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晋北农牧交错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设置不放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4个不同放牧强度试验,研究短期放牧强度下羊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放牧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多度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高度与盖度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在中度放牧最高,重度放牧时最低;植物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抛物线形式变化,中度放牧时最高,分别为757.04 g·m-2和398.37 g·m-2,植物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草地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短期放牧下中度放牧的植物群落多度、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最高,轻度放牧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下生物量最高,重度放牧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较低,因此适度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地植物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明晰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以祁连山东段高山灌丛及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对6种不同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以及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计有草本植物22科55属91种,灌丛植物3科4属6种;不同灌丛植物群落密度、盖度、物种数等特征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的密度、盖度、物种数等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生物量表现为阳坡柳(Salix)灌丛草地<阴坡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灌丛草地,且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灌丛地上生物量阳坡柳灌丛>阴坡杜鹃灌丛,地下生物量阳坡柳灌丛<阴坡杜鹃灌丛,且不同灌丛群落之间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植物群落灌丛地上生物量均随着灌丛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线性关系。可见,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受气候、环境的以及物种分布的共同影响,从而形成差异显著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该结果为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草地群落生产力估测以及植被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山草地的光谱反射特征及其估产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祁连山东段高山草地中5种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特征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和灌木种群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近红外波段存在显著差异;2)土壤背景和测试仪器高度对群落的光谱反射产生显著影响;3)植物生长盛期,可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差异来区分草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4)草地植物群落的地上植物量与几种变换的植被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晰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便充分认识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反馈草地植被生长健康和系统稳定状况。【方法】 基于Meta 分析方法,对我国草地已开展的28 个关于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 放牧干扰总体上降低了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放牧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增加了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不同放牧强度和年限均对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影响,中度放牧提高了草地物种多样性,而重度放牧和长期放牧均降低了草地物种多样性。此外,年均降水量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分别解释8. 70% 和15. 24% 的效应值变异;年均温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分别解释9. 07% 和11. 61% 的效应值变异;放牧年限对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负效应,而对丰富度指数具有显著正效应,可分别解释2. 52% 和25. 27% 的效应值变异。【结论】 优化放牧管理制度可有效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促进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祁连山北坡亚高山地区2000年化学灭除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毒草型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灭除狼毒的对照草地相比,狼毒重要值极显著降低(P<0.01),草地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未发生变化。自由放牧草地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围栏轮牧草地土壤理化特征变化态势与自由放牧草地基本相反;土壤碳氮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土壤作为高寒带植被的立地条件,是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研究选取祁连山东段头花杜鹃、山生柳和金露梅3种典型灌丛斑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围封前后其理化性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氮5个理化指标在灌下、灌外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磷、速效氮、速效磷6个理化指标在围栏内外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围栏内速效氮与孔隙度的贡献率较高,表明围封后速效氮与孔隙度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围栏外速效氮与全磷的贡献率较高,表明有放牧干扰时速效氮与全磷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头花杜鹃灌丛斑块不论是否受到放牧干扰,均能保持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表明头花杜鹃灌丛斑块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短期围封能够显著增加灌丛斑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从而改善立地条件,也进一步证明围封更加有利于退化灌丛草地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正>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控制方法的开发(一)草地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1.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动态的研究(1)西南诸岛环境对放牧草地群落组成的影响(80—83)2 (2)芒型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结构分析(78—91)3 (3)苦竹型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动态(82—86)4 (4)结缕草草地的动态(72—91)5 (5)群落构造与地上部分产量(72—91)6 (6)牧草放牧地植物群落的动态(72—91)7 (7)草地地上部分小动物的动态(72—83)2.放牧家畜的生态、习性的研究8 (1)畜群结构与机能(72—85)9 (2)放牧条件与家畜的摄食行为(83—86)3.土壤微生物动态的研究10 (1)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卢翔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5,(9):1423-1431
放牧是合理利用、培育改良草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不同放牧强度、放牧方式以及家畜采食等提高或降低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寄主植物密度,通过影响寄主植物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病原真菌的传播来提高或降低病害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同时,不同放牧强度、家畜采食习性、草地生产类型、放牧史以及放牧分布型也分别提高或降低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本文综述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地病害的影响,指出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把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与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结合起来,并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加以研究,最终切实可行地通过提升放牧管理达到减轻或防止草地病害发生的目的,实现统一放牧、病害管理以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江源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有助于评价退化草地修复效果。本试验以天然草地和黑土滩作为对照,与建植5,12,19年的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黑土滩。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的pH是影响不通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建植19年的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但还未达到恢复为天然草地的状态,应加强人工草地的养分添加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0.
李媛媛  董世魁  李小艳  温璐 《草地学报》2012,20(2):275-279,286
在黄河源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选取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以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草地作比较,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围栏内外的群落结构特征和草地初级生产力生物量,并通过计算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以及植物群落干鲜比来评价围栏封育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围栏内外的植被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有下降趋势,且围栏内的盖度、高度及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围栏外的;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干鲜比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有减小的趋势。围栏封育有利于改善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提高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和生物量,促进其恢复演替。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区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玉平  慈龙骏 《草地学报》1998,6(2):124-132
本文以毛乌素沙区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为例,应用植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探讨荒漠化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柳湾灌丛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沙丘扩展,地表覆沙,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贫瘠和植被群落退化所致。初步提出柳湾灌丛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草地培育措施对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以补播、施磷肥和划破草皮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天然草地进行草地培育。结果表明:各草地培育措施对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效果不同。补播可提高补播草种所在群落的优势地位,划破草皮使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施磷肥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不大,效果最差。补播+划破草皮改善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在草地植被结构中的效果比补播更显著,使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补播+划破草皮的良等牧草优势地位与划破草皮相比有所降低。综合各项指标,补播+划破草皮+施磷肥的草地培育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以1999年建植的5个不同禾草组合混作草地为对象,研究连续两年不同施氮量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和0 kg/hm2(CK)对草地生产力的提升及群落特征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氮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高寒地区人工禾草草地的生产力和草层高度,但一定程度降低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N2梯度可在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同时,更好维持建植禾草的优势地位和物种的多样性水平,是该地区15龄人工草地改良的最佳施氮量。不同的禾草混作组合样地及不同施氮年份对施氮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垂穗披碱草比重较大的样地对氮肥的响应较其他禾草更为敏感。研究也证明,过量施氮或单纯连续施氮对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作草地群落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恢复阶段退化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桂荣  呼和 《草业科学》2011,28(8):1522-1528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7年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地,于2008年6-10月对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草地生产力、草地资源以及草地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对草地牧草饲用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探讨草地理论载畜能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围封恢复草地(原)放牧管理体系以及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经过7年的围封恢复,退化至冷蒿(Artemisia frigida)+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的草原群落,整个生长期群落平均盖度37.5%,密度184.6株/m2,平均自然高度18.3 cm,平均鲜草生物量154.3 g/m2,最高产量达到358.6 g/m2;在整个牧草生长期,草群保持着较高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消化总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平均分别为12.06%、1.87%、57.4%和8.31 MJ/kg,体现出封育后草地牧草较高的饲用价值;根据草地牧草产量估算得出的暖季产量载畜量为0.656 hm2/羊单位,根据牧草与绵羊营养指标(CP、ME、TDN)供需关系估算出草地营养载畜量分别为0.513、0.802和0.774 hm2/羊单位。试验区草地经过7年围封,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草地承载力提高,优等饲用牧草种类增多,营养价值高,家畜亦喜食,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15.
Ten samples of plant vegetation and 10 samples of fresh excrement were taken from the same pasture area. The excrement were collected from 10 2-year-old Old Kladruber horses that received the pasture vegetation daily.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nitrogen and amino acids in pasture vegetation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acid-insoluble ash marker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excrement, the pasture vegetation contained higher levels of Ser, Ala, Leu, and His and higher levels of Pro (P ≤ .01), Met (P ≤ .01), and Arg (P ≤ .05). The mean level of Ile in pasture vegetation was lower than in excrement (P ≤ .05).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amino acids from pasture vegetation was high for Pro and Met (86.75 and 89.39%), moderate for Ser, Ala, Leu, His, and Arg (68.61%-76%), and low for Asp, Thr, Glu, Gly, Val, Leu, Tyr, Phe, and Lys (56.15%-66.03%). The digestibility of lysine and Ile was relatively low (56.39% and 56.15%, respectively). The total content of nitrogen per dry matter was 10.98 ± 2.46 g/kg for pasture vegetation and 12.12 ± 2.38 g/kg for excrement, whereas the content of protein nitrogen was 7.20 ± 0.25 g/kg and 6.89 ± 0.21 g/kg of dry matter in pasture vegetation and excrement, respectively. This means that only 65.55% and 56.90% of N is bound in proteins in pasture vegetation and excrement, respectively. Non-protein nitrogen accounts for 34.45% in pasture vegetation and for 43.10% in excrement.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的碳容管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与人工草地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特征,以探讨该类型草地的适宜碳容管理方式。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地上植物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最高值出现在禾草-矮嵩草草甸,为(145.9±6.7) g/m2;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均先增高后降低,最高值均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其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 023.1±289.5) g/m2和(18 555.7±879.7) g/m2。对极度退化的高寒矮嵩草草甸(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进行人工草地建植,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地上植物、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较建植前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矮嵩草草甸是该退化演替系列中碳储能力、经济生产服务能力及生态系统稳定性配比最合理的阶段,是该退化演替系列的适宜碳容管理阶段;对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建植人工草地后围栏禁牧,可以明显提高草地的生态及生产服务能力,是该类草地的适宜碳容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种内种间竞争是研究人工草地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草地生态与生产稳定性是建立人工草地的根本目标。单播人工草地种内竞争尽管是相互的,但主要由密度依赖机制控制着种群动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特征决定着混播人工草地种间竞争的过程和结局。虽然存在竞争排斥,但生态位相似、竞争能力相当的2~3个草种混播是比较适宜的。要获得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鼢鼠的采食造丘活动影响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造成草地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土丘和植被斑块。本研究以冬季牧场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干扰下的植被性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对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干扰的功能性响应。结果表明:植被高度随着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群落盖度和禾草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物种丰富度及杂类草丰富度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地下总生物量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类草生物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而禾草类生物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宜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草地中禾草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线路调查法研究了库姆塔格沙漠植物群落类型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库姆塔格的植被可划分为山前戈壁荒漠植被、沙漠植被和荒漠草甸植被3大类型,其中沙漠南部山前戈壁的荒漠植被17类,沙漠东缘和北缘的荒漠草甸植被12类,沙漠植被13类。因分布区域的差异,不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南缘戈壁荒漠植物群落较稳定,物种多样性水平高,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437,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824和0.302;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稀少,群落稳定性差,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25,均匀度指数为0.533;盐化草甸类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不高,群落相对较稳定,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804、0.807、0.547。戈壁荒漠植物群落随着气候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多样性水平趋于减少,北缘植物群落多样性在中部地段明显升高,这与土壤结构组成有必然的联系,两条经度线上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区域地形地貌及水文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 (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0~10 cm 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 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 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 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 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 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