凋落物储量降低了25.2%(P<0.05),而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率分别增加了24.4%和47.1%(P<0.05);间伐对阔叶林凋落物储量无显著影响,但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比未间伐的增加了42.5%和42.2%(P<0.05);凋落物持水性能总体表现为间伐林分高于未间伐林分。间伐显著提高了杉木林10~6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显著增加了阔叶林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0.05)及0~10、30~6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持水量(P<0.05);间伐杉木林各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均显著高于间伐阔叶林(P<0.05),并且间伐杉木林0~6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3 775.19 t·hm?2)高于其他林分。  结论  间伐显著提高了森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土壤的持水性能,其中间伐杉木林凋落物及土壤整体的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图3表5参考24  相似文献   

20.
不同毛竹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建瓯市房道镇潘坑村天然毛竹混交林、毛竹锥栗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人工毛竹林内留养阔叶树以及毛竹纯林等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毛竹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毛竹锥栗混交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毛竹纯林留养阔叶树,而毛竹纯林的土壤容重最大;表层土壤的自然含水率、最大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呈现出天然毛竹混交林>锥栗毛竹混交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毛竹纯林留养阔叶树>毛竹纯林的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则表现为天然毛竹混交林>人工留养阔叶林>毛竹锥栗混交林>杉木毛竹混交林>毛竹纯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