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无芒隐子草斑块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探索无芒隐子草斑块在不同放牧强度的干扰下,植物—土壤碳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无芒隐子草叶片全碳含量、C/N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无芒隐子草根系碳氮含量未发生变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30cm根际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30~40cm土层逐渐下降(P0.05),非根际土壤0~30cm全碳和全氮逐渐增加,30~40cm土层全碳先降低后增加,全氮整体呈下降趋势;根际和非根际土硝态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铵态氮无一致的变化规律;植被-土壤碳氮含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慧  徐坤 《草业学报》2013,22(4):35-42
在宁夏荒漠草原选取围封禁牧(NG)、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和pH值呈线性增加趋势。重度、中度、轻度放牧0~30 cm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比围封禁牧分别降低了21.1%,12.0%,4.7% 和 3.2%,2.5%,2.1%。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C/N降低。重度放牧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比围封禁牧分别降低了20.6%和14.1%,土壤C/N分别降低了43.4% 和34.1%。土壤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土壤电导率和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合理放牧可以改善荒漠草原土壤结构和养分性状,有利于遏制荒漠草原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湿地在全年放牧、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3种放牧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季节性动态。结果如下:1)沿着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土壤表层(0~15 cm)及下层(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表现为无规律。3)3种放牧模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9月>5月>7月;全氮和全磷含量一般都在9月份较高,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9月份最低,每种放牧模式下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也不完全相同。4)除5月份,两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全年放牧模式加快了土壤中C、N、P的周转,使土壤养分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  相似文献   

5.
以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一个对照处理,进行了土壤养分和植物碳氮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年重牧下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CK(全年零放牧)处理的土壤速效钾、有机碳含量与其他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放牧对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的没有显著影响。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最高。群落全氮含量在全年重牧区含量最高;放牧降低了群落C、P含量,其中CK处理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相似文献   

6.
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均显著降低;放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到1.35g/cm3,含水量仅为12.37%;放牧导致土壤有机碳格局发生改变,轻度放牧下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向深层土壤的转移量增加,深层土壤(10-20cm、20-30cm)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且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样地提高了7.19%。土壤全氮含量(0-10cm、10-20cm)在轻度放时有所增加,中度放牧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地,全磷含量除了在重度放牧时显著降低,在其它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及土壤有机碳格局的改变是贝加尔针茅草原对轻度放牧干扰的一种响应,而重度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资源趋于匮乏,草地出现退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甘肃马鹿春秋季放牧对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春秋季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6个放牧强度的样地,分析了0–4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强而逐渐上升,对表层土壤影响尤为显著(P 0.01);2)0–4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全氮密度和总量、土壤速效磷密度和总盐含量总体上随放牧增强呈下降趋势,其中土壤水分、全氮、速效磷密度和总盐含量与放牧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放牧强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0–40 cm土层植物根碳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随放牧率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放牧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10–20 cm土层全氮密度最大,土壤速效氮占全氮的比例随放牧增强呈上升趋势;0–40 cm各土层和土壤总C/N值均随放牧率增加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祁连山草原土草畜互作机制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比干旱区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放牧、封育2年、封育9年的植被、根系及土壤C、N、P元素的变化,以揭示封育对生态系统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全氮含量稳步提高,全磷含量稍有降低。封育2年的植被和0~5cm土层根系的N/P高于放牧,表明恢复初期植物对N的利用率较高;封育9年的植被和根系N/P降低,表明植被恢复后植物对P素的利用率提高。封育对植被的C/N影响不大,但长期封育使根系的C/N升高,表明长期封育使根系固碳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植被P、根系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是根系P与根系C、植被N和土壤C显著相关,表明在干旱区土壤缺磷的环境下,植物对P素的吸收与利用是通过其他元素来间接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植被种类组成、植被盖度以及枯枝落叶的积累量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短花针茅草原样地设4个退化梯度,分别为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介于25.32~27.02g/kg、1.40~1.47g/kg之间,2008年分别介于25.22~27.20g/kg、1.55~1.62g/kg之间,2009年分别介于25.44~27.51g/kg、1.64~1.71g/kg之间;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重度放牧区显著低于不放牧区、轻度放牧区和中度放牧区;土壤C/N比逐年降低,不同放牧区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氮素添加下植物及土壤养分随月际变化的关系。本研究以玉树州称多县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0(N0),15 g·Nm-2(N1),30 g·Nm-2(N2),45 g·N m-2(N3),60 g·Nm-2(N4)5个氮素添加水平,测定土壤及植物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氮素添加下随月际变化植物地上部分全钾含量、根系全磷、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根系硝态氮、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系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全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植物地上部分速效氮和全氮含量、根系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呈降低的趋势。植物与土壤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及负相关性(P<0.05),但随月际变化规律并不一致。以上结果说明氮素添加下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会受到月际变化的影响,且在不同月份变化下植物及土壤养分间的关联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和优势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钰  安慧  李生兵 《草业学报》2018,27(12):94-102
以宁夏荒漠草原土壤和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和植物C、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C、C∶N、C∶P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呈增加趋势,而N及N∶P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不同优势植物N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度和重度放牧区甘草、砂珍棘豆、山苦荬、牛心朴子N含量明显低于轻度和围封禁牧N含量,牛枝子、短花针茅、中亚白草、刺叶柄棘豆、虫实、猪毛菜、乳浆大戟、骆驼蓬N含量明显高于轻度和围封禁牧N含量,表明适度放牧会显著增加某些物种的N含量;13种优势植物C∶N和C∶P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与N、P的规律相反,且不同优势植物N∶P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分异性。优势植物P、C∶P与土壤P、C∶P呈显著正相关,而C、N、C∶N和N∶P与土壤C、N、C∶N和N∶P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并非是由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直接决定的,而更多是受植物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体现了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对极端环境具有相对稳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雯  马昕昕  马宁  赵允格  乔羽  王鹏  孙会 《草地学报》2021,29(11):2547-2555
研究以位于黄土丘陵区的固原、定边、神木、安塞为研究区域,以各区20年以上封禁草地(G0)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以羊粪球密度计:G1,0~10个·m-2;G2,10~20个·m-2;G3,>20个·m-2)下生物结皮层及0~2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放牧仅降低安塞藓结皮盖度,对各地区的藻结皮盖度和生物量均无影响;从各区域来看,除神木生物结皮层和0~2 cm土层SOC、TN、N:P、C:P在G3下降低以外,其余地区各放牧强度下SOC、TN、TP含量及C:N、N:P、C:P无降低现象;总体来看,各强度放牧对生物结皮层SOC、TN、TP含量及C:N、N:P、C:P无影响,对0~2 cm土层SOC、TN、TP含量及C:N无影响,而N:P、C:P在G3降低。综上,放牧强度小于G3时,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生物结皮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无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0,自引:5,他引:75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4只羊/hm2和6.67只羊/hm2,而后两个处理的N、P含量较高。4只羊/hm2处理的C/N和C/P最小。6.67只羊/hm2处理已使根系和根系中的N素明显向表层聚集。对照区0~10cm土层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而各放牧处理间差异则不显著。土壤有机C,N含量与报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中无机N在4只羊/hm2处理中最大。土壤微生物量C、P含量在6.67只羊/hm2处理中显著降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4只羊和6.67只羊/hm2处理的微生物N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的影响开展野外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利用方式下,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均表现为围封>G0.50>G0.94>开垦>G1.25。其中围封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G0.94、G1.25和开垦区(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开垦区和放牧区土壤表层(0~20 cm)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围封区(P<0.05);在放牧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逐渐降低。3)围封4年后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放牧和开垦使活性有机碳的比例下降。其中,围封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显著高于G0.94、G1.25和开垦区(P<0.05),较G0.50、G0.94、G1.25和开垦区分别增加了0.26,0.53,0.66和0.43个百分点。4)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梯度,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最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下0~20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放牧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的影响不显著,全年适度放牧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放牧降低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了凋落物的生成,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变化对牧压梯度的响应,以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了禁牧(对照,CK)、轻牧、中牧、重牧试验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全氮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D和STND均与牧压梯度呈"V"形二次曲线关系(P0.05),说明禁牧可增加SOCD和STND,但放牧强度约高于7.5只羊·hm-2时存在由低向高的一个阈值转折点。同一放牧梯度上0~40cm的SOCD均表现出5月最低,升至7月后,CK、LG到9月持续升高,而MG、HG有所下降,而STND自5月到9月表现为"И"型波动变化规律。随着土层深度加深SOCD和STND下降明显。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垂直变化,SOCD和STND相互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C/N随生长季延长逐渐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放牧梯度并未改变土壤C/N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放牧对大针茅根系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生长季内不同放牧强度下大针茅(Stipa grandis)种群不同土层深度根系生物量的分析,探讨放牧对大针茅根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放牧强度下的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季节有显著性差异(P<0.05),0~30cm的根系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趋势成"N"字形变化趋势,即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增加。同一月份内,大针茅根系生物量在不同放牧强度的影响下,有显著差异(P<0.05),中度放牧影响下根系生物量在5,6,8三个月增加,比对照增加0.35%~16.52%,重度放牧压力下根系生物量最小。根系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呈"T"字形分布,即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不同干扰方式对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储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8月末在多年围封、刈割和放牧草地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均以围封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3种干扰方式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土层,放牧干扰下土壤容重最大,土壤含水率最低;3种干扰方式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干扰草地中三者含量最低;围封和刈割干扰草地土壤C/N高于放牧干扰草地,而C/P和N/P均以放牧干扰草地最高;放牧干扰草地碳氮磷储量在0~30cm土层的分布占比最高,呈现表层聚集;干扰方式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能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计量特征。综上,适度干扰更有利于温性草甸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不同放牧干扰强度下喀纳斯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及土壤养分分布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下降,生物量减少,盖度降低,密度则在一定放牧强度内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含水量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两者在重牧与极牧阶段均无差异(P>0.05);从轻牧到重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在土壤表层(0~10 cm)均呈下降趋势,到极牧阶段又上升,而土壤速效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分布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且土壤有机质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植物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