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角美利奴羊生产性能与血液生理指标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对 87只无角美利奴羊的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 :育成公羊的剪毛后体重与 2小时、12小时血沉值、白细胞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育成母羊的毛细度与血红蛋白量‘、白细胞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成年公羊的毛长与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压积呈极显著负相关 ,成年母羊的初生体重、等级与血红蛋白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牦牛是高寒牧区特有的种畜,产犊时期集中在气候异常恶劣、饲草极度匮乏的3~5月份.犊牦牛是指出生至一周岁牦牛.犊牦牛是牦牛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牧民增收的希望.初生犊牛抵抗力差,又受到外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容易生病、死亡.因此,做好新生犊牛的护理及犊牛常见病的防治,是降低犊牛死亡,提高牦牛繁殖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常规方法监测了11只围产期小尾寒羊的体温、脉搏、呼吸、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各项数值。结果表明,分娩前后体温和中性分叶细胞呈“M”形变化,分娩时增高,产后第5 d时降低,产后第12 d又升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则从产前到产后5 d期间都处于低水平,产后12 d恢复至正常水平。呼吸数、脉搏数及白细胞数在分娩时均升高。  相似文献   

4.
用常规方法监测了11只围产期小尾寒羊的体温、脉搏、呼吸、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各项数值。结果表明,分娩前后体温和中性分叶核细胞呈“M”形变化,分娩时增高,产后第5天时降低,产后第12天又升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则从产前到产后5天期间都处于低水平.产后12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呼吸数、脉搏数及白细胞数在分娩时均升高。  相似文献   

5.
中卫山羊皮肤毛囊生长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卫山羊初生至周岁期间皮肤及毛囊生长发育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卫山羊毛囊群分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三毛囊群约占80.35%:初级毛囊在半岁前全部发育成熟,而次级毛囊至周岁龄前仍在继续发育形成,因此,S/P初生时为3.26,周岁时5.50;毛囊密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生、1月龄、6月龄、周岁分别为54.50、47.60、39.06、35.74个/毫米~2;皮肤厚度、毛囊内外径及壁厚、毛囊深度及毛球宽度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表皮层和真皮层所占皮肤厚度的比例在各年龄阶段相对稳定,分别为3.5%和96.5%;毛纤维细度,密度以及绒毛与两型毛之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初生时皮肤厚度是影响周岁龄毛绒密度的决定因素,选择皮肤薄的个体留种有利于品种毛、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半同胞相关法计算了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种羊场绒山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重的遗传力.结果:初生重、断乳重、周岁重和2岁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039、0.22、0.28和0.32.根据各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得出结论:①在山羊初次选择时不能依据断乳重的表型值;②在绒山羊周岁选择时也不能依据周岁重表型值;③依据成年重的表型值选择成年绒山羊可以使体重取得较低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6月龄牦牛和成年牦牛卵巢及表面卵泡发育状况,试验比较了6月龄和成年牦牛卵巢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卵泡数量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效果。结果表明:成年牦牛卵巢长度(2.29±0.43)cm、宽度(1.91±1.31)cm和厚度(1.60±1.90)cm均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1.65±0.30)cm、(1.14±0.25)cm、(0.79±0.26)cm](P<0.05),成年牦牛卵巢体积(6.92±7.00)cm3和重量(3.19±1.58)g极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体积(1.63±0.93)cm3和重量(0.87±0.44)g(P<0.01)。6月龄牦牛Ⅰ级卵泡数(14.47±8.74)枚和平均总卵泡数(15.17±8.87)枚极显著高于成年牦牛Ⅰ级卵泡数(7.97±3.72)枚和平均总卵泡数(8.98±3.87)枚(P<0.01),Ⅱ级卵泡数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牦牛平均每头含(0.02±0.15)枚Ⅲ级卵泡,而6月龄牦牛无Ⅲ级卵泡。成年牦牛有黄体卵巢重量显著大于无黄体卵巢重量(P<0.05),有黄体卵巢含(0.06±0.24)枚Ⅲ级卵泡,而无黄体卵巢不含Ⅲ级卵泡。6月龄和成年牦牛A、B级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分别为(81.39±3.53)%、(80.44±4.50)%,差异不显著(P>0.05),而6月龄牦牛卵巢的平均卵母细胞数和平均A、B级卵母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成年牦牛(P<0.05)。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发高原有机牦牛肉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原型牦牛和改良型牦牛进行了生长发育项目的测定。[结果]在正常年景下,高原型牦牛出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体重分别为:11.90±2.10 kg、98.27±24.33 kg、162.63±27.37 kg、194.52±45.05 kg和237.62±33.44 kg。高原型牦牛出生至4周岁日增重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日增长曲线拐点出现在1周岁及稍后一段时间。出生时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P〈0.01),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高出1.15 cm、0.12 cm和0.39 kg。1周岁时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P〈0.01),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低1.4 cm4、.57 cm和0.18 cm。[结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九龙牦牛杂交改良草地型牦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杂交F1和草地型牦牛不同年龄段的生长性能、成年牦牛的屠宰性能、产毛性能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揭示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杂交F1在初生、0.5岁、1.5岁、2.5岁、3.5岁、4.5岁时的体尺体重均极显著高于草地型牦牛(P〈0.01),且其成年时的屠宰率、净肉率和头均产毛量也均高于草地型牦牛(P〈0.01)。表明九龙牦牛改良草地型牦牛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牦牛初生重为牦牛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据测定分析牦牛初生重公母平均分别为13.06 kg和12.49 kg,分别占成年公母牦牛体重的3.38%和5.58%,与其它种公牛比较均显著偏小.导入野牦牛血是提高牦牛初生重的有效途径,含1/4和1/2野血公犊对不含野血的家牦牛犊分别重4.5 kg和2.73 kg,差异极显著.母犊分别较其重4.09 kg和2.19 kg,差异极显著.胎次对初生重影响极显著(P<0.01),经产牛所产犊重13%.放牧牛群、年度、产犊月份及其互作对牦牛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牦牛的不同产地对牦牛初生重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给玉树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和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对全州6县557户牧户进行了饲养户数、人口数、家畜(畜种、年龄、性别)数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涉及人口3260人,牦牛34407头,藏羊11557只,马522匹;各畜种中牦牛饲养比例最高为74.02%,其次为藏羊占24.86%,马1.12%;全州调查牧户均饲养牦牛,户均养殖牦牛61.77头/户,人均养殖牦牛10.55头/人,其中只有29.62%的牧户兼养羊,户均养殖养羊头数为70只/户。3.5岁以下的育成牦牛在畜群中的比例为57.70%,成年牦牛占的比例为42.40%;母牛比例为58.09%,能繁殖母牛比例为34.66%,3.5岁以下的母牦牛在畜群中30.55%;种公牦牛比例为3.01%,3.5岁以下的公牦牛在畜群中占27.37%,4岁以上去势公牦牛比例高达11.53%;全州适龄母牦牛繁殖成活率为41.21%。牧户饲养的藏羊中,适繁母羊占群体数的39.09%,当年繁殖羔羊占群体数的23.55%,育成羊占群体数的21.06%,成年羊占55.39%,适龄母羊繁殖成活率60.29%。全州适龄母畜比例低,畜群结构极不合理,家畜繁殖成活率过低;应加大调整畜群结构力度,提高适龄母畜比例,提倡犊牛及周岁牛的育肥及秋季出栏,加快畜群周转。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白绒山头体重性状遗传力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半同胞相关法计算了内蒙古鄂托克施阿尔巴斯白绒山头种羊场绒山头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重的遗传力。结果:初生重、断乳重、周岁重和2岁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039、0.22、0.28和0.32。根据各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得出结论:①在山头初次选择时不能依据断乳重的表型值;②在绒山羊周岁选择时也不能依据周岁重表型值;③依据成年重的表型值选择成年绒山头可以使体重取得较低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初生仔猪注射复合免疫增强剂可促进增重,30日龄时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有升高昀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对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影响不大;血浆IgG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后对仔猪造血机能以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野血牦犊牛生理指标测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进半血野牦牛投放到本地牦牛畜群中,对所产犊牛与本地牦牛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种牛在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分类、血沉值之间差异不显著,性别之间也无差异;而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野血牦牛显著高于家牦牛(P>0.05),说明野血牦牛从小自身所具有的生理调节机制比家牦牛更能适应高原少氧的恶劣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59头1-4月龄香猪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数、白细胞总数。结果表明香猪血液值随月龄增长而变化。1月龄香猪红细胞有关值明显偏低,2月龄时显著升高,3-4月龄仍维持较高水平。1和2月龄时显著升高,3-4月龄仍维持较高水平。1和2月龄香猪的多数红细胞中央无淡染区。4月龄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经测定鲁中肉羊初生重公羔3.56±0.68 kg,母羔3.17±0.67 kg;3月龄断奶体重公羔22.13±5.97 kg,母羔19.81±4.99 kg。6月龄公羊体重33.73±6.32 kg,母羊32.1±5.49 kg。周岁公羊体重83.55±6.69 kg,母羊62.35±5.85kg。成年公羊体重100.39±7.18 kg,母羊体重70.94±6.60 kg。成年公羊体高73.09±4.38 cm,体长87.13±6.81 cm;成年母羊体高61.43±3.05 cm,体长70.76±5.00 cm。整体分析,各项体尺指标增长趋势胸围体长体高;公羊初生至周岁体重增长趋势高于母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18.
云南半细毛羊不同发育阶段皮肤毛囊性状的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择了 58只母羔 ( 38只单羔、2 0只双羔 ) ,分别于初生、断乳、6月龄、周岁时采取皮肤样品 ,采用横切和纵切连续切片法 ,在皮脂腺水平上观测皮肤毛囊群结构及毛囊性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 :云南半细毛羊皮肤毛囊群结构为三元型 ,毛囊群呈长椭园形 ,皮脂腺较发达 ,毛囊较少弯曲 ,生长方向一致。毛囊性状初生时与断乳、6月龄、周岁时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其余各年龄段间除皮肤厚度和真皮层厚差异显著 (P <0 0 5)外 ,其余差异都不显著 ,说明毛囊性状在断乳 ( 4月龄 )时已基本稳定 ,断乳时的毛囊性状即可代表周岁时的毛囊性状。初生、断乳、6月龄、周岁时的皮肤总毛囊数 (个 /mm2 )分别为4 7 4 4± 7 73、2 9 0 0± 6 4 9、2 9 2 9± 6 4 2和 2 9 79± 6 0 7,S/P值分别为 3 52± 0 91、6 0 0± 1 1 3、6 6 3± 0 95和 7 39± 1 2 6。单双羔在毛囊发育上有不同 ,这种差别差异不显著 ,但数量上的差异一直持续到断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北川白山羊的生长发育规律,试验选择各年龄段的北川白山羊各60只,分别进行体重、体尺的测定;选择成年北川白山羊公、母羊各10只,进行血液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北川白山羊公、母羊初生重分别为1.86 kg和1.72 kg;1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8.58 kg和23.74 kg;从初生到1周岁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3.22 g和60.31 g;成年北川白山羊公羊血清中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而尿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低于母羊(P0.05)。说明北川白山羊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急需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牦牛、藏黄牛低氧适应血液生理表征,对滇藏线4个海拔246头牛(1 000 m的红河黄牛、屏边黄牛,2 000 m的丽江玉龙黄牛,3 000 m的德钦佛山黄牛、迪庆黄牛、迪庆牦牛,5 000 m的措美牦牛)血液生理指标、血流变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藏黄牛通过增加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低氧环境;而牦牛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来适应低氧环境。3 000 m藏黄牛全血黏度趋于恶化,但其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具有较低的血浆黏度(1.64 m Pa·s)、红细胞内黏度(0.66 m Pa·s)和纤维蛋白原含量(3.62 g/L),可有效地降低全血黏度增高带来的不良影响。3 000 m牦牛具有较高的全血黏度和血流阻,较低的红细胞聚集性和较低的血浆黏度(1.23 m Pa·s)、红细胞内黏度(0.49 m Pa·s)、纤维蛋白原含量(2.70 g/L)、屈服应力(4.30 m Pa),可有效地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流阻增大带来的不良影响;5 000 m牦牛与3 000 m牦牛相比,具有更高的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浆黏度(1.83 m Pa·s)、红细胞内黏度(0.73 m Pa·s)、纤维蛋白原含量(4.02 g/L)、屈服应力(5.44 m Pa),但其全血黏度、血流阻降低,有效地降低了红细胞聚集性恶化、血浆黏度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说明牦牛和藏黄牛可能有着各自的低氧适应血液生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