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黔东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其工业生产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采用资料文献法、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8年,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原煤消费;1998~2008年,其平均气温较1985~1997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小,但年际波动性更显著;1998~2008年期间,年最高气温≥35℃的天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年最低气温≤0℃的天数则呈降低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黔东南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对其区域的天气气候带来显著影响,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该地区在1998年后工业发展与城市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天气气候的变化对碳排放量增加作出相关性的响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和碳足迹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2006—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6—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3)碳吸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林地、草地的碳吸收总量趋于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趋势。4)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2.65t/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23t/万元。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远小于GDP增长率,远远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绝对减排。5)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随着总碳足迹的增加逐年增加,说明贵州省自身的生态系统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从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来看,煤炭能源碳足迹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碳足迹,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总碳足迹。6)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净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量与建筑业总产值呈高度正相关性、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弱脱钩状态,鉴于此,提出了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这直接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幅增加,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次生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这也使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逐步重视并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问题便是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碳排放问题的法律制度、解决措施、重视程度等存在差异,这就对该全球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与测算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项基础工作。基于2005~2015年时间序列的统计数据,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定量分析了湖北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然后根据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与《湖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利用ORNL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湖南省2000~2005年期间化石燃料消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5年湖南省碳排放量为23351.97×104t,折合CO2量为85623.97×104t,其中化石燃料是最大的排放源,占89.7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10.26%;在各类碳排放源中,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占碳排放总量的68.10%,占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75.89%;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人均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碳排放量在2002~2004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又急剧上升.分析了湖南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碳减排的措施建议,为湖南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足迹效应研究对区域碳循环及影响机制、优化各类用地布局、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碳达峰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模型对广西山林地区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总体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净碳排放量从2009年到2016年增长了2231.13×10~4 t,增长率为66%,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碳排放强度随着广西GDP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但其远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化石能源消耗中煤炭类是主要的碳排放能源,生态赤字明显,8年间从932.256×10~4 t增长到1577.807×10~4 t,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足以承载建设用地人类活动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显著。因此,提出了广西应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通过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途径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发改委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法,估算1993~2009年间白沙县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测算抑制森林转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预测2010~2015年间白沙县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碳排放和累计净碳汇贡献价值。结果表明:1993~2009年间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变化为2.3177万t,抑制森林转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1.1635万t。预测2010~2015年间白沙县森林碳贮量将增加39.7341万t,抵偿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累计产生碳排放27.4935万t,净碳汇贡献累计12.2406万t,折算净碳汇贡献价值为14689万元。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疆地区1994-2008年森林火灾资料、气象资料,分析了新疆北疆林区近15a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森林火灾变化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对北疆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a来,新疆北疆林区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年际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气温升高、年降水量波动增大,森林可燃物积累增多和干燥易燃等因素是北疆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呈增高趋势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北疆林区森林火灾有潜在增加的趋势,林区森林防火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地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该文利用太湖流域范围内的21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8—2017年该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293℃/10a幅度升高。各月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冬、春季升温最为剧烈,达0.362℃/10a;夏、秋季最弱,为0.222℃/10a。由于最冷月平均温度升高比最热月大,所以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少。气温升高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增温剧烈,气温倾向率大于0.4℃/10a;最小的气温倾向率位于西南部地区,小于0.25℃/10a。流域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026mm/10a,东部地区和无锡、常州地区降水增加显著。全球变化及城市化的影响是导致流域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西双版纳大范围的橡胶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利用1957—2017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气候资料以及1980—2017年橡胶种植面积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橡胶种植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7年勐腊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分别为21.5℃、29.0℃、17.6℃、83.7%、1528.78 mm和160.7 d;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但增加不明显;西双版纳气候呈现显著的干热化趋势,且干热化趋势在1980年代明显增强,至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增强;1980年以来,橡胶林种植面积快速增大,且其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与当地干热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与气候要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范围橡胶种植在当地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减小的变化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亚峰 《绿色科技》2013,(3):172-173
研究了1995~2010年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结构以单一的煤炭消费为主,原煤是江苏省的主要能源,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江苏省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指出了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气候变暖。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称,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导致地球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增加了0.74℃,造成海平面上升,山地冰雪融化,降雨量分布和频率及强度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火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火险的影响,为我国宏观林火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区包括中国的主要森林分布区,并根据中国生态地理系统分成6个区域,研究过去50年和未来2021—2050年的主要气候特征及火险变化。地面气候资料包括824个国家级基准、基本站的日值观测资料(1961—2010年)数据集,利用距离方向加权平均法把各气象因子差值到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网格点。气候情景数据包括4个情景(RCP2.6、RCP4.5、RCP6.0和RCP8.5)下5个全球气候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M5A-LR、MIROC-ESM-CHEM和Nor ESM1-M)的日值数据(1951—2050年),水平分辨率为0.5°×0.5°。分别根据观测数据和订正后的气候模式预测数据计算每个格点每日的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因子突变检验采用Mann-Kendall法。【结果】历史观测数据表明,基准时段(1971—2010年)研究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降水量无明显变化。1961—2010年各森林分布区的火险期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显著,而降水量只有中温带干旱地区荒漠针叶林区显著增加,其他区域的变化不显著。1976—2010年各生态地理区内森林分布区的火险期指数平均值大部分表现出增加趋势。区域气候情景模型预测2021—2050年森林分布区的平均气温将增加1.6~2.1℃,降水将增加2.3%~4.8%。2021—2050年各生态区防火期的平均气温在都比基准时段显著增加,但降水量只有寒温带湿润地区针叶林区和中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阔叶林、人工植被区显著增加。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火险天气指数95th百分位数比基准时段分别增加13.5%,18.9%,14.9%和22.33%;不同气候情景下的火险天气指数的未来增量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南方和西南林区的高火险天气日数将明显增加。【结论】1976—2010年我国的森林火险指数表现出增加趋势。气候模式对气温与降水的模拟基本和观测值一致,其预测的2021—2050年我国森林分布区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都将有所增加,导致火险期气候呈现暖干化变化趋势,大部分区域的火险指数将升高,尤其南方比北方林区的增幅更加显著,华北和西南地区将是未来森林火灾预防的重点区域。目前气候模型还不能很好地模拟极端气候事件,这对森林火险的分析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可以反映森林火险天气的变化趋势。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极端气候事件对森林火险和潜在火行为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林火发生趋势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火灾对气候波动具有敏感性。近年来世界气候异常,高温天气、飓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全球正在经历一次大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异常天气及其引起的森林群落结构的变化,将使火险增加,林火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黄淮等地区的气候有变暖、变干的趋势,易导致冬春连旱,春夏连旱,这对森林火灾的增加将构成严重威胁。持续增温,导致森林易燃可燃物积累多;防火期发生明显延长;早春火和夏季森林火灾多发;林火发生地理分布区扩大;森林可燃物干燥,森林火灾燃烧性加大,火灾发生频率高。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的能源消费,研究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以合肥市为例,首先从能源消费量、CO_2排放量、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4年合肥市工业碳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合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合肥市工业33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对合肥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合肥市工业CO_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CO_2排放量增加。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气候变暖。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称,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导致地球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增加了0.74℃,造成海平面上升,山地冰雪融化,降雨量分布和频率及强度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并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纳帕海区域周边4个气象站1958-2008年温度、降水和结冰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纳帕海区域50年气候进行分析,阐述气候变化对纳帕海湿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区域从1958年至今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1.2℃,气温线性变率为0.036℃/a;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由相对平稳的状态转为明显上升的状态。结冰日数和气温变化相反,显示下降的趋势,且突变在气温突变4年后发生。纳帕海区域近50年降水趋势变化不显著,但年际变率较大。纳帕海湿地近50年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作用的影响,第1阶段(1955-1974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湿地水域面积较大;第2阶段(1975-1997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湿地水域面积大幅减少;第3阶段(1998-2012年)受人类保护加强的影响,湿地水域面积扩大,但纳帕海湿地的内部生境处于退化中。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呼和浩特市生长季地温的影响,使用呼和浩特市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5~80 cm土壤不同土层逐月平均温度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60年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生长季平均地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增幅为0.21~0.59℃/10 a。不同土层平均地温的年际变化特征也呈上升趋势,经历了“冷—暖”的演变过程。20世纪60、70年代为冷期,80年代冷暖交替,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为暖期。地温变化普遍具有5~10 a周期。5~80 cm土层平均地温分别在1990、1986、1986、1988、1998、2005年发生突变,20 cm土层平均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基于Kira指标的云南松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云南省气象数据与云南松空间分布数据,结合国际上应用较广的Kira指标,通过统计方法和GIS软件,分析了云南省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云南松未来适生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云南松的温暖指数为32.1~204.3℃·月,最适范围为86.1~160.0℃·月,平均值122.9℃·月;云南省WI年际变化曲线呈明显升高,从1970年的121.30℃·月升至2002年的133.57℃·月;HI年际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从1970年的10.97 mm·(℃·月)-1降至2002年的8.92 mm·(℃·月)-1,WI波动较HI显著,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136.63℃·月,最低值为1976年的117.13℃·月,但均在云南松最适分布范围内.基于Kira温暖指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云南松分布仍集中于滇中地区,但分布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云南松分布北界移动不明显,但云南松总体适生面积将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