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特优671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龙特甫A与自选恢复系亚恢671测配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2002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试,平均亩产524.87kg比CK汕优63增产7.5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二位;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17.42公斤,比CK汕优63增产10.86%,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三位。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2天左右.比汕优63迟熟3天。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水稻II优1273是由三明市农科所于2000年育成,该组合是用II一32A与明恢1273配组而成。2001年,II优1273参加三明市中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14.0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51%,居第一位;同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试,平均亩产553.02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1%,居第二位。2002续试,平均亩产521.57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9%。2003年参加福建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22kg,比对照增产9.32%。2003年12月II优1273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公告。  相似文献   

3.
商豆14号大豆新品种是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采用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区试,两年平均亩产203.87kg,比对照增产6.94%,极显著;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41kg,比对照增产6.86%;蛋白质含量40.77%;脂肪含量19.9%。该品种于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准予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21优691系三系不育系中21A与自选强恢复系淦恢691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稻早熟组合。2007年参加省区预试,平均亩产为495.91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67%,差异不显著,第6位;2008年江西省区试平均亩产为477.76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68%,差异极显著,第2位。2009年江西省区试续试平均亩产为483.24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97%,显著,第5位,两年平均亩产480.5kg,比对照增产7.83%。全生育期比对照早约3d。2010年3月通过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5.
高产早稻新组合荣优9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优9号系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不育系荣丰A与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恢复系R9配组而成的三系早稻迟熟组合。2006年参加江西省区试预试,平均单产7862.4kg/hm^2,比CK金优402增产10.07%;2007年区试,平均单产7145.4kg/hm^2,比CK金优402增产3.36%;2008年续试,平均单产7222.2kg/hm^2,比CK增产0.14%。2008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富优162(暂定名,201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系四川省丹棱大雅农业研究所用本所选育的富6128A与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蜀恢162组配的杂交水稻早熟组合。生育期与汕窄8号相当,经连续4年在海拔高度为520m左右的地方种植,平均亩产476.8kg(2008年亩产为524kg、2009年为521k、2010年为452kg、2011年410kg),亩产量比汕窄8号增产6.8%。  相似文献   

7.
川香8号简介     
《现代农业科技》2005,(1):45-45
川香8号是四川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香型、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组合。2003年在四川省试中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2003年生产试验五点平均亩产571.5kg,较对照汕优增产6.9%,2004年在安徽省布点试种一般亩产600—650kg,高产可达800kg以上。适宜在沿江、江淮作一季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8.
中豆26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989年用油87?22为母本与郑州长叶7有性杂交,按系谱法选育而成。1992年引入安徽省宿县试种。1997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认定。 1 产量表现 1994~1995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大豆区试,平均亩产167.45kg,比对照中豆19号增产8.7%。1996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2kg,比对照中豆19号增产14.8%。1999年引入安徽省临泉县农技推广中心试种,平均亩产213kg,居4个品种试验之首,比对照豫豆16号亩增产27kg,增产率为14.78%。  相似文献   

9.
Ⅱ优1259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不育系Ⅱ-32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明恢1259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1)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亩产606ekg,比汕优63增长8x%,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33?kg,比汕优63(CK1)增产2P%,达极显著水平,比Ⅱ优838(CK2)增产2%  相似文献   

10.
新香优80是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不育系新香A,与该所选育的恢复系80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早稻迟熟优质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好,199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1998年早季引进。参加我县早杂区试,平均亩产495.5公斤,居参试9个组合的第二位,比对照威优77亩增16公斤,增产3,33%;比对照汕优016亩增19.4公斤,增产4.07%,均未达显水准;但比参试的威优89增产显,比威优016增产极显,是个具发展潜力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1.
天优330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2006至2007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两年平均亩产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89%.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是福建省晚稻区试近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优质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宜香2084,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重穗型强恢复系宜恢2084组配而成。2002年参加本所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9.87t/hm2.比汕优63增产13.6%;2003年参加多点试验,平均产量8.67t/hm2,比汕优63增产9.1%;2004年参加四川省优米B2组,平均产量8.523t/hm2,比汕优63增产3.0%。参加全国区试长江上游筛选试验.平均产量8.081t/hm2,比汕优63增产2.0%。2004-2005年参加陕西省晚熟区试,平均产量9.788t/hm2.比汕优63增产7.55%。该组合有稳产、丰产、质优、香型、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04,(15):27-27
该品种2000-2002年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两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71.56公斤和18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2%和15.9%;2002年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179.98公斤,比对照增产17.62%.产量居首位。2001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9.0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10.74名,2002年安徽省区试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0.98%。  相似文献   

14.
Ⅱ优1259     
《三明农业科技》2006,(3):F0002
Ⅱ优1259由三明市农科所育成,2006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国审稻2006038)。该品种具有穗大粒多、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参加全国区试,平均亩产57031kg,比汕优6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全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两优航2号是湖南省2006年审定通过的两系杂交迟熟中籼新组合(湘审稻2006043)2003—2004年在福建的邵武、连江等地作中稻试种,平均产量为7125-9000kg/hm^2;2004-2005年参加湖南省中稻区试平均产量为8427kg/hm^2和8296.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和3.06%.  相似文献   

1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4 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 产量表现:2004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625.1kg,比汕优63增产11.3%,达极显著水平,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542.41kg,较对照汕优63增产14.7%,并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杂籼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94.63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53%,列小组第二位。2005年全国区试平均单产569.62kg,比汕优63(CK1)增产6.45%,达极显著水平,比Ⅱ优838(CK2)增产5.33%,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续试平均单产565.39kg,比Ⅱ优838(CK)增产2.87%,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单产567.51kg,比Ⅱ优838(CK)增产4.0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42.48kg,比Ⅱ优838(CK)增产1.96%。  相似文献   

17.
谷优3301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用自主选育的强恢复系闽恢3301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抗稻瘟病野败型不育系谷丰A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稻瘟病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和200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区试,两年产量分别为485.3kg/667m^2和508.7kg/667m^2,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4%和8.66%,  相似文献   

18.
"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粳1号"系江苏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公司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平均亩产达628 2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 04%.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达615 5kg,比"武育粳3号"增产6.4%.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调查,初步探索出"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俞琦英 《新农村》2005,(3):11-12
水晶糯1号经2001年浙江省特种玉米区试,鲜穗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688.3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1.3%。2002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689.1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4.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3千克,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7.8%。大田生产一般亩产700千克。该品种生育期(出苗至采摘)93.2天,与苏玉糯1号相仿。株高225.3厘米,穗位高93.6厘米,果穗长筒型,  相似文献   

20.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