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乌鳢和斑鳢为亲本,正反交得到杂交子代:斑乌鳢(斑鳢♀×乌鳢♂)或乌斑鳢(乌鳢♀×斑鳢♂).与父母本相比,杂交子代具有优良的性状,在成活率、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上均得到了改良,在养殖中得到推广.概述了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养殖研究现状,指出了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杂交鳢养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珠江群体斑鳢为母本,分别与钱塘江群体、微山湖群体、洞庭湖群体、鄱阳湖群体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在繁殖性能及杂交F1生长和形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性能上各杂交组合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催产率方面,斑鳢与洞庭湖群体乌鳢组合催产率最高,斑鳢与微山湖群体乌鳢组合及斑鳢与鄱阳湖群体乌鳢组合催产率较低;在F1生长方面,斑鳢与微山湖群体乌鳢群体组合优势显著,而斑鳢与钱塘江群体乌鳢组合、斑鳢与洞庭湖群体乌鳢组合、斑鳢与鄱阳湖群体乌鳢组合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鳢的经济性状和杂交优势,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乌斑鳢C.argus♀×C.maculata♂和斑乌鳢C.maculata♀×C.argus♂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其肌肉品质。结果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斑乌鳢平均含肉率分别为68.24%、71.34%、70.71%、70.18%;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粗蛋白质含量为20.6%~21.4%,粗灰分含量为1.2%~1.5%,水分含量为76.1%~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38.87%,其中乌斑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研究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乌斑鳢蛋白质营养水平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相当,但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所体现的肌肉品质则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  相似文献   

4.
分别对杂交鳢及其亲本3个群体的补体C3含量、补体C4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6个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CAT酶活性上,斑鳢显著高于乌鳢(P <0.05);在ACP活性上,乌鳢显著高于斑鳢(P <0.05),其他指标斑鳢和乌鳢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在杂交子代的免疫指标上,补体C3和C4含量低于其双亲(P >0.05),SOD活性要高于斑鳢(P <0.05)和乌鳢(P >0.05),其余指标均介于其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乌鳢、斑鳢、月鳢核基因序列(IT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研究鳢属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3种鳢的ITS,经克隆、拼接得到ITS全长后进行分析.[结果]乌鳢、斑鳢和月鳢ITS全序列长度为902、927、902或903bp.3种鳢ITS的G+C含量较高,约占72%.3种鳢之间核苷酸差异明显大于种内,明显的差异性ITS片段可以鉴别3种鳢.采用NJ和ML方法建立的进化树都表明乌鳢和斑鳢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乌鳢和月鳢遗传距离最远.[结论]该研究为鳢属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以及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杂交鳢是以鸟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相比亲本,具有牛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成活率高、易驯食膨化颗粒饲料的优势.概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乌鳢(♂)×斑鳢(♀)杂交繁育历史、杂交繁育技术,同时对乌鳢(♂)x斑鳢(♀)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特性、胚胎发育、生长性能、抗逆性...  相似文献   

7.
林启存  冯晓宇  蔡丽娟  许宝青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42-17943,17948
[目的]分析评价杂交鳢及亲本对病原菌的抗病力水平。[方法]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方法,开展了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感染试验。[结果]以嗜水气单胞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9×108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乌鳢与斑鳢间,且差异均不显著;以诺卡氏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7×109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0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斑鳢与乌鳢间,且差异也均不显著。[结论]高浓度感染时,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对3种鳢鱼均有极强的致病性,108 cfu/ml菌液浓度时,3种鳢鱼死亡率达100%;不过低浓度感染时致死率明显减弱,且不同品种对病原菌的耐受力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与乌鳢(Channa argus)肌肉品质,实验选择规格基本相同的1+龄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从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物理特性指标、质构参数4个方面评价肌肉品质。在肌肉的基本营养组成方面,杂交鳢与乌鳢肌肉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肌肉水分含量比乌鳢显著性增加(P<0.05)。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杂交鳢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乌鳢提高了7.90%、9.19%、9.01%。在肌肉物理特性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纤维直径和蒸煮过程肌肉失水率显著性变小(P<0.01),肌原纤维长度显著性增长(P<0.01)。在质构参数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肉弹性、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1),粘聚性显著性增加(P<0.01),恢复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杂交鳢蛋白质营养水平和质构参数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与乌鳢接近;杂交鳢蛋白质氨基酸水平和物理特性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优于乌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洞庭湖水系的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和月鳢(C.asiatica)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洞庭湖水系的乌鳢、斑鳢和月鳢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洞庭湖水系乌鳢的核型2n=48=4SM+20ST+24T,臂数:NF=52;斑鳢的核型为2n=42=4M+2SM+16ST+20T,NF=48;月鳢的核型为2n=44=6M+6SM+16ST+16T,NF=56。3种鳢科鱼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结论】洞庭湖水系的乌鳢为这3种鳢科鱼类中最原始类群,月鳢为最特化类群;乌鳢与月鳢的亲缘关系最远,斑鳢与乌鳢的亲缘关系比之与月鳢更近;并推测鳢科鱼类应为鲈形目中较为特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乌鳢,鳢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乌棒、财鱼、蛇头鱼等乌鳢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局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下颔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和臀鳍基部部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黑斑点。  相似文献   

11.
鳢(Chann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鳢普遍存在显著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饲料系数低,因此,全雄单性养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阐述了全雄乌斑杂交鳢性别控制育种过程:利用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生殖内分泌调控技术创制超雄斑鳢新种质,开展母本乌鳢2代群体选育,然后超雄斑鳢与选育的母...  相似文献   

12.
对乌鳢、斑鳢及其正反交杂交种(斑乌鳢和乌斑鳢)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5.1℃条件下,平均体重48.88 g的乌鳢、45.30 g的斑鳢、44.20 g的斑乌鳢和46.76 g的乌斑鳢的耗氧率分别为0.22、0.16、0.19、0.17 mg/g.h,窒息点分别为2.47、1.45、1.18、2.01 mg/L。并分析了这4种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窒息点的差异原因,讨论了4种鱼窒息点高于其他常见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体高(X6)、肛门处体高(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 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2+21.577X7-130.000X5+54.475X9-33.605X8+32.055X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2+31.786X7+56.763X9-38.272X8-83.860X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与乌鳢(Channa argus)肌肉品质,实验选择规格基本相同的1+龄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从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物理特性指标、质构参数4个方面评价肌肉品质。在肌肉的基本营养组成方面,杂交鳢与乌鳢肌肉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肌肉水分含量比乌鳢显著性增加(P<0.05)。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杂交鳢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乌鳢提高了7.90%、9.19%、9.01%。在肌肉物理特性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纤维直径和蒸煮过程肌肉失水率显著性变小(P<0.01),肌原纤维长度显著性增长(P<0.01)。在质构参数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肉弹性、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1),粘聚性显著性增加(P<0.01),恢复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杂交鳢蛋白质营养水平和质构参数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与乌鳢接近;杂交鳢蛋白质氨基酸水平和物理特性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优于乌鳢。  相似文献   

15.
正杂交鳢又称杂交生鱼,是乌鳢和斑鳢的杂交后代,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其后代为乌斑杂交鳢,反交结果则称为斑乌杂交鳢。杂交子一代(F1)具有双亲的优势,如生长速度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个体大、肉质好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3000~4000千克。  相似文献   

16.
正生鱼是广东人对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统一称呼。在自然界中,生鱼主要有两类,一个是乌鳢,另一个是斑鳢。我国历来就有食用生鱼的习惯,将其视为滋补品。要把1尾乌鳢养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时间,斑鳢养殖则需时更长,而杂交种就能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例如,乌斑杂交鳢集乌鳢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鳢肉味鲜美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突显了该鱼独具的竞争优势。乌斑杂交鳢由中国水产  相似文献   

17.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斑鳜与翘嘴鳜、翘嘴鳜与杂交鳜之问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对可数性状和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欧氏距离,结果显示:杂交鳜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父本斑鳜,在头部和尾部继承了更多翘嘴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杂交鳢杭鳢1号和乌鳢池塘养殖水质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杭鳢1号养殖水体SS、COD、NH3-N含量均较乌鳢养殖水体降低,与运河本底水质较为接近;1个养殖周期内杭鳢1号相比传统乌鳢养殖换水次数减少8~10次,单位面积减少污水排放量达80%,减少总磷污染物排放达87.18%,减少总氮污染物排放达92.97%。对2个品种池塘水样的重金属检测结果发现乌鳢池塘水样铅指标较高,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杭鳢1号检测结果达到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因此,认为杭鳢1号的养殖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乌鳢养殖的面源污染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通过杭鳢1号养殖的大力推广,可提升乌鳢养殖产业,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4种鳢属(Channa)鱼类共108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C.striata)和573bp(C.argus,C.maculata,C.asiatica)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10个单倍型,4种鳢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1个插入/缺失;此外有63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60个,序列表现出明显的A偏倚;多态位点比例为11.2%;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021[乌鳢(C.argus)与斑鳢(C.maculata)之间]到0.079[乌鳢(C.argus)与线鳢(C.striata)之间、斑鳢(C.maculata)与线鳢(C.striata)之间]。以非洲真副鳢(Parachanna insigni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线鳢位于进化树的基部,表明线鳢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乌鳢和斑鳢亲缘关系最近,表明2个种分化较晚。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 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 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 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院不同时期4 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 50.76 mg/L 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鳢两个品种养殖池塘季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云斑尖塘鳢、草鱼池塘的CODMn 含 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草鱼、乌鳢。养殖 池塘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67~8.46 之间,超标率为92.9%。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8 月间不同养殖池塘 水体中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CODMn有比较相近特征,而草鱼、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9~ 12 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CODMn 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有比较相近特征,而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 池塘特征相差较大。对CODMn 与14 个水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DMn 与透明度、pH 值及硅酸盐存在负相关关 系,与盐度、电导率、叶绿素、磷酸盐、硝酸盐、氨氮等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及非离子铵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