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酶的活性。[方法]通过采集流沙,自然植被区,1956、1964、1981、1987、1990年人工固沙植被的土壤表层样品(0~5 cm),对各类型土壤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固沙年代土壤表层(0~5 cm)酶活性大小依次为自然植被区〉1956年人工植被区〉1964年人工植被区〉1981年人工植被区〉1987年人工植被区〉流沙区;同一年代固沙植被区,不同地形之间土壤表层(0~5 cm)酶活性大小依次为迎风坡〉背风坡。[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提高人工植被固定沙丘工程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对黄土高原植被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植被区空间数据和土壤侵蚀空间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森林草原植被区、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在森林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41.92%,水蚀土壤侵蚀指数比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346.90。在森林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70.45%,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449.40,水蚀最为严重。在温性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风蚀微度-水蚀剧烈的百分比最大,为33.01%,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633.45,水-风混合侵蚀最为严重。在荒漠半荒漠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风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99.65%,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589.78,风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3.
赣南红壤侵蚀地植被概况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赣南典型红壤侵蚀区自然恢复植被群落和人工植被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侵蚀地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单一、覆盖稀疏,是以中生或旱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所组成的次生植被,属于灌草丛植被类型。植被恢复初级阶段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植被由单层次结构向复层次结构发展,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寻坡度分布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通过Landsat 8和DEM提取了偃师区坡度与植被覆盖度信息,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偃师区坡度较缓、植被覆盖状况良好,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植被覆盖度分布受2°、6°、15°、25°坡度影响较大,在≤15°坡度范围内10%~30%植被覆盖度占总面积的比重最大,但2°~6°带内...  相似文献   

5.
福建长汀位于中国南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分析当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手段。以Landsat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提取福建省长汀红壤区2000-2014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值,并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差值法分别对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等级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5 a长汀红壤区NDVI呈明显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2132.90 km2,面积比例提高68.86%,植被变化以恢复和完全恢复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88.07%。经过多年的治理,长汀红壤区植被覆盖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占长汀土地总面积0.42%的区域属植被严重退化区,主要分布于汀江两岸,建议在该流域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措施,合理生产开发利用,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种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样地环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真菌数量变化均较大,而各土壤类型的真菌数量分布均以翠柳沟(天然荒漠草原)最多、流沙最少;在不同固沙地类型中,翠柳沟真菌种类和数目最多。[结论]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的数量随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加强沙地的植被建设和人工管理有助于改善沙漠化现状。  相似文献   

7.
以鹤大公路11个互通立交区植被系统为对象,对其植物种类和组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组成对比分析、植物群落模式设计,提出鹤大公路互通立交区植物群落模式、物种配比以及施工技术;其研究结果为促进黑龙江省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植被的生态恢复以及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吉木乃蝗区进行研究,运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蝗区2000-2006年生长季(4-10月)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表植被与蝗虫发生及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吉木乃蝗区植被指数NDVI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生长季(4-10月)MODIS-NDVI均值介于0.2 ~0.5之间,大多年份7月长势最好,且近7年植被覆盖度有增加的趋势;对于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而言,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蝗虫的发生面积对6-8月NDVI的影响很大,两者成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对大小兴安岭森林植被交错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生态脆弱性等进行了论述。在交错区内、随着气候从温带向寒温带逐渐过渡,土壤,植被等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该地区又是我国近百年来温度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导致冻土等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为研究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生长发育状态受立地条件影响较大;2)各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45~6.23 g·kg-1,土壤容重在1.51~1.71 g·cm-3,土壤含水率在10%~18%,研究区土壤紧实,肥力条件较差;3)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为限制砒砂岩区人工林生长发育的直接限制性因子,坡度和坡向因子为间接限制性因子。研究砒砂岩区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建立其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联系,对于深入解读生态恢复过程,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和田河沙漠段生态输水以来植被变化情况,评价和田河沙漠段治理成效,研究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为和田河沙漠段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方法】运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调查资料,对和田河沙漠段生态输水以来植被响应特征指标NDVI值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结果】2002年生态输水以来,和田河沙漠段NDVI值整体提高,平均增幅达37.24%。生态输水对河岸1~2.75 km范围内植被影响显著,年际间NDVI值呈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趋势。整个沙漠段植被呈现上、下游较好,中游较差的特点,两河汇合口下游15~115 km为植被脆弱区域。沙漠段NDVI值变化与气温和河段耗水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和田河生态输水促进河道两岸植被的生态恢复,植被变好趋势明显。沙漠段NDVI值变化与气温和河段耗水密切相关,温度升高和上、下游断面水量损耗(生态引水)增加,均有助于和田河沙漠段植被改善。  相似文献   

1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而运用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研究同一区域的植被生态演变,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衡量该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的关键点。本研究运用两种不同尺度的植被指数GIMMS-NDVI和MODIS-NDVI对漓江流域进行一定周期的植被生态演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推演的漓江流域植被生态演变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漓江流域MODISNDVI能延续GIMMS数据的时空特征,从而能为漓江流域长周期的生态演变研究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东部的秦戏山,是海河水系的干流之一。滹沱河流域内的湿地植被可分为4大类 ,即木本湿地植被、水域植被、低草湿地植被和高草湿地植被。本文对17个主要群落类型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论述 ,并分析了群落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后 ,提出了对滹沱河流域植被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珠江三角洲农田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为区域的碳循环研究和农田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珠三角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系数、平均含碳量与果实含水率等数据,运用碳储量模型估算1993-2010年珠江三角洲农作物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结果】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从1993年的5.71×10^6和5.70t/ha,下降到2010年的2.83×10^6t和4.00t/ha。在珠三角洲各市中,佛山和中山的碳储量下降趋势最显著,而广州和佛山的碳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2010年,肇庆的碳密度(3.09t/ha)最高,珠海(2.86t/ha)次之,深圳(0.49t/ha)最低,其余7个城市的碳密度为0.80~3.00t/ha。水稻、甘蔗和蔬菜是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构成中占比例最大的农作物,甘蔗(13.92t/ha)的平均碳密度最高,水稻(3.76t/ha)次之,蔬菜(0.63t/ha)最低。近年来珠三角农田植被中蔬菜所占比例增大,故与邻近区域相比其碳密度较低。【结论】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下降和种植结构变化是导致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密度的下降则与种植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RDAS9.0和ARCGIS9.0软件,采用TGDVI植被指数结合像元二分法模型测算色季拉山区鲁朗河流域1987、1999和2008年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转移矩阵,揭示该区域21a来植被覆盖等级时空变化的过程和趋势,为研究区域提供大、中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董淑龙      马姜明      王永琪      丁若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1):238-246
以漓江流域阳朔段为例,评价研究区不同区域和不同景观要素的景观视觉吸收力,基于生物物理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ENVI监督分类法对遥感影像解译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基于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景观基底的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植被丰富度、植被格局和土壤稳定性6个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觉吸收力评价。结果表明,阳朔段不同区域的视觉吸收力差异较大,其中以漓江流域阳朔段内的漓江风景名胜区、海洋山保护区、架桥岭保护区、大源林场和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片区的景观视觉吸收力相对最高。研究结果可见,各评价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视觉吸收力的大小,就漓江流域阳朔段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因素而言,影响视觉吸收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植被丰富度,植物群落的面积及植被结构的组成对景观视觉吸收力的高低起主导作用。评估景观视觉吸收力可以指导相关部门更有效地进行景观规划和开发决策,为漓江流域阳朔段景观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玛纳斯河流域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定量研究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物理性质,以期为深入研究玛河流域盐碱土改良和农业生产耕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考虑玛纳斯河流域干三角洲、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扇缘带三种主要地貌类型和植被覆盖的不同,对其上生长的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猪毛菜(Salsola spp.)、小叶碱蓬(Suaeda microphyll)四种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和有机质进行研究,并利用SPSS13.0软件对土壤各项物理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从干三角洲到扇缘带,0 ~100 cm剖面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和有机质逐渐升高;土壤平均容重表现为干三角洲>扇缘带>冲积平原区;颗粒组成干三角洲砂粒含量为58.04;,达到最大,冲积平原区主要以粉粒为主,为56.21;.在立地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容重均表现出显著性升高;土壤有机质显著性降低.相比对照的空裸地,四种植被类型在0~100 cm剖面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9.03;、8.93;、8.20;、13.18;;土壤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13.07;、7.95;、16.48;、2.84;,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0.44;、39.41;、5.63;、14.05;;平均砂粒含量分别降低了35.57;、27.50;、15.97;、17.72;.[结论]玛纳斯河流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在显著差异性;相比空裸地,耐盐盐生植物,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对流域农业垦区盐碱土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延河流域为例,研究了基于G IS的植被恢复分区。在该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中,主要考虑对植被类型(乔木、灌木)及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降雨、坡度、坡向、温度等因素,并采用专家评分法给各影响因子权重和适宜性评价赋值。经过G 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及运算,得到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图,经过分类、合并,将延河流域植被(乔木)适宜性划分为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灌木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得到植被恢复分区图。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河流植被修复及保护,通过对河流植被的现状调查,采用河岸带植被缓冲区宽度、河岸带植被缓冲区纵向连续性及植被覆盖丰富度3个指标对凡河流域河流植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植被健康综合指数为0.21~0.76;黄河子断面的植被健康等级很健康;夹河厂、老边台及树芽屯断面的植被健康等级为健康;岱海寨、榛子岭、小屯及凡河站断面植被健康等级为亚健康;仅杨坟沟断面植被状况为不健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塔里木河的历史变迁着眼,考究影响塔里木河沿岸植被变化的诸多环境因素,进而探讨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基本方略:防治结合,实施生态战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