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麻雀、鸭、鹅等均可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4%(4/54),95.5%(363/380)和9.4%(11/117)。从鸭和麻雀分离到的IBDV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CPE,对SPF鸡有致病性。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有2条核酸带,5条蛋白带,毒株间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电泳迁移率无显著差异,但其结构蛋白的相对含量不尽一致。经鉴定,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属血清Ⅰ型,为同源病毒。本研究结果提示,鸡并非是IBDV的唯一自然动物宿主,非鸡禽鸟类宿主的存在可引起IBD的传播和续源流行,也为IBDV的变异提供了特殊的生态条件,成为诱导IBDV变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市售的腆类化合物、氯制剂、双季铵盐类化合物、酚类制剂和醛类制剂与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相混合,在4℃和30℃作用24h,用1000ID50的剂量作用后的病毒液感染23日龄健康AA鸡。感染后72h扑杀试验鸡,取期腔上囊,用IBD-ELISA快速诊断盒检测IBDV抗原,仍呈阳性反应;用3mL/L的甲醛溶液与IBDV病毒液混合,在37℃作用24、36和48h后,按以上剂量感染鸡,感染后72h扑杀,取其腔上囊,用IBD-ELISA快速诊断盒 检测IBDV抗原,全部呈阴性。  相似文献   

3.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鸡IBDV人工接种家鸽试验朱尧生,虞永昌,高正军(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发生于鸡,火鸡为隐性感染,鹌鹑、鹅已有发病报导,鸭可感染并分离出病毒,但鸽IBD的发生尚未见报道。为了探索鸽对鸡IBD病毒(IBDV)的易感性及人工感染...  相似文献   

5.
肉用鸡垂体—肾上腺轴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维茵肉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了垂体-肾上腺轴在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攻击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用IBDV强毒株攻击后,试验鸡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加强,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F)上升,抗IBDV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3(IL-3)上升,T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未经IBD疫苗免疫的鸡由于免疫系统遭到IBDV破坏,在IBDV强毒株攻毒后,抗I  相似文献   

6.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间接法Dot-ELISA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抗原的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0.43μg/ml。对人工感染/自然病例的各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法氏囊的IBDV检出率为100%,脾脏的检出率为80%/84.9%,其它器官组织如肾、胸腺、心、肝、肺、盲肠扁桃体、胸肌等均含有一定量的病毒(11~60%)。经统计学分析,法氏囊与脾脏的病毒检出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人工感染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病例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证实法氏囊是IBDV最主要的靶器官。试验结果表明,该法检测IBDV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并且经济、方便、快速,适于大批量样品检测,可作为一种诊断IBD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麻雀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法氏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的鸡场捕杀麻雀54只,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1.1%;RT-PCR阳性样本病毒分离亦为阳性。结果表明;IBD流行的鸡场里的麻雀能够发生IBDV自然感染,麻雀可能是IBDV的贮存宿主或二次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流行的地域差异,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的抗原国源性和分子进化及IBDV的分子生态学概况。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血清亚型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血清亚型初步分析*刘爵刘有昌周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海淀10008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IBDV引起的3~6周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导致感染鸡的免疫抑制,该病作为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法氏囊病毒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和强毒感染艾维菌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甲状腺素(T3,T4)、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和皮质酮(F)来研究IBDV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弱毒疫苗免疫使肉鸡产生高效价抗体,血浆ACTH含量升高;IBDM强毒感染导致肉鸡血浆T2、F急剧升高,法氏囊肿大,血清中也出现IBDV抗体,但效价显著低下;而IBDV强毒感染曾  相似文献   

12.
将从鸡、鸭和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用SPF鸡胚增殖,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鉴定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将病毒与杂蛋白分开。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RNA,电泳分析表明,三种IBDV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各IBDV的结构蛋白带谱相同,但各蛋白带的相对百分含量有差异,表明这些不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LX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一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命名为LX株。经血清学、鸡胚接种、病毒形态、外源病毒(CAA、NDV和IBV)排除试验等证实该分离物为纯净的IBDV。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LX株接种8龄SPF鸡后第2天鸡只精神 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率为100%,第3 ̄4天出现死亡高峰,而后很少引起死亡,死亡率达92.3%,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脾脏肿大,胸腺萎  相似文献   

14.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15.
将从鸡、鸭和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用SPF鸡胚增殖,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鉴定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将病毒与杂蛋白分开。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RNA,电泳分析表明,三种IBDV均由双节段RNA组成,大、小基因片段的电泳迁移率毒株间无差异。SDS-PAGE分析表明,各IBDV的结构蛋白带谱相同,但各蛋白带的相对百分含量有差异,表明这些不同IBDV分离株的同源性和变异。本文还对IBDV的纯化和变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Dot—ELISA间接法检测鸡新城疫病毒(ND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方法分离纯化鸡IgG,免疫羊制备羊抗鸡IgG二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制备酶标记物的工作浓度为1:1000;选用硝酸纤维素(NC)膜作固相载体,建立检测NDV抗原的斑点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检测NDV鸡胚毒40份,阳性检出率100%;人工感染非免疫鸡的气管组织、肺组织各47份,检出率为93.6%;人工感染SPF鸡气管组织、肺组织各40份,检出率100%。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无交叉反应。试验显示该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结果直观,便于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EDSV-DNA与pUC19重组质粒DNA做探针,检测人工发病减蛋综合症蛋鸡的粪便,蛋,输卵管样品,以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病毒(IB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作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探针能特异地检出EDS病鸡粪便,输卵管,蛋清样品中的病毒,与NDV,IBDV,IBV及IBHV均呈阴性反应。探针灵敏度达10pgEDSV-DNA。  相似文献   

18.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基因文库,设计了3对分别与NDV、IBV和ILT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3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NDV、IBV、ILTV核酸模板进行三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3条与设计相符的310bp(NDV)、1720bp(IBV)和647bp(ILTV)三重PCR扩增带,而对其他6种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三重PCR技术能检出10pg的IBV、1pg的NDV RNA模板和10pg的ILTV DNA模板。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感染IBDV鸡的腔上囊组织液中加入氯仿,经4000r/min离心30min,除去腔上囊组织蛋白,然后用硫酸铵沉淀病毒。提纯后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0mn左右,无囊膜。用紫外分光度计测定,病毒蛋白含量为4.0mg/mL;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其效价为1:16;用IBD-ELISA诊断盒检测,其效价为1:320。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提纯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临床分离的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山东分离株,人工接种40~50日龄SPF鸡,取死亡鸡法氏囊和脾脏,用匀浆器制备组织悬液,并经低温反复并融4次,离心取上清液,PEG沉淀,再经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经电镜观察,吸光度测定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