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养鲻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4,28(4):353-359
通过卵巢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揭示,幼鲻在土池养殖3个月后可见线状卵巢,大约5个月后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转变为早期初级卵母细胞。接着卵母细胞生发泡(核)和胞质体积增加,核质比从3.5:1减少至2:1。此后卵巢中卵母细胞停滞发育持续至养殖的第3年。在第3年卵巢切片看出卵母细胞进入脂肪泡时相,在第3年秋季进入卵黄发生时相。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仅能发育到卵黄发生后期,即卵母细胞胞质充满卵黄颗粒,生发泡居中而不移位。这些结果对于用人工养殖鲻为亲鱼开展人工繁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讨论了卵子发生6个时相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重要的细胞器在卵黄发生中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卵巢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线粒体的变化及其与卵黄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线粒体经历了数目以及结构上的系列变化。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急剧增多,形态各异,有椭圆形、圆球形等,线粒体嵴稀少;随后,细胞质中出现较多近椭圆形的线粒体群,嵴丰富,外膜光滑。连续切片观察表明,该时期线粒体尚未明显参与卵黄颗粒的形成。卵黄发生中期,卵母细胞内的线粒体的结构出现两大类群:一类线粒体呈长杆状或椭圆形,体积小,嵴丰富,内部基质暗,外膜光滑,主要功能是为卵母细胞发育提供能量;另一类线粒体体积大,呈圆球型,嵴逐渐退化,内部基质呈现电子透明状,外膜出现大小不一的波浪状。后一类线粒体膜内陷,出现明显的类似细胞内吞作用,参与卵黄颗粒的形成。被吞饮物主要为有膜性泡,包括波浪状膜的高尔基体分泌泡、光滑外膜的内质网囊泡以及小型线粒体。与此同时,卵母细胞质膜形成众多胞饮小泡,外来物质逐渐进入卵母细胞,通过高尔基体的加工,以分泌泡相互融合形式参与卵黄颗粒的形成,内吞作用所累积的卵黄颗粒占主要部分,因此在该时期卵母细胞卵黄颗粒的形成以外源性为主。在卵子发育后期,皮层区域出现具典型结构的线粒体,当这些线粒体参与皮层颗粒形成后,卵子逐渐成熟,整个卵母细胞中很难见到线粒体。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进一步形成并相互融合,整个卵细胞几乎全为卵黄颗粒占据,未见明显线粒体。  相似文献   

3.
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刚 《水产学报》1997,21(3):225-232
嘉陵江鲶的卵母细胞划分为6个时相。第Ⅱ时相卵母细腻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的结缔组织膜,第Ⅳ时相卵终细腻具漏斗状和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腻。嘉陵江鲶的成熟年龄大多为1龄。生殖期雌雄经为2:1。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高达14.5%。对鲶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地获得了鲶的受精卵。鲶的受精卵圆形、绿色,膨大后其直径为.05-4.57mm。温度在27.5-31℃,幼鱼孵出需要29个小时30分钟。初孵仔鱼  相似文献   

4.
花䱻卵母细胞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宿鸭湖水库采集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雌鱼样本190尾,体长7.12~32.21 cm,体重10.55~330.22 g,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花?卵母细胞发育各时期的特征。结果表明,花?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5个时相,第I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卵原细胞增殖阶段;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初级生长阶段,出现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皮质液泡,细胞质膜之间形成放射带;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处于大生长后期,卵黄颗粒增多。电镜下观察发现放射带表面形成微孔状结构,核仁外排,可能与卵母细胞内营养物质积累有关;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中细胞核消失,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卵子,与卵膜脱离,准备排卵。繁殖季节,花?卵巢成熟系数达到13.78%~17.04%。研究结果可为花?人工繁殖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光镜技术研究了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雌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和卵子发生的特点,以期为孔雀鱼的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孔雀鱼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卵子输送管和泄殖孔构成。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6个时相:第Ⅰ时相主要为卵原细胞;第Ⅱ时相是处于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生长环、卵黄核和单层扁平滤泡细胞膜;第Ⅲ时相是进入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卵黄开始积累,形成2层滤泡细胞膜和2层卵包膜;第Ⅳ时相为发育晚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发生了极化,卵包膜发育完善;第Ⅴ时相发育成熟,卵黄颗粒凝结呈块状,卵黄泡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内缘,滤泡细胞膜萎缩;第Ⅵ时相是闭锁卵泡,被滤泡细胞消化和吸收转变为卵巢内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6.
翎电鳗是深受广大水族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类,研究其卵巢发育规律,可以为该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翎电鳗成熟卵巢为囊状,泄殖孔位于体前端下颌后方。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卵巢进行观察发现,翎电鳗的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子发育分为5个时相。4月龄雌鱼卵巢中有较多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少量卵原细胞,发育至第Ⅱ期;8月龄雌鱼卵巢中含有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和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发育至第Ⅲ期;10月龄雌鱼卵巢中同时存在卵原细胞、第Ⅱ时相、第Ⅲ时相和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发育至第Ⅳ期,达性成熟;11月龄雌鱼卵巢中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占主要成分,为Ⅴ期。Ⅴ期卵巢中成熟卵径的大小分布在1.08~1.15 mm和1.78~1.84 mm。翎电鳗雌性亲鱼在理想环境下存在短时间内一批卵排出后新一批次的卵成熟并被释放的可能,产卵类型属分批同步型。  相似文献   

7.
四川华鳊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卵子的发生规律,对其卵子发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和描述。将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Ⅰ时相)、单层滤泡时相(Ⅱ时相)、卵黄泡出现时相(Ⅲ时相)、卵黄充满时相(Ⅳ时相)和成熟卵子(Ⅴ时相) 5个时相。观察发现,四川华鳊卵原细胞存在2种形态,分别为早期卵原细胞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卵原细胞;同时将早期初级卵母细胞划入Ⅱ时相,此阶段细胞核膜边缘出现多个小核仁,将其作为小生长期开始的标志;Ⅲ时相卵黄泡出现,当卵黄泡积累至3~5层时,卵黄物质即开始积累,此时多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存在;进入Ⅳ时相后,卵黄物质沉积形成卵黄小板,卵黄泡被挤压至卵周,形成皮层小泡,卵子成熟后,原皮层小泡所在区域呈块状或颗粒状,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呈橘红色。  相似文献   

8.
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和常规目测法对黄海鯷鱼的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卵巢各发育期的特征,对不同发育期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发育时相组成、卵径分布、卵巢两叶及其前、中、后部发育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鯷鱼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Ⅱ期卵巢由1~3时相卵母细胞组成,2时相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占优势(66.39/6);Ⅲ、Ⅳ和Ⅵ期卵巢均由1~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主要区别在于4时相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中最高(34.8%),Ⅲ期次之(28.69/6),Ⅵ期最低(17.8%);Ⅴ期卵巢由1~5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已发育成熟的5时相细胞所占比例最高(29.8%);卵巢由Ⅲ期到Ⅴ期的发育过程中,主要是3、4时相卵母细胞向4、5时相的发育,1、2时相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卵母细胞的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峰、谷特征,这与以前对该问题的“浅锯齿状分布”认知有明显不同;Ⅲ和Ⅵ期卵巢内的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均为0.5~0.6mm;Ⅳ和Ⅴ期卵巢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2~0.3mm、0.7~0.8mm和0.5~0.6mm、1.1~1.2mm;V期卵巢两个优势卵母细胞群在粒径分布上彼此分离,粒径较大的群内均为水合卵母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分批产卵特征。鯷鱼卵巢左叶大、右叶小,右/左重量比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7,0.75);卵巢叶间和叶内部位间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II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II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III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II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III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III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IV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IV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V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 μm和300.00~350.00 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0.
闫鹏  刘岐  石磊 《畜禽业》2008,(4):40-42
实验研究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通过间隙连接通道对绵羊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采用抽吸法从2~6mm的卵巢上收集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将部分COCs脱去全部卵丘细胞,成为机械裸卵(DOs)后,分4种方式培养,即卵丘细胞包裹的卵母细胞(CEOs)的单独培养、DOs与COCs共培养(DOs(COCs))、DOs与卵丘颗粒细胞共培养的(DOs(CCs)),以及DOs单独培养,培养26h,用0.2%地衣红对绵羊卵母细胞进行染色检查。各组卵母细胞到达减数分裂2期的比率分别是79.6%、5.6%、9.9%和46.4%,4组间都有显著差异统计核成熟率(P<0.05)。表明卵丘细胞及间隙连接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核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相似文献   

12.
三倍体僧帽牡蛎生殖腺发育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曾志南 《水产学报》1998,22(2):97-105
在僧帽牡蛎繁殖盛期,详细观察了二倍体,三倍体僧帽牡蛎生殖腺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成熟卵母细胞卵径和核径。结果表明,外观上三倍体生殖腺发育较二倍体差,三倍本成熟卵母细胞卵径和核径分别比地倍体大19.6%和17.6%,体积分别比二倍体增加70.3%和64.2%,组织切片检查结果,二倍体生殖腺发育正常,三倍体生殖腺发育受阻,大都在增殖期和休止期,一部分个体可发育至生长期和成熟期,并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相似文献   

13.
从4头同期发情与超数排卵的因重复采胚不孕的供体波尔山羊卵巢采得24枚卵泡卵母细胞(18枚卵丘卵母细胞,6枚裸卵),其中9枚卵丘卵母细胞直接与获能后的精子实施配子移植,4头受体均未受孕;其余15枚进行26h成熟培养,经培养后其中9枚卵丘卵母细胞中有6枚卵丘扩散,3枚未扩散;6枚裸卵均因退化而弃去。9枚卵丘卵母细胞移植至4头受体后有2头妊娠并如期产羔各1头。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自然条件下,鱼类的生殖活动有明显的季节节奏,它们的性腺发育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鄂东地区,草鱼、鲢、鳙的雌鱼,一般在4~5龄达到性成熟,第一次性成熟的雌鱼,大多在头年冬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卵巢瓦灰色。可辨识出细小卵粒,卵巢系数为2~6%。3月上旬,随着水温升高,亲鱼代谢作用增强,卵母细胞积累了大量来源于体内的和外源食物转化而来的蛋白质和脂肪,体积迅速长大。经过50~60天,到5月上旬,卵母细胞已被大量卵黄充实,达到最终大小,完成生长成熟。此时,卵巢进入Ⅳ期末,卵巢系数15~20%。  相似文献   

15.
刘永  罗光彬  邹伟 《畜禽业》2008,(5):24-26
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与其他的哺乳动物相比不够理想,因为卵母细胞的成熟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两大类,而卵丘卵母细胞(COCs)的凋亡无疑也是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金钱鱼性腺发育及其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金钱鱼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结果显示,2+龄的金钱鱼性腺发育成熟.金钱鱼精巢为管型,可分为: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期、精母细胞成熟期、精子细胞变态期、精子成熟期等5个时期.从Ⅱ期精巢起,金钱鱼精巢的成熟系数(GSI)为0.2%~1.5%,精巢成熟系数在发育到精子细胞成熟期(Ⅴ期)达到峰值,肝重指数(HSI)在精子细胞变态期(Ⅳ期)达到峰值.金钱鱼卵巢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相,相对应的卵巢发育亦分为5个时期.从Ⅱ期卵巢起,金钱鱼卵巢的成熟系数为1.2%~14.9%,在发育到Ⅴ期时达到峰值,HSI在Ⅳ期达到峰值.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核和滤泡膜.Ⅲ时相卵母细胞中开始出现油滴,卵黄颗粒.Ⅳ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与油滴的数量迅速增多.Ⅴ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与油球之间在数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切片观察,Ⅴ期卵巢中,除了Ⅴ时相卵母细胞外,还有一定数量的Ⅱ、Ⅲ和Ⅳ时相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发育呈现非同步型.并且发现在多数产完卵后的卵巢中,除空的滤泡外亦存在一定数量的Ⅱ、Ⅲ和Ⅳ期卵母细胞,因此推测,金钱鱼的产卵类型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7.
组织蛋白酶C是一种溶酶样半胱氨酸蛋白酶,近年我们报道了组织蛋白酶C的表达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卵母细胞最后成熟阶段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卵母细胞发育主要不同时相特别是卵母细胞最后生理成熟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测定了组织蛋白酶C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比活性。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卵母细胞发育可划分为9个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核仁时相、周边核仁时相、初级卵黄发生时相、次级卵黄发生时相、皮质棒早期时相、皮质棒中期时相、皮质棒晚期时相、排卵期时相,生发泡的破裂是在排卵之前就已经发生;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C蛋白只在卵母细胞最后成熟阶段即皮质棒发生时期表达,但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组织蛋白酶C比活力在即皮质棒发生前后没有变化,酶活性较低,以上数据提示组织蛋白酶C可能与受精时皮质棒的释放以及受精卵外胶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相似文献   

19.
虽然许多水产科技人员都能培育出鳗纲幼体,然而能够排卵的鳗鲡雌体很少,即使获得了鱼卵、但受精率和孵化率都不高。这是因为大部分雌体在重复注射脑垂体激素卵黄发生后,实际上他们的卵母细胞并没有最后成熟,卵质老化。因此要获得高质量的鱼卵,必须研究诱导鳗卵最后成熟和排卵的技术。Yamanchi于1990年报道,17,20B一二羟基一4一朵自烷一3一酮(门,20gdihydroxy-4-pregnen-3-one,简称DHP),此种鲑鱼用的卵母细胞诱熟激素同样可以有效地诱导日本鳗缅卵母细胞最后成熟。为了获得优质鱼卵,了解鳗额注射DHP后的排卵和受精时间…  相似文献   

20.
波尔山羊卵巢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体外受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0只不孕不育波尔母山羊群为试验动物穴供体雪,采用超数排卵、活体采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以及体外受精等技术方法,探讨有繁殖障碍波尔山羊群体繁育正常后代的有效技术途径。在该实验中试验动物中7只经超数排卵处理后诱导发情,利用特制的采卵装置成功地进行了6只供体的活体采卵熏从10个卵巢上成功地采集到30枚形态学正常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后24枚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了体外受精处理,获得16枚正常受精卵,移植到4只同期发情的当地山羊受体输卵管内,经3个月妊娠检验判定,其中两只受体受孕。该研究为解决不孕不育波尔山羊群繁殖后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