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乌兰察布市重点生态工程包括黄河上中游地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公益林经营工程、其它生态工程。为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效益,本文研究了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后,2005—2013年乌兰察布市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植被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重点生态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公益林经营工程、其他林业工程区平均植被指数每年增加0.017~0.020之间,而黄河上中游天保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平均植被指数每年仅仅增加0.014 3和0.013 2。从行政区上看,察哈尔右翼前旗、集宁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化德县、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平均植被指数增加0.20~0.25,而四子王旗、兴和县、商都县、凉城县、丰镇市植被指数增加仅仅在0.12~0.20之间。总之,大力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乌兰察布市植被增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化与生活》2011,(3):34-36
2000年以来,延庆县在川区实施了工程造林5200公顷,治理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5.8%增加到2009年的32.1%,十年增加了16.3个百分点。虽然工程造林力度逐年加大、措施不断增加、技术日渐成熟,但在造林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十年间工程造林的设计思路、模式等入手,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工程造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对策建议,为今后延庆工程造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区监测农户收入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种植收入比例锐减31个百分点,劳务收入比例、工副业收入比例、林业收入比例都有所增加。农民总收入由1998年的户均7997元,增加到2008年的户均14348元,总收入翻了一番,其中种植业收入增加了54.71%,养殖业收入增加了231.1%,林业收入增加了447.8%。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掌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期间造林取得的成效,根据年度造林数据汇总、各级检查验收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林地面积增加6.04万公顷,其中,天保工程造林面积4.65万公顷,占增加面积的77%,蓄积量增加574.74万立方米,覆盖率从1999年的37.2%增加到2020年的45.2%,增加了8%,林下采集加工业和种养殖业也日趋兴盛,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调查了西宁市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年来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并对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工程所取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育土壤和保净化环境效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
对淄博市博山区实施沂蒙山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表明该工程在增加降雨、减少水土流失、减灾、增加生物数量、形成小气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总体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各种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天保工程开展公益林建设,实施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和封山育林,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木材采伐、扩大造林面积,加大管护力度,加强经营管理,增加了森林蓄积;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资源从利用型向保护型过渡,林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
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和RS技术,对西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1996年)和工程实施后(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和处理,并探讨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增加了8 657.8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7.81%。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8.55 hm2,368.46 hm2,2 331.9hm2;同时核心区泥沙淤积严重,泥滩面积增加了1 540.35hm2,占核心区湿地总面积的16.38%。实验区一些林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旱地和芦苇滩地,一些泥沙滩地和苔草滩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湿地。但总体上,西洞庭湖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直接驱动力为退田还湖工程。  相似文献   

9.
选择了呼伦贝尔不同年份的10个草原沙化治理封育工程进行实证研究,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运用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1999-2005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优,2006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良,2007、2008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一般。工程实施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植物种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一年生植物比例减少。流动沙地比例大幅降低,固定沙地比例大幅度增加。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生物量、草层高度和植物种数均高于工程区外,一年生植物比例较区外低。工程区内的流动沙地基本被固定,植被盖度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新疆十大林业工程的造林工程,对增加新疆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新疆森林碳储量与造林项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造林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贡献,林业碳汇的兴起和发展对造林项目从融资渠道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以期为全球碳平衡估算和正确评价造林的生态效益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蓄水建湖景观工程在设计、建造和养护中稍有不当,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增加能源消耗,还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蓄水造湖工程的设计、建造、水体处理和养护要点,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国家自2000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河北省2个市24个县(区)及所属林场、牧场。该工程实施8a来,该区域生物资源迅速增加,生态环境状况逐渐好转,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移民实施效果显著,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巨大。2001~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加强了森林保育。采用样地调查及"3S"技术监测资料对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8%、26.9%、54.3%、283.6%,每年新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82亿元·a-1;森林覆盖率增长1.3%,活立木蓄积增加212.47万m3;封山育林区与未封育区相比,天然更新幼树密度、青海云杉幼树年均高生长量、植物种数量、灌木盖度、灌木平均高分别增加了557.6%、28.7%、18.8%、57.5%和180.0%,植物种多度提高;退化林地植被群落多样性随封山育林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指出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营造林工程实施监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为了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本文动用工程建设监理理论,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营造林工程的特点,论述了实施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增加林草植被,绿化国土,建设绿色屏障,早在1978年,就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到目前已建设或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经过20年的艰苦  相似文献   

16.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生态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数量显增加。由于天敌的滞后效应,鼠、兔危害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植被恢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造林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作为国家启动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建设年限长、规划任务大.宜君县林业局在实施中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护和培育为中心,"造、管、封、禁、护"五轮驱动,全面保护了天然林资源,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了林业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林区平型关精品造林工程受到了省林业厅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林业部门与地方政府和群众增加感情、增进和谐的重要纽带,该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辽宁省实验林场在营林机制改革中的作法和体会,探索家庭林场造林,职工股份造林,职工股份经营,在林地权属、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有利于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有利于提高职工经济收入的管护新机制。通过开展富民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不断增加营林科技含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生态整体功能,增加职工经济收入。实践证明大力推进营林机制改革,是摆脱国有林场困境,加快生态建设和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沙地治理工程初期的改良土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北京市郊的房山区、顺义区和昌平区选择沙地治理工程示范区,以附近的荒地为对照,测量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以对华北平原沙地治理工程初期土壤改良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示范区,不同类型的植被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其中,房山区的毛白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佳,刺槐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的效果最佳,而油松增加土壤速效磷的效果最佳。顺义区的华山松,国槐和垂榆均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而华山松和国槐增加土壤速效磷的效果较好。昌平区的桧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效果最佳。因此,在沙地治理工程初期,植被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林下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