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茶叶》第二期刊登了陈席卿等同志所写的“茶树根系活性的年周期变化及其农技措施的关系”的试验报告,一些结论与我县的生产实践相吻合。现将我县在茶园施肥和耕作时期的一些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一、春茶施催芽肥的时间:我县从60年代起,一部分生产茶区开始施春茶催芽肥,那时都照搬外地老茶区经验,认为春茶采摘前15~20天施催芽肥最好。70年代起,我  相似文献   

2.
一、我县名茶生产购现状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历史上一直以生产珠茶为主,名茶开发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产量迅猛增加,质量稳定提高,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又一骨干商品。我县从80年代初开始研制名茶,198  相似文献   

3.
早在60年代初我县就已推广过此项措施,但当时鉴于技术不够成熟,加上其他因素制约,结果中断了很长时间未能推广应用。1981年,省农牧渔业厅经作处在我县红壤丘陵棉区石脑公社文家大队蹲点,进行大面积营养钵育苗移栽示范,文家大队1000亩  相似文献   

4.
重振我县茶业雄风康作夫(湖南省双峰县茶叶示范场双峰·417700)粮猪茶鱼是双峰县农业的四大产业支柱。全县共有茶园面积8万×667m2,它曾为我县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70、80年代是我县的主要创汇来源。早在1988年,总产量达4397t,总产值2...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是马铃薯生产重要基地之一,早在50年代的“克山白”就闻名全国。但是,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由于常期以来没有采用应有的保种措施,马铃薯的退化越来越严  相似文献   

6.
我县植棉历史悠久,从60年代至今,常年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左右,是全省丘陵植棉大县。60年代周溪公社的虬门大队,70年代的万户大队,棉花单产水平居全省之首。80年代初全县棉花单产过50公斤,总产6.5千吨,被誉为全省丘陵红壤棉区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茶叶是我县三大“拳头”产品之一,年产量列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三位,是我县山区主要经济来源。近十年来,我县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产最与70年代初期相比,已接近翻番。但由于茶叶生产受到各种因子的影响,其年际产量仍有波动。本文仅对影响茶树生育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组合因子的方法建立气象产量预报摸拟方程。  相似文献   

8.
甜菜为我县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栽培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很低,并有逐年下降趋势。海伦县三十年来甜菜产量始终徘徊在一吨左右,每年只是增加种植面积来保证制糖工业发展的要求,而含糖率却从60年代的平均17—18%下降到70年代的15—16%,近两年平均只有14—15%。为使我县甜菜生产水平尽快搞上去,1982年开始应用综合栽培方法,摸索出提高产量和含糖率的一些途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我县是山大、坡陡的大山区。全县粮食生产中,旱粮生产历来占居重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2~79%),产量占有较大的比重(占粮食总产的52~58%)。 60年代以前,我县旱地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单种或一年两熟连作或混作。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官地坪公社部分生产队和五道水公社高家坪大队等地开始试种和小面积推广旱地一年两熟或三熟的间作套种,到70华中期发展到官地坪、马合口等20多个公社的缓坡平塔旱地  相似文献   

10.
王峻 《茶叶通讯》2000,(4):22-23
湘阴是一个农业大县 ,全县有耕地面积3.8万 hm2 ,丘岗地面积 4.5万 hm2 。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产业 ,六七十年代全县茶叶种植面积 330 0 hm2 ,年产茶叶 5 0 0 0 t,是湖南绿茶的主产县和出口眉茶的基地。八十年代以后 ,我县茶叶生产由于茶园管理粗放 ,多数品种为安化群体中小叶种 ,品质差 ,茶叶滞销 ,价格下跌 ,生产严重滑坡。特别是部分茶园施用剧毒化学农药 ,茶叶农药残留高 ,影响品质。1 988年县茶厂经上海口岸出口两个车皮 1 2 0多 t眉茶农药残留检验超标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影响我县出口眉茶的声誉。为了使我县茶叶生产走出困境 ,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一) 大毫茶是我县继福鼎大白茶之后发掘出来的无性系良种.原产于我县点头公社翁溪大队汪家洋村,由茶农林圣松选育的.至今已有百年的栽培历史了.因此,当地茶农原称它为“大号的白毛茶”.五十年代我省茶科所科研人员前来调查搜集茶树品种时,定名为“大毫茶”.此名亦十分贴切地表现该种形态的主要特征.一九六五年在福州召开  相似文献   

12.
安乡县是湖南省主产棉县之一,常年棉花种植面积16万亩左右。70年代从湖北疫区调进鄂光棉,由于种子带菌,使我县枯、黄萎病发生。70年代至80年代初,枯、黄萎病暴发,造成大量死苗和病苗,发病较重的面积在3万亩左右,减产十分严重。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后,首先采用药物处理,然后进行水旱轮作,但都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九江县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危害及简易测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农田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危害棉花的盲蝽在我县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两种。50年代末期以前,棉盲蝽发生较少,至70年代,盲蝽的危害逐渐加重,但危害尚不突出。进入80年代以后,棉盲蝽的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棉田常发性的必治害虫。究其原因,耕作制度的变化,是造成棉盲蝽  相似文献   

14.
茶叶是保康县的三大特产之一。据统计,1993年全县茶叶面积2000公顷,产量45万公斤,分别比80年代初期增长5.5倍和3倍。名优茶(包括特级炒青)占总产量的45%。我县茶叶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总的说来落伍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表现:一是单产低;二是名优茶品种多但数量少,形不成气候;三是经济效益差。从我县目前茶叶生产状况看,自然资源优势还未变为商品优势,茶叶还没有成为我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潜力大,尚待进一步开发。保康县茶叶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开发名优早茶是振兴我县茶叶的突破口。该县目前茶园面积不算小,茶叶总产量也不少…  相似文献   

15.
我县彩色棉种植历史悠久,直到70年代仍有种植,多为棕色棉,也就是当地所说的"紫花",收获后加工成"紫花"布做衣被.但由于"紫花"品质差,产量低,已被淘汰.  相似文献   

16.
棉盲椿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县发生的种类有绿盲椿和中黑盲椿。70年代以绿盲椿为主,80年代中黑盲椿上升为主要优势种群。1988年后绿盲椿又有回升,特别是1990年,二、三代绿盲椿在棉田为害较重。为进一步提高测报水平,正确决策防治,现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县的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波动,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大豆总产量维持相对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县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增产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在生产栽培中,只要品种选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选用适当.大豆大面积平均产量可以达到3000千克/公顷或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目乡联横村是我县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产茶村。茶园面积374亩。其中0.81亩是1974年密植的试验园。投产后,以连续5年亩产干茶超千斤而闻名省内外。但自进入80年代后,由于市场大起大落和承包责任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承包者短期行为,茶园投入减少,茶树生机遭受破坏,产量走下坡,  相似文献   

19.
西洋参 (PanaxquinpuefoliumL .)原产于北美洲 ,我国 1 975年开始引种 ,先后在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地栽培。我县 80年代开始大面积栽培 ,面积稳定在 1 70万平方米左右 ,被国家命名为西洋参之乡。随着加入世贸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日益受到重视 ,西洋参生产的无公害问题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到参场、农户座谈及深入西洋参地普查 ,对我县的西洋参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 ,以期为西洋参无公害生产病、虫、鼠害防治技术的制定提供依据。据报道原产地有 2 0余种病害 ,我县仅发现 7…  相似文献   

20.
我县原来是个双季稻区,五十年代中期推广稻田冬种小麦。由于晚稻收刈迟,早稻插秧早,土质粘重,小麦单产低而不稳,1953—1969年平均每年播种6.7万亩,单产56公斤。经过不断探索小麦生长发育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逐步总结适应我县小麦生态条件的栽培技术,1970年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改变了小麦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无论播种面积或单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4—1988年平均每年播种14.1万亩,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