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MSC与SVM的夯土齐长城土壤含水率高光谱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近地面高光谱技术,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的土壤含水率的高光谱估测模型,为快速、无损估测土壤含水率提供科学依据。以青岛市黄岛区夯土齐长城为研究区,沿垂直于齐长城采集样品,并进行光谱反射率和含水率测定;对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对数的一阶微分(Lg(R)′)处理以及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e scatter correction, MSC)和对数的一阶微分(Lg(R)′)处理,分别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分析,筛选敏感波长;利用Lg(R)′和MSC+Lg(R)′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分别建立基于SVM的土壤含水率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多元散射校正可以增强光谱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吸收信息,提高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筛选的敏感波长为1 861 nm、1 866 nm、1 549 nm、1 885 nm、1 871 nm、1 895 nm和2 095 nm;基于MSC+Lg(R)′预处理建立的SVM回归模型精度较高,其Rc2为0.811,Rv2为0.764,RPD为2.671。利用MSC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敏感波长,建立的SVM估测模型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2.
基于连续统去除法的土壤盐分含量反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和田县、拜城县191个土样的原始反射率进行连续统去除及连续统去除的一阶微分处理,分析了盐分的高光谱吸收特征及敏感波段,并建立了盐分含量的多种高光谱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在400~2 400 nm波段,土壤反射率与盐分含量之间无明显规律。640~700 nm波段的连续统去除数据与含盐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710~780 nm波段呈极显著正相关。原始反射率经连续统去除处理后,可明显提高反演模型的预测性能。基于盐分光谱指数和吸收特征参数构建的反演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不如连续统去除、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的400~2 400 nm或敏感波段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所有模型中,仅有以400~2 400 nm和640~700 nm连续统去除数据所建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RPD)达2.5以上,分别为2.62和2.52,且二者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差异不大。以640~700 nm波段连续统去除数据构建的PLSR模型对南疆水稻土盐分含量具有很好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3.
土壤全氮的无人机高光谱响应特征及估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体现出光谱与土壤全氮(soil totalnitrogen,STN)含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实现以高光谱快速估测土壤全氮含量,该研究以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获取农田土壤高光谱影像,提取光谱反射率并进行数学变换,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提取各光谱中土壤全氮含量的敏感波段,基于敏感波段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R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构建土壤全氮的高光谱反演模型,筛选出最优模型并对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进行反演制图。结果表明:1)反射率的倒数光谱中的敏感波段(996~1 003 nm)集中在近红外长波范围内,反射率的一阶微分(first derivative of reflectance,FDR)光谱中的敏感波段(398~459、469和472~1 003 nm)和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光谱中的敏感波段(398~459、463~973和978~1 003 nm)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内都有分布,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光谱中的敏感波段(615~625、632和...  相似文献   

4.
基于连续统去除法的南疆水稻土有机质含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可为土壤肥力诊断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南疆191个水稻土样品的反射率数据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后,构建了有机质连续统去除光谱指数并提取了850~1 380、1 380~1 550、1 730~2 150、2 150~2 380 nm 4个波段的吸收特征参数,据此建立了多种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经连续统去除后,有机质的吸收特征得到了有效放大,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连续统去除曲线在850~1 380 nm,其有机质含量与连续统去除值呈正相关,与吸收面积呈负相关,而在1 730~2 150 nm波段则呈现相反的规律。反射率连续统去除值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要优于反射率与之的相关性,而反射率一阶微分与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差异不明显。不同有机质光谱指数模型之间的建模参数与预测能力差异不大,但均只具备初略估测有机质的能力。吸收特征参数模型中,仅有850~1 380 nm波段的面积归一化最大吸收深度(NMAD850~1380nm)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定量预测能力。以反射率、反射率连续统去除、反射率一阶微分、反射率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所建的PLSR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00。所有模型中,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CR′)模型的决定系数与相对分析误差最高,分别为0.91、2.58,均方根误差最低,其值为5.62,具有最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光谱的复垦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朴杰  王世东  张合兵  王新闯 《土壤》2018,50(3):558-565
为了快速准确估算矿区复垦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永城矿区复垦农田为例,在土样有机质含量测定和高光谱数据测量的基础上,对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多种预处理并与有机质实测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相关系数进行P=0.01水平显著检验,确定敏感波段,建立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等多种有机质含量与高光谱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经过数学变换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显著提高,复垦区土壤光谱经过多元散射校正和一元微分处理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模预测效果最好。当前较少有研究对矿区复垦农田土壤有机质进行高光谱估测,本研究成果可为有效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快速、有效地测定复垦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快速、准确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以推动精准农业化进程,以北疆绿洲农田灰漠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收集土壤样品,室内化学分析测得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暗室内利用SVC HR-768高光谱仪测定土壤样品光谱反射率。通过对土壤光谱反射率进行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倒数的一阶微分、对数的一阶微分变换,运用单相关分析法提取土壤光谱特征波段,采用多元逐步方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定量反演,分析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室内土壤光谱的特征关系。结果表明,在波长567、1 697 nm和2 221 nm处,采用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建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预测精度最高,模型决定系数达到0.82。北疆绿洲农田灰漠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的建立为土壤有机质的快速测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煤矿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见—近红外光谱已被证明是一种快速、及时、有效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工具。利用Field Spec4对济宁鲍店矿区的104个土壤样品进行光谱测量,采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及数学变换等多种方式组合对光谱预处理,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进而探讨煤矿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精度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结果影响差异较大,建模结果以SG加MSC预处理再结合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变换最优,建模R~2=0.86,RMSE=2.0g/kg,验证R~2=0.78,RMSE=1.81g/kg,RPD=2.69。(2)倒数和倒数的对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曲线接近重合,与反射率曲线成反比,但是建模效果远低于反射率;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能明显提高500~600nm波段相关性。(3)光谱反射率随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减少而增大,当有机碳含量较低时,其波谱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响应能力也随之降低,反射率直接建模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8.
新疆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光谱测定方法对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是影响土壤质量,制约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为快速估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新疆艾比湖湿地保护区采集140个荒漠土壤样品,利用土壤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以及化学分析获取的土壤有机碳数据,在对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卷积平滑的基础上,获取了一阶微分、倒数对数一阶微分2种光谱预处理指标,采用蚁群-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特征消去法,选择土壤有机碳含量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壤有机碳含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利用原始一阶微分建立的模型,预测能力优于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建立的模型。2)4种建模结果比较显示,利用原始一阶微分经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特征消去法进行特征变量选择后建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模型,预测精度最高。训练集的相关系数以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687、0.158%;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091以及0.268%。因此,经过卷积平滑以及一阶微分预处理、并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特征消去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稳健性,可以作为有效手段估算荒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17,(1):39-44
利用ASD Field Spec 4便携式快速扫描分光辐射光谱仪,对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粗面岩质火山碎屑物发育的土壤进行光谱反射率测定,分析其光谱特征;对土壤原始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倒数的微分、倒数的对数的一阶微分和倒数的对数的二阶微分等五种数学处理,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在565~675 nm波段内呈显著负相关;一阶微分光谱在415 nm、445~605 nm波段内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705~985 nm、1015~1265 nm波段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865 nm波段处相关系数达到极大值0.87;建立的土壤有机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中,以一阶微分模型为最优,R2为0.954,可用于粗面岩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光谱的土壤游离铁随机森林模型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游离铁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的特点,常用作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的指标。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周边的21个干润淋溶土剖面的97个土壤样品为例,在测定土壤游离铁含量和采集350~2500 nm波段的反射光谱数据的基础上,对光谱数据进行反射率、反射率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以及连续统去除4种处理形式,分析了土壤游离铁含量与土壤光谱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MLSR)和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建立了游离铁含量的估算模型,并分析不同形式光谱数据的建模估算效果。结果表明:原始光谱数据的二阶微分变化显著提高了土壤游离铁与土壤反射光谱的相关性,MLSR和RFR两种模型在游离铁含量估算中,RFR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运用土壤反射光谱二阶微分变换的RFR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土壤游离铁含量。  相似文献   

11.
沈抚污水灌区石油烃对土壤及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通过对沈抚灌区土壤及水稻的采样分析,同时结合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测定了污灌区土壤中石油烃的残留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同污灌年限、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土壤质地等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中石油烃含量越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较全面地介绍了油田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当今微生物修复陕北油田区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总结了今后研究的趋势与重点。  相似文献   

13.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刘五星  骆永明  滕应  李振高  吴龙华 《土壤》2006,38(5):634-639
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其生物修复具有环境友好、费用较低等特点,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土壤修复技术。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九段沙土壤及附近水域石油类物质的时空分布,研究了土壤石油类污染现状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九段沙土壤石油类物质以碳原子数小于10的烷烃和芳香烃类为主,有少量烯烃、羧酸及含氧杂环化合物。土壤石油烃类平均含量为23.98mgkg-1,单因子污染指数在0.431~0.525,污染样本超标率为0,目前土壤石油类污染尚处于清洁水平。土壤石油类物质含量沿高程有显著变化,中潮滩最高,光滩最低;其季节性差异显著,表明湿地土壤有外源石油类物质的输入;夏秋两季含量较高,与期间频繁的海上作业及陆源污染相关;经监测,九段沙附近水域石油类污染含量为0.246~0.309mgL-1,其季节差异明显、且涨潮>落潮,表明九段沙土壤石油类污染主要来自外围水域,水体石油类物质在湿地有部分沉积。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凡  刘训理 《土壤》2007,39(5):701-707
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修复的原理和特点,石油污染土壤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菌根根际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石油烃预处理及含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岩  伍涛  张贤明 《土壤》2015,47(3):461-46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预处理及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中预处理方法包括索氏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加速溶剂萃取法;测定方法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同时,对各种预处理和测定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预处理及含量分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影响到其污染特性、降解作用及对环境的毒害作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解吸特征、规律和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治理污染及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实验研究的历史、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指出了现有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在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修复是一项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技术。与理化修复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的优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成功应用的实例,讨论了生物修复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拮抗实验选用高效降解菌B2020,真菌F2006、F2008、F6、F9904、F9902进行互配,对生物预制床中的高凝油、稠油、特稠油、稀油进行处理,发现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的降解有促进降解作用,在90~120d降解率提高较大。如果空气温度较高,无论是否施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的降解速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幅度为15%左右。因此,生物修复应尽量选择在温度较高的季节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对周围环境污染小、修复效率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修复生物的选择、修复条件的优化、修复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对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推动该方法的广泛应用,还应深入探究降解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和协同机制、进一步降低修复成本、进一步完善修复评价标准,加强重石油污染土壤和特殊环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研究,开展复合污染(如石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