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 m s1 雄性核不育系、(N885 5× N2 899) F1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株及 (N2 899×N885 5 ) F1 雄性可育株为材料 ,采用单株套化纤布袋、尼龙网袋及田间自然开放条件3种处理 ,在南京与海南两个地理环境条件研究雄性不育材料传粉的昆虫媒介及其异交结实数 ,结果显示 :南方地区大豆雄性不育材料的昆虫传粉媒介主要为花蓟马 ,田间自然开放条件下 ms1 的平均传粉异交结实数为正常植株自交结实数的 3.9% ,(N885 5× N2 899) F1 不育株的平均传粉异交结实为正常植株自交结实数的 4.7% ,需要增加传粉结实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利用组合NJCMS2A×中豆5号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为可育株,F12表现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χ2测验符合151,F23中无育性分离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31)的家系数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家系数经χ2测验符合744,说明在组合NJCMS2A×中豆5号中NJCMS2A的育性恢复性由两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验证了Bai和Gai的研究结果.随机选取组合NJCMS2A×中豆5号的一个F12株行群体作为分子标记定位群体,采用903对大豆SSR引物对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结果找到一个SSR标记Saa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连锁,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重组率,利用Kosambi函数将重组率转化为遗传距离,得到Satt135与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47 cM,参照Song等整合的大豆分子遗传图谱,将NJCMS2A育性恢复基因定位于D2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开展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的不同器官蛋白质组比较分析.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和其保持系NJCMS1B的种子、叶片和花药为材料,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蛋白质进行分离,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得重复性好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利用PDQuest软件处理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发现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的种子2-DE图谱间存在7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3个在NJCMS1A中表达而在NJCMS1B中缺失,3个在NJCMS1A中缺失而在NJCMS1B中表达,1个在NJCMS1A中表达量明显增强;苗期叶片2-DE图谱间基本一致,没有差异表达蛋白点;单核小孢子期花药2-DE图谱间有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3个在NJCMS1A中表达而在NJCMS1B中缺失,6个在NJCMS1A中缺失而在NJCMS1B中表达;二胞花粉期花药2-DE图谱间有24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10个在NJCMS1A中表达而在NJCMS1B中缺失,12个在NJCMS1A中缺失而在NJCMS1B中表达,2个在NJCMS1B中表达量明显增强.两系花药间存在较多差异表达蛋白点,种子间仅有少量差异表达蛋白点,而苗期叶片间基本没有差异表达蛋白点,说明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性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花粉发芽实验NJ89-1雄性不育度高达99.25%以上且稳定,人工授粉试验NJ89-1的雌性育性正常,说明NU89-1是一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不育株自然粉后代中育性分离结果表明NJ89-1雄性不育性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雄性不育系生产农作物杂交种,是目前利用杂种优势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由于核雄性不育具有恢复系广、不带对产量的不利因子、易于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等优点,已在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上广泛应用。因为核不育制种需拔除约50%左右可育株,尽早拔除可育株,从而进一步提高杂交制种产量,是广大育种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棉花核雄性不育育性是否与生长势有关、早期拔除壮苗是否能够提高不育株率,从而为棉花核不育杂交制种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分别为通过连续多年兄妹交选育的ms5ms6核不育系绵A1、绵A2和与抗虫棉杂…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的花芽为试验材料,利用试剂盒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析了糖分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ATP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抗坏血酸氧化酶(A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保持系NJCMS1B,总ATPase、PEPCK、AO和CAT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下降;糖分含量、SPS和S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下降水平不显著;P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上升。根据结果分析推测,与能量代谢或胁迫响应等相关的物质或酶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的亏损现象可能是NJCMS1A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豆不育系花器官发育特征与结实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影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因素,以异交结实率为高、中、低的3个不育系与其对应恢复系为试材,研究不育系的花瓣大小、柱头表面积、泌蜜量和龙骨瓣开张度等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异交结实率与泌蜜量(0.994 8)、龙骨瓣开张度(0.955 8)和花瓣大小(0.324 5)呈正相关,与柱头表面积(-0.761 7)呈负相关,其中泌蜜量(0.276 2)与龙骨瓣开张度(1.106 2)对单株荚数有直接积极影响。综上,在育种过程中应以较高的光能转换率为基础,选择花朵较大,蜜量较高,龙骨瓣开张度较大,柱头表面积较小的不育系作为母本,可有效提高结实率,增加F1产量。  相似文献   

9.
大豆叶与花形态异常、雌性不育突变体NJS-10H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JCMS1A天然杂交后代中发现突变体NJS-10H.该突变体小叶变窄,叶形态异常,萼片、花瓣数增加,雄蕊减少,雌性不育.雌性不育与叶和花形态异常性状同时出现,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是一类新的育性异常材料.  相似文献   

10.
浅谈洞A核不育系及制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虫杂交棉优势利用随抗虫棉的诞生 ,出现了空前发展的态势 ,随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棉种杂交化将出现一次大的飞跃。而利用洞 A不育系制种技术已完全成熟 ,是棉花杂交优势利用最好的手段之一。1洞 A核不育系的特点及制种利弊1 .1洞 A核不育系不育株与可育株各占 50 %洞 A不育是受一对隐性基因 (ms· ms)控制的 ,当一对基因均为 ms(纯合 )时 ,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 ,一对基因中其中一个为显性基因 Ms(杂合 )时 ,植株表现为可育。亲本繁育时 ,用可育株 (Ms·ms)的花粉授于不育 (ms·ms)株的花 ,所产的种子来年种植后 ,可育株与不育株仍各为 50…  相似文献   

11.
大豆灰斑病流行动态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学敏  李本宁 《大豆科学》1996,15(3):222-227
1989-1992年对黑龙江省三江平的6个国营农场田间大豆灰斑病进行系统调查,共获得了130余组田间病害流行数据资料,利用5种生长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检验,通过比较绝对系数(R2)和回归误差(SS),认为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大豆灰斑病田间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影响田间发病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t1时病情(Xt1)、日均温度(T)、日均相对湿度(RH)、叶面湿润时数(WP)及雨日数(RD)是对大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世界各地每年因大豆孢囊线虫病给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筛选和培育大豆孢囊线虫抗病品种是解决多种病害危害的根本途径.本试验采用生产田鉴定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生产上主栽品种、新育成的品系,农家种质材料,国家品种资源库材料等等,鉴定出11份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种质,同时交叉鉴定出12份双抗大豆灰斑病、孢囊线虫病的材料.因此,将鉴定出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可直接在痛区应用,通过种植一个品种就可以解决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危害,这对于从根本上防治大豆病害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豆硬实种子保存大豆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金龙 《大豆科学》1999,18(4):351-354
大豆硬实种子与正常种子在室温下保存,正常种子2年左右的时间即失去生命力,硬实种子保存4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硬实种子的后代与正常种子后代性状一致,说明硬实种子未发生遗传变异。这种便硬实种子在大豆种质保存中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毒源以采用干燥病叶在-15—-17℃条件下保存15天为宜,病叶与缓冲液比(g/V)为1:20。二片子叶展开时接种,其发病率较高,出现症状时间适宜。采用病株症状严重度及病叶量2个因素确定抗病5级标准,并以病情指数划分5个抗性等级。本研究提出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取得品种间及年份间具有可比性的抗性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大豆根瘤内生芽孢杆菌Snb2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性和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用菌悬液处理和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Snb2对两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Snb2的菌悬液能够明显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达到94.9%;菌悬液处理J2 96 h时死亡率达到66.7%;Snb2菌株对4种大豆根系病原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明显,抑菌圈达到10 mm左右,抑制作用可持续10 d;经细菌悬浮液浸种测定,处理后的大豆子叶节到根尖的距离为9.1±4.54 cm,较对照增加了15.19%%,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b2菌悬液进行种子浸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62.5%.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大豆RFLP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大豆RFLP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受粉后,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从而引起了后代性状的广泛变异。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被受体细胞DNA整合乃至表达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锈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谈宇俊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7,16(3):205-209
1986-1995年我国南方14省871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锈病鉴定。其结果未见免疫和高抗资源,仅有大降色豆,古田岭黑白毛豆,马山仁峰黄豆,天等黑豆,宿89-1等74份中抗资源,占鉴定总数的0.85%;中感资源3846份,占鉴定总数的44.15%,高感资源4791份,占鉴定总数的55%。感病资源共占99.15%。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7个菜用大豆与7个普通大豆品种未成熟鲜子粒经不同热烫时段后的硬度,并通过冷冻切片、显微技术比较了其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菜用大豆与普通大豆在种皮栅栏细胞层厚度上的差异不大,但菜用大豆栅栏细胞层密度(33.13个/mm2)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9.50个/mm2);菜用大豆滴漏细胞层厚度(99.64μm)极显著大于普通大豆(57.94μm);而普通大豆子叶细胞层密度高于菜用大豆,且二者在内层细胞排列密度上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菜用大豆硬度(平均549.3gf)明显小于普通大豆(平均608.4gf),且热烫时两种类型大豆硬度降低的规律不同,菜用大豆在热烫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48.99gf/min)最大,此前此后较小;而普通大豆在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11.67gf/min)最小,此前此后却较大,这可能与它们在子粒结构上的差异性有关.此研究将未成熟大豆硬度和子粒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基础性研究与菜用大豆速冻加工前的热烫工艺研究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