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霉病和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等淡水鱼类,发病季节多为早春和晚秋,特别在早春的危害较大,且主要发生在鱼苗放养阶段。水霉病和赤皮病两病并发,用药防治效果甚微,损失极大,因此,水霉病和赤皮病的防治重在预防。笔者根据水霉病、赤皮病的病理,对传统的防治技术加以改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一、病理l.水霉病 又叫肤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如果鱼类皮肤受伤则不分种类均可感染。水霉繁殖有两种形式,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一般在水体中进行,而有性…  相似文献   

2.
一、水霉病的发病条件与发生季节常见的水霉病是因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季,越冬鱼种、鱼卵、鱼苗易染此病。同属真菌病害的鳃霉病多发生在5~10月水质恶化、发臭的鱼塘,也可用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水霉净复合药防治。二、水霉净的使用方法:浸泡或泼洒1.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3.
<正>水霉病是养殖户最头痛的疾病之一,特别在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禁止使用孔雀石绿后,更无特效药可以治疗。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鱼体、鳍条、鳃等部位长水霉,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鱼死亡。现在大多养殖场都是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客观上造成水霉病的频发。本病例发生在江西省南昌县某养殖场,笔者到现场查看,并用"复方甲霜灵粉"("复方立达霉粉"或"美婷")治疗水霉病,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供基层水产疾病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户参考。一、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海鲜世界》1994,(3):15-15
淡水白鲳由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能在自然条件下越冬.在此期间.由于水温低,拉网操作造成鱼体受伤,鱼体极易患水霉病.严重时引起鱼类死亡.给越冬保种及来年养殖造成困难。针对这一不良现象,淡水自鲳在秋末冬初应谨防水霉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5.
水霉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对水产养殖的只要疾病之一的水霉病的研究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了水霉病的分布、症状、病原体、病原菌、致病条件、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陈德权  章爱华 《内陆水产》2002,27(10):34-35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牛蛙及其蝌蚪和其它动物一样,由于活动范围小、饲养密度大、水体环境的恶化和本身抵抗能力的下降,会发生多种疾病,影响养蛙的经济效益。目前牛蛙疾病的防治技术还不够成熟,有些疾病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生态环境,减少牛蛙生病。1蝌蚪的疾病及其防治蝌蚪的疾病较多,主要是水霉病、锚头鳋病、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1.1水霉病病原体为水霉菌。该病主要由于牵捕和搬运蝌蚪操作不慎或因寄生虫破坏皮肤,致使水霉菌的动孢子从蝌蚪伤口侵入寄生。它吸取蝌蚪皮肤里的养料并迅速萌发。水霉菌…  相似文献   

7.
甲紫溶液防治赤皮水霉病效果良好在渔业生产上,常因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受损伤的鱼容易被荧光假单胞菌和水霉菌所感染,使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末端腐烂,或长出灰白色棉毛状的菌丝,发生赤皮和水霉病.为了搞好鱼...  相似文献   

8.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多种水生动物均易发生,尤其我国南方发生严重。一旦感染水霉病,病灶部位容易溃烂继发细菌感染,严重的死亡率可达70%,每年给我国水产养殖造成很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水霉病?了解这十个问题很关键。1水霉病的特点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  相似文献   

9.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初夏季节(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气温、水温开始回升。正是东北地区集中放养春片的时候,同时也是水霉病多发的时期。具笔者调查,在春片放养后10-20d时,我县每年约有60%以上的养殖户鱼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病发生,轻者耽误生长,重者造成死鱼,严重威胁着养殖鱼类的健康。因此,了解和掌握水霉病的发病原因,积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对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增产、增收、增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病原最常见的为水霉和绵霉。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于13~18℃时最适合生长。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鱼卵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水霉病并迅速蔓延,导致大批鱼或鱼卵死亡。水霉病在所有淡水水域、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但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现在,食用鱼水霉病的防治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
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报导了生长激素基因对鲤鱼生长的影响。经池塘对照实验表明,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快速生长效应比正常鲤鱼明显,而且由转生长激素基因阳性性成熟鲤鱼经人工催产繁殖的子一代群体中,仍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这一结果,为能获得一个转外源生长激素基因并具快速生长特性的遗传稳定的转基固鲤鱼核心群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德国镜鲤♂;鲤鲫杂交♀×鲤♂)的染色体。结果表明: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四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三条同源染色体组成。其中鲤鲫杂交♀×鲤♂回交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34,其核型公式为:3n=60m+24sin+36st+30t;鲤鲫杂交♀×德国镜鲤♂回交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58,其核型公式为:3n=63m+45sin+12st+30t。  相似文献   

13.
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德国镜鲤♂;鲤鲫杂交♀×鲤♂)的染色体。结果表明: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四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三条同源染色体组成。其中鲤鲫杂交♀×鲤♂回交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34,其核...  相似文献   

14.
王武 《水产学报》1981,5(4):351-360
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初低温下,吉林省白山地区某网箱养殖场鲤(Cyprinus carpioL.)大量死亡,病死鲤无明显临床病变。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了这些病鱼,结果表明,该低温爆发的疾病为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这种病常爆发在水温为18-28℃的春秋季,冰下爆发还未有报道。本次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鉴定,对于锦鲤疱疹病毒感染鲤温度条件的变化和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主要用于促进鱼类消化生长的微生态制剂I、多种混合微生物主要用于调节水质的微生态制剂II,或是两者混合使用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黑龙江省及辽宁省池塘养殖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和草鱼(Ctenophyargodon idellus)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药价等效益。结果表明,单种或者混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均对池塘养殖鲤及草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及用药价格有一定影响,同时使用两种微生态制剂提高鱼类增重率最显著,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提高了423.57%和90%;而两省养殖池塘的药价也分别降低了29%和56.25%。微生态制剂I及混合同时使用两种微生态制剂均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辽宁及黑龙江分别降低0.35及0.05。结果可见,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辽宁草鱼及黑龙江池塘养鲤效益有较好影响,对减少用药、发展绿色养殖业具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斌  唐毅  王志干  张琼 《南方水产》2011,7(2):35-41
试验以患肝胆综合症的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种苗为研究对象,选用复方中草药制剂为试验药物,设置3个质量分数分别为0.50%、0.75%和1.00%的复方中草药药饵组,1个不含该复方制剂的常规饲料组,1个青饲料组,饲喂4周;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探讨了草鱼肝胆综合症的病理及复方中草药制剂对该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草鱼病变肝组织出现大片自溶性坏死和弥散性病变,肝细胞核偏移,发生空泡变性和水样变性;0.50%、0.75%和1.00%3个药饵试验组与青饲料和不含药物这2个非药饵对照组中,患病草鱼的成活率分别为60.0%、80.0%、96.7%、36.7%和16.7%。试验组草鱼比对照组草鱼肝胆综合症症状有明显好转,表现为鱼的体色、体表粘液和肝脏形态、色泽、质地恢复正常;背鳍、尾鳍边缘发白以及鳃部淤血、充血现象消失,鳃部粘液明显减少。1.00%试验组草鱼肝脏肝小叶分界清楚,肝细胞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见,肝细胞的核膜与核仁容易辨认,肝细胞核位移细胞中部,肝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三年试验,测定了黑龙江野鲤的生长、饲养成活率、越冬成活率、抗病力、繁殖力、含肉率、鱼肉成份等主要经济性状。松花江下游野鲤群体生长快于镜泊湖、达赉湖和嫩江的群体。嫩江野鲤(♀)与兴凯湖野鲤(♂)杂交F_1,表现出生长的杂交优势。从鱼苗到性成熟野鲤的饲养成活率明显高于荷包红鲤和德国镜鲤。黑龙江野鲤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它的这两个特性可以通过杂交转移给后代。野鲤的繁殖力很高,因此在黑龙江水系中保持较大的群体数量。野鲤的含肉率比其它鲤鱼高:在鱼肉成份中,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脂肪,含水量较小,鱼肉品质高。黑龙江野鲤的这些优良经济性状,是鲤鱼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材料,开发利用后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生物絮团技术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在沿海滩涂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以滩涂主要养殖种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按照BFT养殖模式(BFT组,不换水,只补存蒸发掉或取样部分的水分)和一般养殖模式(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分别饲养,测定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热休克蛋白HSP70的相对表达,人工感染试验对比分析BFT养殖模式组和一般养殖模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BFT组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BFT组异育银鲫肠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3.10%、28.10%和17.99%;(3)BFT组异育银鲫体表黏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4)BFT组脾、肾、肝和鳃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29倍、1.34倍、1.87倍和1.68倍;(5)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人工感染试验证实,BFT组异育银鲫抗细菌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适于异育银鲫养殖,可促进鱼体生长,增强其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20.
红鲤4群体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3,27(2):113-118
应用鱼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IC)基因来探讨鱼类种群间遗传结构,寻找分子遗传标记。根据已报道的鲤鱼MICI类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及瓯江彩鲤基因组DNA中扩增了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1)编码MHC 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多态性较为丰富,234bp长度中有106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45.3%;荷包红鲤的基因序列与其它3群体红鲤有显著差异;(2)由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兴国红鲤与团江彩鲤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支,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不同的进化支,荷包红鲤是较为特化的群体;(3)多态性丰富的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适宜作为鲤鱼不同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