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探索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08 ~ 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住宅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住宅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2008 ~ 2019年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整体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14.57%,平均增长2952.96元 m?2。(2)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局域空间离散特征稳定,以低-高集聚类型为主。(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是影响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的关键变量,对城市住宅地价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相邻城市也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  结论  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不仅受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此,“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和“全省统筹,城市联动”是推动江西省土地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耕地空间分布规律,为土地开发复垦及整理提供快速的评价方法。[方法]以耕地面积占比为空间变量,运用空间自相关及马塞克图分析耕地分布整体特征,通过距离、地形、NDWI和人口密度共9个因素对耕地空间分布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拟耕地分布适宜性并进行了检验。[结果]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和地形因素对耕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值为0.701 5,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为不显著、LL(低空间自相关)和HH(高空间自相关)类型,其中不显著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以上;基于多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较高拟合优度和可靠性(R~2=0.846),模拟得到的耕地分布适宜性图与现有耕地分布基本吻合。[结论]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受距离、地形因素影响明显;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具有一定耕地补充潜力;将回归模型应用于土地开发复垦以及整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减弱水土流失以及优化区域土地结构。  相似文献   

3.
科学准确地利用水文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是描述水流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建立各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进行水文网络模拟的关键。通过对流域内空间地理特征要素和流域水文网络拓扑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水文网络模型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然后以大凌河流域为例,利用水文网络模型对研究流域内的河网水系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流域内水流空间和时间分布可利用水文网络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可靠度和精确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细胞自动机原理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邻域距离是细胞自动机模型的主要参数,但在以往研究中讨论较少。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S)邻域模拟模块,以北京市密云县1991-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为例,研究了模型中不同邻域距离参数对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精度的影响。基于1991年真实土地利用数据,选择200、400、600、1 000和1 200 m的邻域距离在两种邻域形状下分别模拟了2004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通过2004年实际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模拟数据比较,利用kappa系数评价模拟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在两种邻域形状下,邻域距离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精度都有较大影响。环状邻域距离的增大会导致模拟精度的降低,面状邻域距离的增大则导致模拟精度先增后降。不同土地类型对邻域距离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皆不相同。今后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应用中,对细胞自动机模型的验证过程中需考虑对邻域距离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地理要素变化与驱动因子关系的优势以及支持向量机分类决策的特点,对CA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Markov模型,形成GD_SVM_CA-Markov模型,以期为县城城镇发展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以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内蒙古磴口县为研究区,基于2011年磴口县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D_SVM_CA-Markov模型,对磴口县2016年的土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预测,以期发现其变化规律,为了保证模拟精度,将模拟结果与传统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的总体Kappa系数为0.862 8,GD_SVM_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的总体Kappa系数为0.925 0,2个模型模拟结果的精度均较高,但GD_SVM_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的精度更高,结果更优。因此,将GD_SVM_CA-Markov模型应用于当地土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模拟预测,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为当地生态治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元胞自动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变化的模拟研究中,但多数应用局限于两类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借助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以遥感和GIS技术为依托,在对TM影像分类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提取一系列LUCC空间影响因子,建立了模拟土地单元转变概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以模拟的概率值代替CA模型的若干规则,对于田绿洲LUCC做了动态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干旱区复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中具有一定精度,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
灰色模型与回归模型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对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农用地价格体系和顺利开展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土地整理等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辽宁省凌源市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农用地定级成果为基础,建立农用地纯收益预测的灰色模型和回归模型,并运用两种模型结合收益还原法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实证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与回归模型相比,灰色模型更加有效的减小了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同年份纯收益变化对于农用地基准地价的影响,因此,灰色模型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计算中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市13个区县的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测算了各区县2004—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静态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模型进行了动态对比评价,最后以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探讨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沈阳市各区县的城市土地整体上均达到高效利用;(2)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3)城镇化率、非农产业比重及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且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范辉  王立  周晋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160-164,169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17个省辖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一套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元模型2种方法对各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评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在测评结果排序、集约利用等级划分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虽有差异,但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豫北、豫西南和豫西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而位于豫东和豫东南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则相对较低。2种方法在分析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内部因素时差异较大。研究结论认为,未来河南省各城市要加大土地投入力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以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以最小的城市土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区域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关注的重点之一。以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算指标体系,利用SSBM(Super Slack Based Measure,SSBM)模型测度2009-2018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选取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揭示影响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来看,2009-2018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2)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整体空间关联性不强,集聚态势不显著,局部表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经济和产业结构始终是影响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核心因素,科技作用逐渐凸显,同时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主导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程度及相对发展状况,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展开了相关研究。[结果](1)研究时间段内,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80%的城市其韧性水平出现上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波动变化趋势。二者皆呈现出“东中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城市韧性由相对零散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由“7”字形分布向“大”字形分布转变;(2)二者的耦合度总体较高,以高水平耦合为主;协调程度总体较低,但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和“东高西低、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近1/2城市的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了同步发展,其余城市在2010—2015年多以超前型(城市韧性超前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为主,2015—2020年多以滞后型(城市韧性滞后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为主。[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仙农熵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关联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段金龙  张学雷 《土壤学报》2011,48(5):893-903
以南京市为例,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土壤和土地利用相关性评价中,对该市1986年和2003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了各土壤类型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指数以及多网格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并提出一种用于评价土壤和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关联系数,求算了5 km网格尺度下南京市典型土种单元同9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至2003年这十余年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构成组分变化明显,其中1986年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为0.361,2003年为0.444。200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离散性更高,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均有明显增加。南京市典型土种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关联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多组关联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由此推断相比于1986年,2003年南京市土壤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是实现区域土地科学规划与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模拟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研究区,对江宁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敏感区为CLUE-S模型中区域约束文件,突出研究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并以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提出一种将生态敏感性融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江川区自然发展情景和土地生态优化情景2种模式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对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情景下2025年江川区土地利用格局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在2种情景下均有效的保护了原有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但新增林地、草地等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根据2025年2种情景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不同敏感性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表明,情景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于自然发展情景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生态优化情景更为合理,该结果可为江川区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综合多尺度特征决策树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明  孙毅中  罗荣  胡最  陈朝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7):259-267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中较少考虑多尺度融合的问题,尝试构建综合空间多尺度特征的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DTM),并与典型数据挖掘方法模拟效果进行对比。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为数据源,并以1995年和2000年两期数据为训练样本,以空间剖分的土地利用单位(9.5km2大小的格网单元)为模拟单元,构建综合模拟单元内部特征、邻域特征和全局特征的空间多尺度DTM,利用此模型对2000-2005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与分析,同时将该模型与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模拟精度的对比。结果表明:DTM模拟精度为88.97%,高于NB、BPNN和SVM模型的模拟精度(分别为84.44%、87.13%和83.46%)。本文提出的综合多尺度特征的DTM具有与典型数据挖掘方法相类似或更好的精度,而且还具有运算效率高、可解释性强以及简单易扩展等突出特点,有利于LUCC模型的异地复用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针对传统的土地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有效统一的问题,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该模型以30 m×30 m的地理栅格单元作为基本操作对象,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优化。以兰州市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数据验证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在优化前各种地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701×109元,优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802×109元,优化前土地格局标准紧凑度为0.37,优化后为0.47。优化后牧草地面积增长了8 431 hm2,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1.71×108元,林地面积增加了1.453×105 hm2,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49×108元。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利用青蛙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模型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以及较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探索了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但各城市提高的速度不尽相同;各研究年份全省各城市之间的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程度和分布状态均是不相同的;各研究年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明显.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渐提高的态势,但不同年份在空间上的布局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空气环境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的城市用地开发导致对各种自然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改变,产生了复杂的生态环境后果.该文以成都市为例.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择影响成都市空气环境质量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等指标的采样点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城市土地利用图层.对获取土地利用的城市空气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大幅度减少和建设用地和林地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对城市空气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林地对NO2各浓度变化影响明显,各浓度所占的土地利用面积为最大;城镇用地对总悬浮微粒物的最高一级浓度影响显著,所占土地利用面积最大;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由研究区的青白江区-新都区-中心城区等区域一线向两侧依次降低,与城镇用地、工矿与交通用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因此,这一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应对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评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差异明显;(2)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性逐渐提高,各市由中低度协调发展转向中高度协调发展并以中度协调发展为主,协调类型呈现由片状分布向线性排列的空间演变特征;(3)广西各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同步发展型为主,部分城市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4)广西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随机分布状态,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减弱,空间分异愈加突出,桂林市和梧州市成为区域极化两翼。协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杨佳惠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76-179,183
提高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实现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要素层,选择有代表性的25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煤炭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3-2009年鸡西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鸡西市7 a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