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杀虫剂啶虫脒在黄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研究了啶虫脒在黄瓜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 ,啶虫脒在黄瓜上的半衰期为 2 5d。 1 8%啶虫脒乳油按推荐浓度 2 0 0 0倍液和加倍浓度 1 0 0 0倍液施药 3~ 4次 ,施药间隔 7d ,距最后一次施药 1~ 4d采样 ,啶虫脒在黄瓜中的残留量小于 0 1mg/kg。  相似文献   

2.
10.5%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0.5%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5%啶虫脒乳油有效成分18.00g/hm^2、20.25g/hm^2、22.50g/hm^2对黄瓜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以10.5%啶虫脒乳油有效成分20.25~22.50g/hm^2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3.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鳗鱼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建立了鳗鱼中双甲脒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鳗鱼中残留的双甲脒经水解生成2.4-二甲基苯胺,水解产物用正己烷提取、酸碱液液净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本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65.52%.75.95%,变异系数为6.61%-9.38%,最小检测浓度为0.005mg·kg^-1,适用于鳗鱼中双甲脒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啶虫脒在大米中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方法]用乙腈提取样品中的啶虫脒,提取液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用串联质谱测定,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试验得出,在0.04 ~4.00 ng范围内,啶虫脒标准工作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5.大米中啶虫脒的添加回收率在86.3% ~ 92.5%,相对标准偏差为1.6% ~4.5%,检出限为0.8μg/kg,保留时间为1.7 min.[结论]试验建立的方法分析步骤简单、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均能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同时此方法的建立也可为啶虫脒在其他复杂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立梨子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苯醚甲环唑的残留方法。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定容过膜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苯醚甲环唑质量浓度在10-200ng/mL之间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添加浓度在10.0-500.0mg/kg,添加回收率为88.O%-117.0%。  相似文献   

6.
确立乙腈振荡提取、弗罗里硅土SPE小柱净化麦田土壤中啶虫脒残留样本的前处理方法,建立柱程序升温、NPD检测的气相色谱残留样品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啶虫脒的色谱保留时间为9.93min,在0.5~200mg/L时,啶虫脒质量浓度与其色谱峰面积在GC-NPD上线性响应良好,回归方程为y=-3 678.37x+3 595.04(r2=0.999 8)。啶虫脒在麦田土壤0.01、0.05、0.1和1.0mg/kg的4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大于75%,各添加水平5次平行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该色谱条件下仪器的最低检出量为0.62ng,所建立的残留分析方法的最低检测量为0.014mg/kg,可以满足麦田土壤残留的定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六安地区青菜中常用的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分析时间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得到缩短,以选择离子方式(SIM),采用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进行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此方法检出限为0.01—0.06mg/kg,能满足有机磷农药多残留农残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啶虫脒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快速测定啶虫脒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法,苹果制备样品经提取、净化后,用带有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啶虫脒的残留量,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为80.5%~112.6%,最低检出浓度0.001mg·kg,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7.5%.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谱法检测卷心菜中啶虫脒和吡虫啉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模拟添加法,确立以XAD-2为柱填料,环己烷/乙酸乙酯[V(环乙烷)∶V(乙酸乙酯)=1∶1]为淋洗剂的柱层析法提取、净化残留于卷心菜中啶虫脒和吡虫啉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以中等极性SUBTM-5柱、色谱柱程序升温、FID/MSD检测的气相色谱残留样品确证性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优化色谱条件下啶虫脒和吡虫啉出峰时间均不超过8 min,且在0.5~100μg.L-1内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啶虫脒为Y=11.599X+221.578(r2=0.995 5),吡虫啉线性回归方程为Y=179.751X+2 592.787(r2=0.997 4),啶虫脒和吡虫啉最小检出量分别为3.5×10-7mg和5.1×10-7mg,残留样本的平均前处理时间均不超过20 min,它们在0.25、0.5和1.0 mg.kg-1添加水平下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均大于75%,各添加量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啶虫脒和吡虫啉的定量检测限分别为0.005 3和0.007 1 mg.kg-1。表明该残留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样品检测方法简便、高效、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浓缩、气相色谱(ECD)检测法测定了甘蓝中茚虫威的残留。结果表明,茚虫威在甘蓝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kg。当添加浓度为0.005~0.5mg/kg时,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为1.2%~2.6%。  相似文献   

11.
硝酸银对黄瓜离体子叶培养芽再生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黄瓜品种“津春4号”无菌苗子叶为材料,研究了AgNO3对离体子叶芽再生频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含KT 2mg/L和NAA 0.1~0.4mg/L的MS培养基中附加AgNO3 2~6mg/L,可显著地提高离体子叶芽再生频率,其中最适培养基为:KT 2mg/L+NAA 0.3mg/L+AgNO3 2mg/L,芽再生频率达到77.2%。这种促进作用与AgNO3抑制乙烯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津春4号"黄瓜为试材,研究喷施不同质量浓度乙烯利对黄瓜幼苗叶片胞间隙液几丁质酶的诱导积累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乙烯利处理后黄瓜叶片胞间隙液蛋白质量浓度增加;几丁质酶活性水平也随乙烯利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出现不同幅度上升,其中,252mg/L的乙烯利对几丁质酶诱导作用最强;通过SDS-PAGE电泳,观察到252mg/L乙烯利处理后第1天,一种27.0ku几丁质酶在胞间隙积累,并在随后的取样时间显著表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此外,与对照相比,质量浓度分别为126mg/L和252mg/L乙烯利处理后第7天,黄瓜幼苗株高增量显著降低,252mg/L处理的茎粗增量显著增加。乙烯利可以诱导黄瓜叶片胞间隙几丁质酶的累积,诱导的效果与黄瓜叶片对乙烯利质量浓度的感受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程龙  宋坚  何舟  宁军号  庞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33-12934,12949
[目的]为合理调控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在pH8.O、水温20℃条件下研究氨氮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氨氮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18.6、288.2、244.5和212.1mg/L,安全浓度为21.2mg/L;非离子氨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10.86、9.21和7.99mg/L,安全浓度为0.80mg/L。[结论]刺参幼参对氨氮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银杏抗菌肽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黄瓜的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并进行银杏抗菌肽GK-2的遗传转化。研究结果表明,MS6(MS+0.005 mg/L TDZ+0.20 mg/L IAA)培养基适于黄瓜愈伤组织的形成和不定芽分化,7 d即可分化出不定芽,出愈率和分化率分别高达100%和86.67%。进一步用带有银杏抗菌肽GK-2目的基因的农杆菌转化黄瓜,筛选出了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时间3 d以及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最佳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转化黄瓜,获得的转化植株阳性率高达17.9%,并对黄瓜枯萎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因型黄瓜离体再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黄瓜(Cucumissativus L.)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和激素组合等因素对黄瓜离体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黄瓜材料的再生能力差别较大;带柄子叶比下胚轴和不带柄子叶的再生率高,是比较理想的外植体材料;较低的6-BA/IAA配比促进黄瓜不定芽的分化;6-BA/IAA配比较高则适合再生芽的伸长;添加0.5mg/LAgNO3可以促进不定芽发生,5~6d苗龄的外植体分化再生频率较高;在供试的6个试验材料中,M8,M10的再生频率较强,分别达到96%和90%。高频率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IAA0.6mg/L+6-BA0.5mg/L+AgNO30.5mg/L;不定芽伸长的培养基为MS+IAA1.0mg/L+6-BA1.0mg/L+GA31.0mg/L+AgNO30.5mg/L;高效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IAA0.2mg/L+NAA0.1mg/L。  相似文献   

16.
铅胁迫对黄瓜幼苗内源激素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黄瓜幼苗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铅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和黄瓜幼苗中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铅(100mg/L)对黄瓜幼苗早期生长有着促进作用,铅质量浓度高于200mg/L时对黄瓜幼苗早期生长有着抑制作用,且铅质量浓度越高,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黄瓜幼苗内源激素水平在不同的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根中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与铅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叶中赤霉素(GA3)的含量变化与铅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根和叶中生长素(IAA)的含量变化在铅质量浓度高于200mg/L时与其质量浓度呈负相关.IAA/ABA值与黄瓜幼苗生长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天津主要蔬菜产区对新型杀菌剂啶氧菌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并对黄瓜个体的差异与农药残留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啶氧菌酯在黄瓜上的污染控制及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建立了基于QuEChERS方法结合液相色谱法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残留量分析检测方法,在0.02 mg/kg、0.2 mg/kg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啶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76.5%~93.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其准确度和精确度均符合我国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在对黄瓜中啶氧菌酯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施药后1 d内药剂消解迅速,之后消解速率逐渐趋缓,3 d时残留量已降至欧盟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以下。而在对黄瓜个体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差异进行研究时发现,平均残留量(0.639 mg/kg)大于残留量中值(0.508 mg/kg),黄瓜个体的质量与其中啶氧菌酯的残留量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激素配比对黄瓜子叶再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和优化黄瓜子叶不定芽再生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黄瓜再生过程中激素配比对黄瓜再生频率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表明:激素ABA和Ades对黄瓜不定芽的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其中在MS+6-BA 1 mg/L+ABA 1 mg/L+Ades 40 mg/L培养基上的出芽率最高,达90.0%;在培养早期ABA和Ades都能明显提高外植体SOD含量,降低POD含量;黄瓜不定芽再生与SOD含量呈正相关,与POD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初始体重为0.6 g左右的幼参,水体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2.0、4.0和6.0 mg/L的乙酰甲喹。前69天每两天全部换水后,按照用药浓度泼洒药物一次。停药两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其抗应激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前30 d,各组刺参体壁中SOD酶活性都呈现增高趋势,2.0 mg/L组SOD活性达到最高,之后又呈现降低趋势;随着乙酰甲喹浓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刺参体壁中AKP和ACP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 mg/L和4.0mg/L组刺参酶活性最高;40 d后各实验组刺参体壁酶活性逐渐与对照组持平。所有实验组刺参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 mg/L组刺参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 mg/L组成活率为9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浓度(6.0 mg/L)的乙酰甲喹导致幼参抗应激能力差。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刺参保苗期间,乙酰甲喹的适宜添加量为2.0~4.0 mg/L。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0~13℃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暴露于Zn(Ⅱ)浓度为0.050、0.150、0.500 mg/L的海水中75 d时,Zn(Ⅱ)在幼参体内的蓄积情况以及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Ⅱ)浓度为0.050 mg/L和0.150 mg/L的试验组幼参没有出现中毒及死亡的现象,存活率均为10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60.10±17.11)%、(50.37±6.29)%,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45.305±14.671)%、(100.949±40.471)%,与空白对照组(自然海水)幼参的体长(60.34%±17.11%)和体重(146.354%±14.671%)相比,增长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150 mg/L浓度组的幼参体长、体重的增长率偏低,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而0.500 mg/L浓度组的幼参在Zn(Ⅱ)的长期胁迫下,由缓慢生长、个别死亡转变为中毒萎缩、大量死亡,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体长增长率为-24.94%±13.21%,体重增长率为-23.776%±17.706%),存活率仅为(38.67±15.53)%。Zn(Ⅱ)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慢性的、持续的,幼参对Zn(Ⅱ)的蓄积量和蓄积速率与暴露时间、Zn(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0.050、0.150、0.500 mg/L浓度组幼参体内Zn(Ⅱ)的蓄积量分别为开始时的1.4、2.0、2.3、3.8倍,各组的蓄积速率分别为(0.4022±0.1260)、(1.0160±0.0215)、(1.3245±0.0807)、(2.8000±0.0185)mg/(g.d)。高浓缩系数表明,幼参对Zn(Ⅱ)的蓄积能力很强,暴露于自然海水中的幼参就可以蓄积足够的Zn(Ⅱ),可防止Zn(Ⅱ)缺乏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