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摸清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种类及种群发生动态,为实蝇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指导。2016-2018年,在修文县主要猕猴桃园,采用Steiner诱捕器、 Mcphail诱捕器内添加实蝇诱剂、蛋白诱饵诱剂对实蝇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与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发生种类为桔小实蝇、南瓜实蝇、具条实蝇。桔小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7月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10月。南瓜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8月下旬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10月中旬至11月。具条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7月中旬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月至11月上旬。桔小实蝇为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优势种,南瓜实蝇、具条实蝇为常见种。目前危害猕猴桃果实的实蝇种类为桔小实蝇,其成虫种群发生高峰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10月,在实际生产中,应密切关注其种群发生动态,并根据危害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实蝇种群变动受寄主植物、气象因子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昭通市苹果园桔小实蝇成虫田间种群动态,采用Steiner诱捕器内添加甲基丁香酚引诱剂的方法,于2020-2022年在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永丰镇、苏家院镇苹果园对桔小实蝇的发生数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桔小实蝇在昭阳区苹果园呈季节性发生,当年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份果园内未诱到桔小实蝇,5月-7月桔小实蝇种群处于较低水平,8月、9月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达到年增长最高峰(2020、2021、2022年单次最多诱集虫口数量分别达1019头、290头、95头),10月份后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直至12月上旬果园内桔小实蝇数量为0。结果表明:8月和9月是桔小实蝇的主要发生期,也是桔小实蝇防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2019~2020年对曲靖市7个县(区)苹果、梨、石榴20个果园进行桔小实蝇为害调查。调查发现,桔小实蝇为害曲靖市7个(县、市、区)苹果、梨、桃、石榴、猕猴桃等水果,虫果率0~98.31%。不同海拔桔小实蝇发生呈现不同的消长趋势,在1570m海拔带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5月底~6月底,1854~2128m海拔带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9月初。混栽果园桔小实蝇种群随种植品种成熟呈现多个种群数量高峰。调查结果为桔小实蝇高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芒果园实蝇科害虫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采用性诱剂、食诱剂等方式开展实蝇害虫的诱集。经过持续跟踪调查,明确了该地主要的实蝇科害虫种类分别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占比94.85%;其次是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具条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ta,分别占比2.51%、1.45%;黒漆实蝇Zeugodacus scutellaris (Bezzi)(1.01%)、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 (Wang)(0.02%)、泰实蝇Bactrocera thailandica(Drew &Hancock)(0.16%)和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0.01%),其中桔小实蝇占据了主要生态位。从种群消长动态分析,7月3日至8月5日,桔小实蝇数量出现急剧上升,10月11日达到高峰值。由于安龙县地理位置及气候的特殊性,桔小实蝇可常年发生,成为一个向外输出虫源的虫源地。为此,在桔小实蝇的防控上,重点是降低虫口基数。可常年设置性诱剂诱杀,结合收获后捡拾落果集中处理、药剂封杀土表等措施防控桔小实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苏南地区混栽果园桔小实蝇发生规律以及不同寄主、不同土壤管理制度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南混栽园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在8月份初至10月份底,是防控的最佳时期;比较不同寄主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中发现,枣园小实蝇发生高峰期在8月份,石榴园和柑桔园小实蝇发生高峰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枇杷、柑桔混栽园桔小实蝇发生高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桃、梨、柑桔混栽园桔小实蝇发生高峰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枣、柑桔混栽园桔小实蝇种群校长呈双峰型,第一个高峰从8月上旬起到9月上旬止,第二个高峰集中在10月中旬;比较不同土壤管理制度对桔小实蝇种群动态的影响中发现,生草栽培柑桔园月诱虫总量显著高于清耕栽培柑桔园。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南京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种类及发生动态规律,利用诱集剂连续监测果蝇的年发生动态,同时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果蝇危害情况。结果显示:南京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主要有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巴氏果蝇Drosophila busckii、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在南京地区蓝莓园全年皆有果蝇活动,果蝇种群数量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单次最多诱集虫口数量达1076 头/点,7月下旬,果蝇种群数量开始回落,之后持续保持较低的虫口量;蓝莓园果蝇种群数量的自然对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土温、最低土温及平均土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果蝇成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最高气温;蓝莓不同成熟期虫果率差异显著,虫果率高低按果实成熟期排序为盛熟期>尾果期>始熟期。  相似文献   

7.
以荔枝蒂蛀虫成虫为研究对象,每月中旬对荔枝蒂蛀虫的发生量进行调查,在掌握荔枝蒂蛀虫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以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探究荔枝蒂蛀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模式,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种群变化与温度、降水和光照时间呈现显著相关性,气温对于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相对湿度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解释力最弱。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诱捕、定期田间观察,对2018年广西南宁市莲雾上桔小实蝇雄虫种群动态及日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 ,研究了该虫对不同品种莲雾趋性,以期了解桔小实蝇在莲雾上发生规律,为控制桔小实蝇对莲雾的危害奠定基础,进而为莲雾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提供保障。结果表明,南宁莲雾上桔小实蝇发生规律跟气候条件、果实成熟期有关,其对果实的颜色、气味、方位等有一定的趋性。桔小实蝇始见期是3-4月,终见期为11月,发生动态呈双峰型,最高峰在8月中旬;每天9: 00-10: 00 活动较多,18: 00-19: 00次之,最佳诱捕期为5-9月,喜欢在西面取食,趋向于颜色鲜艳,叶片遮盖少的莲雾,产卵痕数量不均匀地分布在莲雾果实表面,且因部位不同而显著不同,在果腰处产卵痕最多,偏向于颜色鲜艳果。  相似文献   

9.
于2013-2014年调查了南宁市武鸣县柑桔园柑橘粉虱和黑刺粉虱的种群消长情况。结果表明:2013-2014年柑橘粉虱卵在4月上旬分别达到了全年发生最高峰,由0.51粒/叶增至5.49粒/叶;柑橘粉虱若虫分别在2013年8月上旬和2014年4月上旬达到该年发生最高峰,由0.38头/叶增至3.90头/叶;柑橘粉虱伪蛹发生数量少;柑橘粉虱成虫分别在2013年6月下旬和2014年5月中旬达到该年发生最高峰,由51.63头/黄板降低为4.08头/黄板。2013-2014年柑桔园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少,没有诱集到成虫。因此,监测表明2013-2014年南宁柑桔园柑橘粉虱种群发生数量比黑刺粉虱多,以当年4月上旬达到全年发生最高蜂;黑刺粉虱偶尔发现为害;2014年柑橘粉虱卵、若虫发生数量比2013年的有所上升,但伪蛹和成虫发生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省肃南县草原的小翅雏蝗、狭翅雏蝗和短星翅蝗调查和饲养观察研究,发现小翅雏蝗的种群数量最大,每年发生一代。5月下旬孵化出土,7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羽化达到高峰,在3种蝗虫发育历期中最短;短星翅蝗在3种蝗虫中发育历期最长,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出土,8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8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狭翅雏蝗的发生规律与小翅雏蝗相似,3种蝗虫成虫数量均在10月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1.
亚洲飞蝗是阿勒泰市治蝗办的监测重点,苛苛苏苇湖1987年发生亚洲飞蝗控制以来,通过连续多年的监测,当前亚洲飞蝗种群数量开始增加,为摸清其种群消长规律,设置了定位观测点,重点从飞蝗型态(散居型、中间型、群聚型)上开展研究,目的是解释该区域飞蝗的发生数量和发生期。2013年7月下旬调查,采集到群聚型的亚洲飞蝗,发现最高虫口密度5头/m2。说明该区域数量已开始增加。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对苛苛苏苇湖亚洲飞蝗的数量增减有了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12.
组建桑白蚧1年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表明,桑白蚧自然种群受天敌和气温的影响最为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四川其天敌以桑白蚧盗瘿蚊和桑白蚧扑虱蚜小蜂数量最多,控制桑白蚧的能力强;气温主要影响1龄若虫存活率,特别是第2代受气温的影响最大,遇高温则大量死亡。影响桑白蚧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若虫期和成虫期(特别是越冬雌成虫期)。桑白蚧自然种群经过1年3代可增长18.26倍。  相似文献   

13.
贾彦霞  贺奇  王新谱 《草地学报》2011,19(1):177-180
通过对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is Lewis)成虫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应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和检验,以期对该害虫实施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在盐池荒漠草原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群,引起聚集的原因主要是白星花金龟成虫自身习性,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关系。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显示白星花金龟种群数量在6个不同样带表现基本一致,除了撂荒2年后形成的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为优势植物的样带外其他样地也都出现3次高峰。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金沙江流域蝗区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发生规律,2007年夏季依据不同植物群落中西藏飞蝗年生活史和种群动态数据分析其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在金沙江流域一年发生一代,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起进入产卵期。在样地1、样地2和样地3内西藏飞蝗以群居型个体为主,前期虫口密度高,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渐降低;在样地4内虫口密度低,以散居型个体为主。生境对西藏飞蝗生长发育和消长动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桑小灰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苏北地区发生日趋严重,而有关桑小灰象成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尚属空白.笔者根据1991年6月中旬在本市部分田块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初步判定桑小灰象成虫的田间分布型式,并在此分布型前提下,确定调查取样数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桔小实蝇种群动态规律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年消长动态受温、湿度影响较大,峰值主要集中在8-10月上旬,其余月份虫量相对较少;而年发生虫量与寄主植物种类关系最为密切,受海拔、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影响较小;对6种寄主植物的嗜好程度由高到低为:番石榴、杨桃、芒果、枇杷、柚子、柠檬,其中对番石榴和杨桃的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橘小实蝇在广西恭城县柿子主产区的转移为害及不同寄主果园种群消长规律,2018年3月-2019年3月,利用实蝇诱剂(甲基丁香酚)对柿子产区不同寄主果园橘小实蝇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地区19种可能受橘小实蝇为害的寄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恭城县柿子主产区,全年橘小实蝇成虫均可发生,不同寄主果园种群消长规律略有差异,1月上旬至5月上旬,种群数量处于极低水平,6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种群主要发生期,12月下旬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冬后,橘小实蝇于5月下旬首先在桃子上为害,然后随着杨梅、李子、枣子和柿子等寄主果实的不断成熟进行转移为害,在为害柿子前主要为害芙蓉李和枣子,最后在柿子上为害,且主要在柿园内越冬。橘小实蝇对不同寄主的为害程度不同,落果中有虫果率为3.92 %-57.84 %,其中桃子、李子、枣子和柿子的受害率较高,在柿子上的为害期最长。  相似文献   

18.
榴绒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ana )在攀西地区1年发生3~4代,以4代为主,有明显的世代重叠。大多以末龄若虫越冬,少数以卵越冬。树龄8~12年的石榴树被害严重,多以若虫、雌成虫群集于树干、枝条、果柄等部位为害,一般不为害叶片或果实。该虫在攀西地区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是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红点唇瓢虫对榴绒蚧种群数量的增加具有十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福州地区中华蜜蜂实验种群越夏阶段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蜂种群在越夏前期和中期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越夏后期开始恢复。通过对实验种群日平均产卵量和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与外界蜜粉源条件和气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一种对桔小实蝇具有较好引诱效果的昆虫信息素引诱剂产品,在福建对比了3种不同配方实蝇双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的引诱效果,并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对比了6种实蝇引诱剂产品对桔小实蝇的引诱效果。田间结果显示,实蝇双性引诱剂SYSXYYJ02对桔小实蝇的引诱效果最佳;柑桔小实蝇引诱剂对桔小实蝇诱捕量最高;柑桔小实蝇引诱剂、果蝇颗粒剂和聪绿?果实蝇饵剂对桔小实蝇雌成虫基本无引诱效果;实蝇双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具有雌雄双诱效果,且诱捕雌虫占比达58.84%以上。柑桔小实蝇引诱剂在桔小实蝇监测上极具推广价值,实蝇双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引诱效果稳定,雌雄双诱,在防治上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