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麋鹿是我国特有鹿科动物,在古代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麋鹿茸是珍惜名贵中药材,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多有记载,后由于麋鹿在野外灭绝而逐渐失传。麋鹿茸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和雌二醇,临床实验证明,麋鹿茸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自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它能知物候、报时节。麋鹿有着神秘的起源和传奇的经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是生态文明的升华,也是麋鹿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过程。麋鹿文化的起源较早,最初源于"麋"字。早在5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麋鹿骨骼、骨质角制成生活用具,并在上面刻有字符,创立了骨刻文,后又逐步发展形成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从麋鹿的"麋"字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麋鹿文化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时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麋鹿名字的由来比较早。早在5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麋鹿骨骼、骨质角制成生活用具,并在上面刻有字符。我国的骨刻文中就有了"麋(■)"字的记载。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距今约4500~3300年,祖先们在骨刻文的基础上又逐步发展形成了商朝晚期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出现较骨刻文晚约1000年,在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同样出现了麋鹿的"麋(■)"字。那么,祖先们为什么把这种鹿称之为麋呢?或许我们可以从麋字的字形结构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4.
正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在本土生存了约有300万年。距今10 000年至3000年间为麋鹿种群发展的鼎盛期。商周时期,由于人为捕杀、开垦麋鹿栖息地、自然气候变化和动物自身等特化因素,野生麋鹿种群逐渐衰减,最终走向灭绝。麋鹿在中国分布广泛,南临海南岛,北至辽宁康平,西到山西襄汾,东达中国东部海边。在动物区划上,麋鹿横跨世界六大动物界区的古北界区和东洋界区。古代,麋鹿在我国华北地区曾大量分布。  相似文献   

5.
麋鹿茸化学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鹿茸有效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茸内含有氨基酸19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氨基酸总量为54.899%,高出梅花鹿10.959%,主要影响鹿茸生物阶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总量的7.154%,相近于梅花鹿的7.23%,维生素B1,B2分别是梅花鹿茸,马鹿茸含量的1.63倍和2.42,矿物质含量亦高于其它鹿茸。  相似文献   

6.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又是湿地中的大型兽类物种。麋鹿文化是湿地文化的子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麋鹿文化包括麋鹿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麋鹿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是让现代人能继承、创新、发展其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麋鹿、湿地及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增强世人保护自然的意识,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拯救濒危物种,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鹿产品用于医疗保健历史久远,入药部位多,使用范围广。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鹿茸、麋脂药用的论述。据文献统计,我国药用鹿产品有42种。而近现代的挖掘和创新更为丰富,目前我国现有381个含鹿产品中成药及171个含鹿产品保健食品。因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药用产品多指马鹿等其他鹿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麋鹿小种群管理工作中糜鹿普通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以江苏大丰麋鹿种群为例,在麋鹿引种扩群、野生麋鹿种群恢复过程中长角血蜱寄生虫病、瘤胃膨胀、营养性衰竭症、食毛症、难产等常见普通病病例进行了总结.[结果]在麋鹿小种群饲养管理过程中加强前期防控,对有效降低和避免麋鹿普通病的发生尤为重要.[结论]该研究对动物园等麋鹿小种群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为麋鹿的健康养殖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麋鹿重引进是中英两国政府合作的一项伟大工程,大丰麋鹿自回归以来,逐步克服了水土不服、难产率高等难题,种群数量已由39头增至2 818头.随着麋鹿种群的发展,大丰麋鹿主要生活区内的生境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在不断退化,甚至出现了某些植物在区域内消失等反常现象.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生活区主要采食植物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Spreng)的长势呈负相关状态.因此,生境退化及麋鹿种群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难题,必须尽快将麋鹿种群发展的未来导向提升到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塔里木马鹿茸中基础氨基酸和钙、磷的含量的测定,并与新西兰赤鹿茸进行比较.氨基酸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钙、磷采取高锰酸钾滴定法、钼黄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茸中包含人体所必需的7种氨基酸,总含量与新西兰赤鹿茸相差不大,而钙、磷含量从上到下依次上升,含量与分布存在差异.表明塔里木马鹿茸也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鹿茸产量上升,国际鹿茸市场供大于求.韩国是马鹿茸最大的买方市场,起着对茸质认可和控价作用.本公司为多年从事向韩国出口马鹿茸的专营公司,根据赴韩国鹿茸市场考察及出口实践,有必要向国内鹿业通报市场变化及中国马鹿茸存在的质量问题,探讨应对措施,以利提升中国鹿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为鹿茸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经数据库检索,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章,从鹿茸的化学成分及功效成分提取两方面进行综述.鹿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氨基酸类、蛋白质类、脂类、糖类、甾类、性激素、无机成分等.鹿茸功效成分的提取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传统的溶剂粗提,发展为超临界萃取、分子筛纯化等技术.鹿茸的化学成分与鹿茸药理活性有密切关系,化学成分有效地提取为进一步研究鹿茸的生物学活性及其有效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郑威 《农家顾问》2001,(11):62-63
早就听说湖北石首市天鹅洲是糜鹿保护区,但一直未能亲历其境.6月上旬,借下乡采访之机,特意驱车天鹅洲,想一睹麋鹿的风采.不巧的是,此时正是麋鹿的交配繁殖期,麋鹿一般都躲在草丛或芦苇丛中,很难得见.  相似文献   

14.
生产场饲养公鹿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高产优质的鹿茸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在养鹿的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鹿茸的生长和养鹿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提出影响鹿茸生长的诸多因素,以供养鹿业者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鹿茸的生长除有一定的生长期和生长规律外,还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养鹿大国,也是鹿茸销售大国.现存栏梅花鹿60余万头,年产鹿茸约600吨.梅花鹿茸除内销外,还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港澳台市场也频频从内地进货.发展养鹿业,开发鹿产品深加工是企业创收、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鹿茸及鹿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以鹿茸片等初加工产品的形式上市,市场上缺少以鹿茸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  相似文献   

16.
虫草,又名冬虫夏草,生长于海拔4000m左右的青藏高原草甸区,不能人工栽培.古代药理学认为冬虫夏草味甘性温,有润肺、止咳、化痰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与野生人参、鹿茸合称为中药宝库"三大宝",199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17.
韩商加工鹿茸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茸片是当前鹿茸市场深加工的定型产品.因其销售走势看好,无法造假,方便用户,得到国内外 市场认同.目前,国际鹿茸市场在韩国,消费鹿茸量最大,加工鹿茸片销售盛行.约在1999年7月,韩 政府有关部门正式通知:各健康院禁止直接出售整支茸,改变为只能向顾客提供鹿茸片.这样茸商们不 仅扩大了鹿茸加工业务,而且从别国购进鹿茸片较前大增.韩商加工鹿茸片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生物电编码器官形态发生在低等动物中已被证实.由于缺乏哺乳动物的形态发生研究模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同样适用于哺乳动物至今依然未知.鹿茸是一个复杂的哺乳动物附属器官,其形态发生信息存储于形态发生原胚(鹿前额未来生茸区的骨膜)中.该文1)综述了鹿茸的形态发生原胚及鹿茸发生与再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鹿茸是哺乳动物器官形态发生研究的最佳模型的观点;2)分析了鹿茸形态发生信息的存储位点和复制方式、转移路径,并预测了通过生物电追踪形态发生信息来破解哺乳动物器官生物电密码的研究思路.总之,通过鹿茸这一模型的研究必将为人类器官形态发生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养鹿所产鹿茸获利可观,所以近年来发展较快,全国已多达40万头,其中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饲养量较多.近两年,新西兰等国的鹿茸曾大量涌入我国,每公斤鹿茸的售价仅几百元,使国内鹿茸销售受到冲击.后因发现新西兰鹿茸有效成分的含量比中国鹿茸低,导致韩、日等鹿茸消费大国转而购买中国鹿茸.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复苏,购买力上升,我国鹿茸销售价大幅度上扬.因此,我国南方各地纷纷兴建鹿场,大批购买种鹿,种鹿售价随之上涨.目前梅花幼鹿2500~3000元/只,成年种鹿2~4万元/只;马鹿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20.
应用H.E.染色对初生麋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生麋鹿小肠的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初生麋鹿空肠的绒毛高度和V/C比值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P<0.05),不同肠段间隐窝深度差异不明显(P>0.05),为研究麋鹿消化道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