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夏耀  周晨曦 《蚕业科学》1993,19(3):139-143
桑橙瘿蚊在江苏盐城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2—5代为害严重。运用测报手段,在越冬代化蛹盛期每亩(1亩=1/15公顷)用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0.6公斤,拌适量干细土撒遍桑园;在各代初孵幼虫发生盛期,采用80%敌敌畏或40%乐果、50%辛硫磷配成1500倍液喷洒顶梢,有较高的防治效果。经过综合防治,可使各代虫情指数、全年综合虫情指数均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2.
观察73%炔螨特EC、34%螺螨酯SC、15%四螨哒WP、20%四螨嗪EC、20%哒螨灵EC对甘草红蜘蛛虫卵盛期和虫卵高峰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炔螨特EC对虫卵盛期和虫卵高峰期的甘草红蜘蛛均具有杀灭作用,且在连续施药时虫口密度下降最为明显;73%炔螨特EC对虫卵高峰期防治效果最明显,其次为34%螺螨酯SC、15%四螨哒WP。综合防治效果提示,73%炔螨特EC对于甘草田内盛期红蜘蛛虫卵和高峰期红蜘蛛虫卵均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虫卵盛期的防治效果优于虫卵高峰期,故应在虫卵盛期加强对甘草田内红蜘蛛的防控,注重防控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虫卵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60%敌畏·马乳油对幼龄桑尺蠖有良好防治效果,500倍、1000倍、2000倍3个不同稀释浓度的防效都优于对照农药60%辛硫磷1500倍稀释浓度,差异都达到极显著。对桑螟防治效果不显著,平均防效在50%左右,也差于对照农药60%辛硫磷1500倍稀释浓度,但差异不显著。对桑蓟马防治效果也不理想,3个不同浓度防效都没有超过50%,与对照农药60%辛硫磷1500倍处理区相比,表现出一定优势,但7天之后,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养蚕间隔期较短时可以作桑园害虫防治药剂,推荐使用浓度是1000倍。但是,在桑螟和桑蓟马大发生季节,60%敌畏·马乳油不宜作为防治主要药剂单剂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生产用农药锐劲特和佳通对桑田害虫防治效果及其对家蚕毒性残留的试验效果。试验表明,锐劲特对桑园害虫的防治效果较差,对家蚕的毒性较大,残留期较长,不适合于桑田的害虫防治;佳通农药对桑田鳞翅目害虫与蜗牛的防治效果较好,持效期能达14d,且对家蚕毒性较小,生产上可推荐为甲胺磷替代品,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倍。本实验为指导蚕农合理正确地使用农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果常见的病害,是桑果生产潜在最大的威胁。桑椹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试验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等真菌杀菌剂在田间试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并检测农药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洒,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53.22%和61.18%,达到显著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腐霉利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在使用各种农药中,多菌灵的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而甲基托布津和腐霉利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值,食用安全可靠。在桑果生产中,合理利用有效药物,并结合配套一些技术管理措施,既有效减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桑果产量,也达到保证桑果食用安全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桑园害虫防治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有机磷一类农药品种,造成鳞翅目害虫的抗药性逐年提高,农药的喷施浓度和用量持续增加,防治效果迅速下降。因此筛选新的桑园治虫药剂,扩大桑园治虫农药谱,提高防治效果,是桑保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统一部署,浙江省重点蚕区桐乡市进行了氨基甲酸脂类农药24%万灵水剂和20%灭多威乳剂防治鳞翅目害虫的药效试验及对家蚕的安全饲喂测试。现将试验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甲胺磷在防治桑尺蠖等鳞翅目害虫方面,效果不是很好,为此,于去年晚秋,县桑保站在我场进行了速灭杀丁防治越冬桑园害虫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药剂为8000倍20%速灭杀丁(日本产),以800倍50%甲胺磷(湖州菱湖产)与清水喷洒作对照。每处理设五个重复小区。每小区调查10株桑树。二、结果与讨论1.喷药后从三次调查结果来看,防治效果均以速灭杀丁为最高(如表),速灭杀丁区喷后3天调查,桑园鳞翅目害虫死亡率已达93.4%,而甲胺磷仅75.8%,说明速灭杀丁是一种高效快速农药;最后一次调查死亡率达99.9%,也比甲胺磷略高。2.从使用浓度计算农药成本,速灭杀丁一般使用浓度8000—10000倍,每公斤约25元(1987年价),可防治160—200亩桑园,  相似文献   

9.
栎粉舟蛾Femtoma ocypete(Bremer)是柞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辽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中旬开始羽化,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7月下旬到8月下旬均有幼虫孵出。幼虫经6个龄期,于9月中、下旬入土化蛹。防治方法:8月中旬往柞树上喷洒0.025%浓度的“杀虫灵”农药,能杀死各龄幼虫,防治效果为90%左右,七天后养蚕无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剖检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等级,对该虫的产卵盛期进行预测。并测定了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防效,测定了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荔枝蝽3级卵巢的发生情况,推算4级卵巢的发生时间,可准确预测雌虫的产卵盛期。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荔枝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的防效达71.3%~84.0%。但药后7~10天,防效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略优,防效下降的幅度也较小。此外,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且田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这3种药剂对枝蝽的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为81.5%~88.9%。上述3种药剂,在荔枝果期施用,可有效减少荔枝蝽发生,并兼治荔枝蒂蛀虫。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家蚕生物毒性测定方法验证CL-B Ⅲ残留农药测定仪检测桑叶农药残留,建立了两种方法对十余种常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桑叶添毒时间的延长,家蚕死亡率和残留农药测定仪的检测抑制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绝大部分农药对家蚕的死亡率与检测抑制率之间同步性较好,但乙酰甲胺磷的检测抑制率明显偏低,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酶抑制速测法可作为养蚕前桑叶农药残留粗筛检测,也可在家蚕中毒事故发生后作为判断农药种类的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首次开展桑园和大田常用的9种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对全国推广数量最大的广西桑蚕品种"两广二号"和"桂蚕一号"进行了急、慢性的毒害性测定和综合评价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8种拟合曲线方程计算农药在桑树上的安全间隔期(残毒期),是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新方法。从毒理、生理生化、解剖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碱、溴氰菊酯、杀虫双和Bt药剂为剧毒或高毒农药;毒死蜱、敌敌畏和锐劲特为中等毒性农药;克螨特和草甘膦为低毒农药。剧毒、中高毒性农药对桑蚕的呼吸生理、体内新陈代谢、组织器官、母蛾产卵量带来种种危害和影响,最终导致蚕茧质次量低。武鸣县蚕农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加强蚕桑生产中的农药中毒防控措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晰在桃树登记的农药现状,通过检索登记作物为桃树或者使用场所为桃园的农药,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至 2022年 5 月 30日,我国现有登记农药 4.4854万个,可用于桃树且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共 103个,占比极低;其中,单剂43个,混剂60个。其中杀虫杀螨剂占登记总数的67%,其次是杀菌剂28个,占比27.18%,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1个,昆虫性信息素4个(均为梨小性迷向素)。登记药剂中涉及悬浮剂、乳油、可溶液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等11种剂型,其中悬浮剂占比最多。所有登记药剂中有9种有效成分符合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针对桃园主要害虫蚜虫、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分别检索药剂信息,发现相同防治对象,在不同作物上登记的药剂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达到快速检测牛乳中农药残留的安全要求,建立酶抑制率法的检测手段.酶抑制率法对农药的检出率,依据农药品种的不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可以用酶抑制率的方法对超出我国国家标准允许残留限量或违禁使用农药的牛乳进行检测,酶抑制法的检出时间为30 min,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测试成本低廉并且可以用于现场检测.因此,此方法可以用于牛乳中部分农药的监督检查,并对实现现场检测农药残留和大批量样品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分析了我国在杨梅上的农药登记情况。截至2021年7月,我国杨梅用农药登记产品共计49个,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企业登记居多,毒性均为低毒或微毒;登记的农药类别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占登记农药总数的28.6%、63.3%、2.0%和6.1%,防治杨梅褐斑病和介壳虫的登记产品数量较多;49个登记产品涉及10种剂型、27种有效成分,其中只有阿维菌素、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和乙基多杀菌素4种农药在GB 2763-2019有相应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建议我国加快杨梅用农药登记,尽快制定在杨梅上已登记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保证我国杨梅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壳虫危害影响丽江地区油橄榄引种产业的发展。2015年进行了丽江地区油橄榄介壳虫的调查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存在两种危害油橄榄的介壳虫,分别是油橄榄片盾蚧和矢尖盾蚧;不同品系油橄榄危害介壳虫种类与成虫和若虫种群数量有显著的差别。应用两种市场化学药剂不同剂量对两种介壳虫防治试验均显示有较强的杀虫效果,其中对若虫防治效果强于成虫,两次连续用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姚有根 《蚕桑通报》2000,31(2):24-25
调查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防治桑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合理搭配用药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快速、高效地防治媒介昆虫是黄龙病综合防治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纳米农药不但能够提高药效、降低化学农药用量,而且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为了明确纳米农药对亚洲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本实验选用纳米阿维菌素水悬浮剂、纳米阿维.吡虫啉水悬浮剂及其对应原药进行毒力测定,并比较同质量浓度下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1、两种纳米农药的毒力均高于对应原药,其中纳米阿维.吡虫啉水悬浮剂的毒力最强,其处理后第三天LC50为0.0054mg/L,LC95为2.1019mg/L;2、处理后48h、72h相比于24h,纳米阿维.吡虫啉在同质量浓度,死亡率的上升幅度极大,1.25-20 mg/L在72h时导致的死亡率达93%-100%,与200 mg/L无显著差异,而原药随时间推移死亡率虽有所上升,但幅度较小;3、纳米阿维菌素及其原药在处理后3-4d才开始出现死亡,虽然起初纳米阿维菌素防效不及原药,但在随后3d提效速度较快,并在防效上也超过原药;4、阿维.吡虫啉与阿维菌素相比,无论是纳米农药还是原药,其发挥药效较快,而且杀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前,荔枝蒂蛀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药剂的不规范使用,导致施药次数增加,防治难度加大。为筛选对荔枝蒂蛀虫有高效防控作用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药膜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中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LC50为7.34 mg/kg,具有较高的毒力,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的毒力则相对较差。田间药效试验中,以上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本研究表明,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荔枝产区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方三省杨梅农药残留和甜蜜素添加状况,维护杨梅鲜果质量安全,应对舆论关切,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方法 通过线上和线下购买杨梅主要产区浙江、福建、云南的市售新鲜杨梅作为检测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杨梅中甜蜜素进行检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杨梅中43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对检出农药作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并采用相对强度系数法 (RPF)对检出率较高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累积急性膳食评估。结果 213批次杨梅中,甜蜜素均未检出,171批次样品检出农药残留,样品农药残留检出率为80.3%,其中66.7%样品检出两项及以上农药。检测的43项农药中,9项农药有检出,其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最高值为60%,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最高值为0.02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累积急性膳食评估值为93%。结论 未发现南方三省杨梅违规添加甜蜜素。对成年人而言,农药残留的各项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值均<100%,在安全范围内,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