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一中棉所4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保持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特征特性的基础上,经定向系统选育和比较试验育成的优良群体,属常规抗虫棉。于2002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特征特性中棉所41号生育期132天左右,早熟性好,属早中熟品种。植株近塔形,Ⅰ-Ⅱ型果枝。该品种出苗性能好,前期生长发育快,中期开花结铃集中,苗齐  相似文献   

2.
选用辽棉10、辽棉15、抗虫棉为试材,分析其株型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差异,探讨对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主茎高度、主茎与果枝内角、果枝长度、果节数,辽棉10和15基本相近,而抗虫棉差异较大。株型结构辽棉10和辽棉15虽然果枝长于抗虫棉,但主茎与果枝内角小于抗虫棉,棉铃分布辽棉15上、中、下部,分布较合理,辽棉10和辽棉15为较紧凑型,而抗虫棉较松散。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胞间浓度等,辽棉15都高于其他两品种。辽棉15产量也高于辽棉10和抗虫棉。  相似文献   

3.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3,(13):19
棉花品种——中江棉8号中江棉8号属转基因常规抗虫棉品种。该品种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铃卵圆形,吐絮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7天,株高106.4厘米,单株果枝数17.6台,单株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新科棉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科棉2号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稳产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2006-2007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春棉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生产试验均表现突出,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试验第1位。2008年11月申请品种保护。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进行抗虫鉴定,该品种抗棉铃虫。2009年2月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枝数18.4个,子指10.2g,衣分43.9%,霜前花率93.7%;绒长30.0mm,比强度28.8cN/tex,麦克隆值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0.1。  相似文献   

5.
以转基因抗虫棉与受体及亲本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抗虫Bt基因导入对棉花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基因导入使棉花叶片生长特征发生变化。常规抗虫棉品种主茎叶片数量减少,在不同生育阶段出叶速度有所变化;果枝叶数增加或减少,且增长速率具有前快后慢和前慢后快型。杂交抗虫棉品种则表现为叶数增加和出叶速度快。抗虫棉单株叶面积的变化有3种形式,一是在盛花前叶面积都以是主茎叶为主体,二是与常规棉相同,但叶面积更大,这类棉花主要是抗虫棉杂交种,三是是前中期与常规棉相同,至盛铃期果枝叶面积达到高峰。转Bt基因抗虫棉群体的最适LAI范围为4.0~4.5,实现抗虫棉高产的群体适宜LAI应出现在盛铃期。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33B的氮素代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转B 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及其常规棉对照品种泗棉3号为材料,探讨转B t基因抗虫棉氮素代谢特征。结果显示:转基因抗虫棉33B主茎功能叶片中的全N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以及主要氨基酸总量和游离氨含量均高于常规棉,其氮代谢十分旺盛;转基因抗虫棉33B的棉铃对位叶、铃壳中的全N含量亦高于常规棉,表明转基因抗虫棉33B具有较强的源、库生理优势。但在棉铃发育中后期,转基因抗虫棉33B营养物质向棉铃运输速度比常规棉低,从而导致单铃重减轻,衣分下降。  相似文献   

7.
邓欣  赵廷昌  高必达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1):2488-2494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并监测nptⅡ基因向叶围细菌漂移的情况。【方法】采用常规培养的方法分析转基因抗虫棉33B、SGK321和GK12、受体棉33、石远321和泗棉3号叶围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细菌在整个生育期的种群动态变化,并以质粒pBI121为对照,根据nptⅡ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菌落PCR方法对分离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进行nptⅡ基因漂移监测。【结果】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总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差异显著,而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多数差异不显著。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KG321,GK12及受体棉泗棉3号的叶围细菌中发现阳性片段。【结论】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总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抗虫棉与对应的受体棉之间多数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棉中的nptⅡ基因可能向叶围细菌漂移。  相似文献   

8.
抗虫棉新品种"国抗22"是由江苏省如东县种子站、江苏省种子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共同选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以"泗棉3号"为受体,导入Bt杀虫基因后通过基因鉴定和抗虫性鉴定,获得转基因抗虫棉工程植株。在此基础上,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通过南繁加代、系统纯合,获得抗虫性稳定、优质丰产的新品系"GK22",2000年11月在江苏省南通市通过审定,定名为国抗22。 该品种属中熟棉花品种,株型疏朗,叶片中等,叶片和苞叶缺刻均较深,叶色浅绿,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第一果枝着生高度17~20 cm,果枝长45~55 cm,铃柄长3 cm左右,结铃性强,内围铃多,铃卵圆形,有尖嘴,5室铃多,单铃重5.7 g左右,衣分40.5%,衣指7.1 g,籽指9.8 g,吐絮畅,絮色白,纤维有光泽,出苗快而整齐,生长势较强,生长稳健,增产潜力较大,烂铃少,易拾花。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邮编:210014,电话:025-84390290)、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宁杂棉3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研究又获新进展。继鲁棉研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2号、23号、25号于2005年3月5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鲁棉研15号、16号、19号、20号、21号、24号、25号共7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于2005年4月30日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审定。其中鲁棉研15号、20号、24号、25号为抗虫杂交棉品种,鲁棉研16号、21号为常规抗虫棉品种,鲁棉研19号为短季抗虫棉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化学控制研究中心针对转基因抗虫棉对缩节胺比较敏感的问题,研制开发出了转基因抗虫棉专用高效调节剂——棉太金。该产品可有效解决目前转基因抗虫棉前期发育偏慢和后期易早衰等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研究又获新进展。继鲁棉研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2号、23号、25号于2005年3月5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鲁棉研15号、16号、19号、20号、21号、24号、25号共7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于2005年4月30日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审定。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棉苗生长快,横向生长优势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优势明显,干积累多,抗虫性强,单铃籽棉重,成棉产量高,比常规对照增产7.4%~26%,其高产栽培的关键是促进生长中心及时而且高质量地转移,即在适当降密的基础,充分利用抗虫棉杂交种的生育特性,建立“高、强”源,在形成壮株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控,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经济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而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数据源,分析了1999年设立转基因抗虫棉试验以来先后参试的21个春播常规品种和42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参数分布及年度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子棉总产量、株高、黄萎病指分布广泛,铃重、子指、霜前花率、果枝始节、果枝数变幅较小,80%以上的品种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符合中绒棉育种目标;②随时间推移,子棉总产量、铃重、霜前花率、纺纱均匀指数有上升趋势,而衣分、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麦克隆值变化不大,黄萎病指有所降低但仍然偏高;③纤维比强度、黄萎病指是品种达标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我场引进创杂棉9号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考察了创杂棉9号综合性状、各生育期表现,还进行了栽培技术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1创杂棉9号的一般情况创杂棉9号是南通创世纪转基因公司于2001年育成的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品种,200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创杂  相似文献   

16.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2,(8):19
棉花品种——国华棉1号国华棉1号由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育成,盐城市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审定,属转基因抗虫棉杂交一代种。该品种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铃卵圆形,吐絮畅。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36天,株高108.9厘米,单株果枝数18.3台,单株结铃数29.3个,单铃重6.4克,衣分42.0%,子指10.6克,霜前花率85.1%。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相似文献   

17.
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对于稀土肥料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用ICP-MS测定了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苗期各个器官中稀土元素La、Ce和Pr的含量。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和常规棉对照中的分配规律一致:根系>叶片>茎部;每个器官中都是Ce>La>Pr。但是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在稀土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别:转基因抗虫棉根系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亲本;地上部(叶片和茎部)表现相反,常规棉含量大于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应当根据其特点制定稀土肥料使用办法。但是发生上述变化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棉品系310棉铃发育动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转基因抗虫棉品系“310”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表现了较强的“源”生理优势。但在棉铃发育中,后期,营养物质向纤维输送速率降低,部分营养物质被束缚在棉铃对位叶和铃壳中,抗虫棉310单铃铃壳重高于常规棉“泗棉3号”,1997年和1998年310单铃铃壳干重最大值分别为1.69g和1.45g,泗棉3号则分别为1.42g和1.43g。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虫新杂交材料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转基因Bt抗虫棉为供体亲本,以一组高产,抗病或抗虫品种(系)为母本杂交培育了一批抗虫杂交新材料,结果证明以无蜜腺棉与Bt转基因品系杂交获得的杂交种在产量,品质和抗虫性方面表现最好,是一种理想的抗虫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以转Bt基因抗虫棉晋棉26号和其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普通棉花品种晋棉7号为材料,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生理菌种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晋棉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某些生育期显著高于或低于普通非转基因棉花,或者差异不显著。因此,转基因安全评价需要对土壤微生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