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普洱茶抗氧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揭国良  何普明  丁仁凤 《茶叶》2005,31(3):162-165
本研究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分步萃取普洱茶的水提物,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萃取后剩余物。采用Fe^2-H2O2-鲁米诺的化学发光法和有机自由基二苯基苦基偕腙肼(DPPH)的分光光度法,比较各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提示普洱茶水提物中的乙酸乙酯萃取层组分和正丁醇萃取层组分对DPPH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丙酮、水、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连续萃取普洱茶,旋转蒸发后冷冻干燥得到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以及剩余水层4个主要分离组分,利用不同的组分灌胃经过肥胖造模处理的ICR小鼠,与普洱茶总水提取物和减肥药左旋肉碱进行比较,研究普洱茶不同组分对ICR肥胖小鼠的降脂减肥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总水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剩余水层组分均对肥胖ICR小鼠具有很好的降脂减肥作用。其中乙酸乙酯层和剩余水层抑制脂肪累积(抑制率分别是24.7%和22.5%)的效果略差于减肥药物左旋肉碱(抑制率38.8%),但在改善血清指标尤其是提高HDL-C水平方面(提高率为61.7%和73.4%)显著优于左旋肉碱(9.4%),肝脏指标检测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揭示普洱茶降脂减肥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存在于乙酸乙酯层和(或)剩余水层中。  相似文献   

3.
探讨六堡茶对高血脂症模型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以低剂量50 mg·kg-1·d-1、中剂量100 mg·kg-1·d-1和高剂量200 mg·kg-1·d-1六堡茶水提物对高脂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性治疗4周后,收集大鼠粪便;将六堡茶醇提物与高脂模型空白组大鼠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粪便和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水提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肠道的乙酸含量,显著增加高脂大鼠肠道的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绿茶水提物相比,六堡茶对高脂大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更强。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醇提物对乙酸的抑制率为16.92%,对丙酸和丁酸的促进率分别为24.81%和23.03%;4种茶叶中,六堡茶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普洱熟茶次之,六堡原料毛茶和绿茶的影响最小;六堡茶醇提物不同极性段组分均能抑制乙酸分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分泌,其中,六堡茶醇提物通过60%的乙醇洗脱组分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陈年普洱茶中挥发性组分,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但它对茶叶香气几乎没有贡献,为此陈年普洱茶香气以芳烃类及其衍生物和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以酯类及其衍生物为辅。芳烃类及其衍生物以2,2',5,5'-四甲基联苯和1,2,3-三甲基-4-丙烯基-萘为主,萜烯类化合物以α-雪松烯和长叶烯两种异构体为主,并以α-雪松烯含量作为陈年普洱茶的检测指标。陈香味关联成分1,2,3-三甲氧基苯的含量随着萃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最高约1.73%。同时采用比色法测得普洱茶的茶多酚、总黄酮、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87、11.7、5.09、1.69 mg·g-1。  相似文献   

5.
LC-MS分析普洱茶和茯砖茶与红茶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LC-MS分析方法,对普洱茶和茯砖茶进行分析与已鉴定的红茶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属黑茶类的普洱茶和茯砖茶具类似的UV图谱,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物质成分;普洱茶和茯砖茶不同于红茶,不具有红茶图谱的特征,在380 nm处没有茶红素和茶黄素吸收峰的特征,也说明采用红茶的分析方法,不适合分析黑茶;虽然在UV图谱中看不到一些成分的吸收峰,但仍有微量存在,能用MS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多穗石柯茶与传统红茶品质的差异,以湖南舜皇山野生多穗石柯茶树与普通茶树鲜叶按传统红茶工艺加工红茶,对茶样及其提取物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化学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多穗石柯茶口感甜醇回甘,传统红茶醇厚爽口;多穗石柯茶与传统红茶代谢物组分种类存在差异,多穗石柯茶醇提取物与水提物中茶多酚、咖啡因、游离氨基酸及总黄酮等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红茶,两者茶黄素差异则不明显;EGCG为多穗石柯茶儿茶素主要成分,TFDG为其茶黄素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在其水提物中占62.09%和72.66%;多穗石柯茶与传统红茶均属于高钾无钠产品.本试验研究可为多穗石柯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低pH沉淀法检测茶叶中结合咖啡碱的可行性和优势,旨在为更精确地定量茶叶中的咖啡碱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以绿茶水提物、红茶水提物和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为材料,应用低pH沉淀法检测了试样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并结合氯仿萃取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低pH沉淀法能够准确、简便地检测茶叶中的结合咖啡碱,其中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最高(含2.59%),而绿茶和红茶水提物中只有极少量的咖啡碱为结合态(含量分别为0.04%和0.07%)。  相似文献   

8.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9.
选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以明确普洱茶水提物是否对降糖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在控制血糖前提下能否减少降糖药用量。根据血糖水平按照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的方式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组别,包括对照、模型、吡高、吡低、吡高+PTE低、吡高+PTE高、吡低+PTE低、吡低+PTE高各实验组,每天灌胃给药2次,连续给药4周。在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状态,每周大鼠尾部静脉针刺取血,测定动物的空腹血糖值;于给药第4周测定大鼠葡萄糖耐量并检测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Glucosylated serum proteins,GSP)和胰岛素(Insulin,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发现普洱茶水提物与吡格列酮混合用药能显著抑制空腹血糖的升高,下调灌胃葡萄糖后30、60、120βmin血糖的升高,显著抑制葡萄糖负荷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给药各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GSP含量。在服用吡格列酮的同时辅助饮用普洱茶水提物,可以减少服用吡格列酮的用药量而不减弱吡格列酮的降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柑普茶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新会柑普茶为原料,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市售3种柑普茶不同部位及茶水中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柑普茶具有普洱茶和茶枝柑的香气成分,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烯烃类、酯类、醇类等物质,其中烯烃类以柠檬烯、γ-松油烯、α-异松油烯、金合欢烯、α-侧柏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等,醇类以4-松油醇、a-松油醇、β-香茅醇等为主,其他组分包括N-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伞花烃、1,2,3-三甲氧基苯、反式-5,6-环氧-β-紫罗兰酮等都是柑普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茶褐素的分级及相关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洱茶水提物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后剩余的水层色素-茶褐素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以丙酮-水溶液进行洗脱,按照色素条带分别收集得到级分并初步研究它们的理化与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以40%丙酮-水溶液为洗脱剂,流速为0.05BV/h时,茶褐素的分级效果最好,柱中呈现6条明显的条带,它们的色差参数值、还原力、pH值、常规成分含量、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及稳定性等存在差异。该研究进一步表征了普洱茶茶褐素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为深入研究茶褐素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经口LD50>10βg/kg,属实际无毒级物质。Ames实验中加S9混合液和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在500~5β000β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14.
金美霞  陈晓阳  吴政孺  林杰 《茶叶》2021,47(1):21-25
‘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三大有性系茶树品种,然而对‘木禾种’成品茶特征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指标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种方法对7个‘木禾种’原料加工的成品茶进行分析,旨在获取‘木禾种’在茶类适制性、成品茶辨别度上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木禾种’在黑茶陈香纯正,红茶显甜香,各茶类均具有一定的适制性;‘木禾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整体偏低;与丽水香茶、寿眉白茶、贡眉白茶、武夷岩茶、熟普、茉莉花茶、金骏眉7种成品茶比对结果,‘木禾种’的7个成品茶的识别率平均达到了99.24%,具有非常高的外形辨识度。本文还分析了‘木禾种’茶树在各类茶的适制性,其成品茶具有非常高的品种辨识度,可为‘木禾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0,20(2):105-109
比较了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品质差异 ,结果显示悬浮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茶黄素 (TFs)含量均比传统红茶高 ,茶汤汤色红艳明亮 ,滋味表现出浓强爽的特征。悬浮发酵液经适当后熟处理 ,可增加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 ,明显改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产地对普洱生茶品质与化学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来自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三大产区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的化学成分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可以对来自西双版纳自治州(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地级行政区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也可以对来自普洱茶产区的东南、西南、西北3个区域的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进一步鉴定了普洱生茶中79种主要成分,并对其在12个茶山(自然村)的普洱生茶中的含量分布,以及与不同产地普洱生茶滋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表明,基于UHPLC-Q-TOF/MS的茶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轮廓可以作为普洱生茶产地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芦丁与Vc为对照,测定云南普洱茶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亚硝酸盐的能力及其还原力.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浓度成正相关,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不明显,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其中,乙醇沉析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醇溶解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相同浓度下优于芦丁;水提取物、乙醇沉析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但效果不如Vc;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较好,还原力也很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2011~2014年生产的20个帝泊洱茶珍样品进行分析,建立了帝泊洱茶珍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帝泊洱茶珍和竞品茶珍进行区分。结果表明: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帝泊洱茶珍相似系数均大于0.995,而10个竞品茶珍相似度均小于0.970。通过系统聚类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明显区分帝泊洱茶珍和竞品茶珍。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研究显示,没食子酸(GA)、3号峰(未知物)、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5种化合物相对含量的不同是区分帝泊洱茶珍与竞品茶珍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