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4种牧草按豆禾比1∶1、1∶2、2∶2和2∶1间行种植,分析其播种年混播组分株高与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对混播禾草产量影响显著(P0.05),而对混播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禾草种类对禾豆总产量影响不显著,而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P0.05)。单播苜蓿全年产量显著高于混播草地禾豆总产量(P0.05)。在混播处理中,头茬禾豆总产量以1∶1混播最高,二茬和全年禾豆总产量以2∶1混播最高,1∶2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豆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混播组合(P0.05)。豆禾比例对禾草生长及禾豆产量比有明显影响,1∶2和2∶2混播禾草生长良好,全年禾豆产量比为0.28~0.81;而1∶1和2∶1混播组合二茬禾草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全年禾豆产量比为0.11~0.3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将秣食豆与玉米(郑单958)按不同比例和时期进行混播,研究混播比例和时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碱解氮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地表以及地下lOcm温度随秣食豆混播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以混播3株秣食豆的地表温度最为显著,而播期对土壤温度影响不显著。土壤中水分、碱解氮和土壤脲酶活力随混播秣食豆比例增加而增加,其中脲酶以混作3株秣食豆的含量最高,混作1株秣食豆的土壤脲酶最低。  相似文献   

3.
燕麦与箭舌豌豆在甘肃卓尼的混播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0年在甘肃卓尼县区域内两处设点,开展了燕麦与箭舌豌豆的混播试验。结果,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以1:1的混播比例产草量最高,在川道河谷区和二阴山区亩产青草分别达2467公斤和1800公斤。增产幅度为:川道河谷区混播比单播燕麦增产27.9%,比单播箭舌豌豆增产25.4%;二阴山区为31.4%和62.4%。  相似文献   

4.
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种植2年的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土壤有机碳密度以隔行混播草地最大,为11.59t/hm2,其次为单播紫花苜蓿草地,二者显著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P0.01);氧化稳定系数,隔行混播草地最大(1.28),同行混播草地次之(1.16),二者亦显著(P0.05)高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1.00)、单播无芒雀麦草地(0.85);表明混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且隔行混播较之同行混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宁夏绿洲禾豆牧草混播组合及其比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亚淑  朱林  许兴 《草业科学》2015,(9):1463-1472
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有补灌的条件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试验材料,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分别按照3∶7、5∶5、7∶3共3种不同比例进行混播,研究了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其经济投入产出比、干草及主要营养成分产量、相对总产量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豆禾牧草混播比例的产量均显著大于单播禾本科牧草的产量(P0.05)。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2013年及2014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沙打旺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组合(P0.05),其中,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产量为最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总产量最高且投入产出比最低。紫花苜蓿+禾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均大于相同比例下沙打旺+禾本科牧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沙打旺+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中,相对总产量(RYT)大于1的组合多于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其中,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两年平均RYT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建植栽培草地时,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最低的投入产出比;而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中不同物种生长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混播草地(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牧场(记为DDM)2014年混播草地、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高原寒冷气候冬季牧场(记为HDM)2015年混播草地和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牧场(记为DXM)2016年混播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物种进行多样性调查,旨在探讨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为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混播第2年,DDM,DXM和HDM草地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有所提高,HDM人工草地的植被盖度与DDM和DX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DM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DXM和HD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物种组成上来看,3个试验样地在混播后,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重要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均显著上升,DXM与DDM和HDM相比,上升较为明显(P<0.01)。另外,各个样地的杂类草比例均显著下降,HDM与DDM和DXM相比,下降最为明显(P<0.01)。此外,人工混播措施显著降低了3个样地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综上所述,人工混播是高寒区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不同区域的恢复效果不同,因此在青藏高原建植人工草地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最终达到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经营。  相似文献   

7.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紫花苜蓿-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分别用A_1,A_2,A_3表示)按豆禾行数比1∶1,2∶2,1∶2和2∶1(分别用B_1,B_2,B_3,B_4表示)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建植第1年至第3年混播牧草产量,研究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混播系统生产力(SP)、种群相对产量(RY)、相对产量总和(RYT)和种间竞争率(CR)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混播系统生产力和种间关系有明显影响。第1年至第3年SP分别以A_2,A_1和A_3组合最高。第1年A_2组合禾草RY,CR和RYT显著高于A_1和A_3组合,且RYT1。第2年A_1,A_2和A_3组合的RYT及禾草与苜蓿的RY,CR均无显著差异,且RYT1。第3年A_1组合禾草RY和CR显著高于A_2组合,其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A_3组合RYT(1.0)显著高于A_1(0.92)和A_2(0.91)组合。在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中,B_4处理三年内SP最高,其次为B_1处理, B_3处理最低。第1年不同混播比例间禾草RY和CR(B_1的CR除外)差异不显著;第2年和第3年B_2处理禾草RY(第2年B_1的RY除外)和CR显著高于B_1,B_3和B_4处理。综合考虑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禾草种群稳定性,在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或虉草2:2间行混播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试验草种,在三江源区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开展为期3年的混播试验,探讨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EM(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土壤养分状况最佳;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EM混播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上,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如采取人工草地建植手段,建议选择EM混播。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不同混播比例下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氮素替代潜力的影响,分别以9种豆禾混播比例和5种施氮水平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盆栽和田间试验,探究豆禾混播系统的固氮和转氮能力,估测不同混播比例下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产量的氮肥替代效果。结果表明:1)箭筈豌豆的转氮率(PNt)和转氮量(WNt)均随豆/禾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2)箭筈豌豆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转氮量、转氮率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盆栽试验混播箭筈豌豆可代替其70%以上的氮肥施入量,而小区试验混播12.5%~50%的箭筈豌豆可代替60%以上的氮肥施入量。4)箭筈豌豆与燕麦混播比例为12.5:87.5、25:75、50:50时的氮代替潜力显著高于混播比例为62.5:37.5、75:25和87.5:12.5。综合分析表明,12.5:87.5为豆禾混作系统的最优混播比例,可使氮素替代潜力最大化;各混播比例下豆禾混播生物固氮可代替40.17%~104.86%的施氮肥量,具有较高氮替代潜力,可实现豆禾混作草地的减氮增效。  相似文献   

10.
秦燕  刘勇  张永超  梁国玲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20,28(6):1768-1774
本试验以不同混播比例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混播草地植物生物量、形态特征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禾豆混播比例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8月17日),混播系统相对产量总和显著小于1.0(P<0.05),两种植物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不同混播处理草地生物量因生育期而异,在燕麦乳熟期(9月6日),燕麦和箭筈豌豆以2:1混播干物质产量最高(1 576.7 g·m-2),除与燕麦和箭筈豌豆以1:2混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在燕麦成熟期(9月29日),燕麦单播处理干物质产量(1 766.7 g·m-2)最高。在燕麦蜡熟期(9月29日),混播较燕麦单播处理燕麦株高提高了12.7%~28.3%、分蘖数增加了1~2个;与之相反,混播使箭筈豌豆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鉴于研究区人工草地多用于制备青干草的利用方式,饲草应兼具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我们推荐燕麦与箭筈豌豆以2:1的混作方式进行种植,并于燕麦乳熟期进行收获。  相似文献   

11.
石渠县鼠荒地改良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利用垂穗披碱草与燕麦混播改良海拔 40 90m的鼠荒地 ,当年鲜草产量可达到 1 8t/hm2 ,第二、三年达到 1 3~ 1 4t/hm2 。试验结果表明 :二者混播是改良鼠荒草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Z1H1B1,Z1H1B2,Z1H2B1,Z2H1B1)],4个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W1P1B1,W1P1B2,W1P2B1,W2P1B1)]和3个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模式[杂花苜蓿+红豆草+百脉根+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豆禾比为1∶3,1∶1,3∶1(L25G75,L50G50,L75G25)],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牧草混播模式下各牧草株高、密度、干物质产量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和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且牧草粗蛋白含...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性,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Wega7F、WL319HQ及草地羊茅(Festuca pratensis)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苜蓿单播区与苜蓿-草地羊茅混播区,于2013年10月15日、10月30日、11月15日、2014年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对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4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对苜蓿越冬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品种不同,苜蓿单、混播越冬率表现不一。苜蓿与禾草混播效果好于单播,混播越冬率超过90%,公农1号单混播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单、混播处理及品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单播区与混播区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气温下降而增高,翌年春季随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11中旬达到最大值,单混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0月末达到最大值,除WL319HQ单、混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它两个品种单、混播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WL319HQ单、混播处理在10月末游离脯氨酸含量升到最高,其余各处理均是在11月中旬升到最高值,且同一观测期内,单、混播处理显著差异(P0.05);POD活性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均在11月中旬升至最高。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苜蓿与草地羊茅混播处理的越冬率略高于苜蓿单播的,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顺序为公农1号+草地羊茅公农1号Wega7F+草地羊茅Wega7FWL319HQ+草地羊茅WL319HQ。  相似文献   

15.
陈逸凡  云岚  艾芊  李楠  姚娜  任晓敏  石凤翎 《草地学报》2023,(10):3203-3211
为探求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盐碱土壤的影响,筛选最适合海流图盐碱地的混播方式,本研究以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分别与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混播建植草地,连续三年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pH,结果表明,建植混播草地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积累都有显著促进作用,降低土壤pH效果显著。苜蓿与新麦草混播最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苜蓿与缘毛雀麦混播最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的积累,苜蓿与长穗偃麦草混播降低土壤pH效果最显著。对于该地区同类型盐碱地综合改良效果而言,短期以苜蓿-长穗偃麦草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长期以苜蓿-缘毛雀麦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 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相似文献   

18.
陈菲  穆麟  文昭竹  张志飞  魏仲珊 《草业科学》2018,35(7):1734-1742
为探讨高秋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品种间混播对其产量、品质、根系及株高等指标的影响,对品种WL712、WL903和WL656与南方地区推广种植的WL525进行混播试验。结果表明:1)混播组合的粗蛋白产量与单播WL525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的品种单播;2)混播组合的株高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纤维含量有所减少,纤维含量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混播组合的根颈分枝数和根颈直径生长指标较单播有优势;4)混播组合中WL656∶WL525=1∶4和WL712∶WL525=1∶2组合的总干草产量最高,达到14.67t·hm-2,营养品质达到特级紫花苜蓿干草标准,全年生长情况较其他组合好,是可以进一步追踪研究的品种间混播组合。综合而言,不同比例紫花苜蓿品种间混播可提高牧草品质,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9.
青贮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草饲喂肉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青贮的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草进行肉羊饲喂试验,结果发现,青贮过的混播草显著(P〈0.05)提高肉羊的增重。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一年生植物在替代试验中的相互竞争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用替代试验研究了燕麦(Aneva sativa)和箭舌豌豆(Vicia sativa)在混播中的竞争相互作用。为了攻混播比例对两种植物在混播条件下的行为影响,田间试验设为5个混播总密度和5种混播比例,共了5次。(2)方差分析表明,相对总生物量(RYT)和竞争平衡指数(CBI)对总密度,混播比例和生长时间的反应敏感。总密度对RYT和CBI的影响高度显著,在大多数情况下,混播比例对RYT和CBI的影响不显著。(3)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续时间对RYT和CBI很强的影响,在第1次测定时,RYT值接近1而BI值接近0,这一事实表明,种间无竞争或互惠作用。而在生长旺盛期,种间竞争较为剧烈。(4)本研究结果表明,箭舌豌豆的生长严惩受到燕麦的抑制作用,这说明箭舌豌豆在与燕麦混播时表现为竞争上的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