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根碱对兔离体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肠肌试验,应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比较血根碱对正常肠肌及工具药乙酰胆碱、酚妥拉明、氯化钡作用下兔离体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记录肠肌的收缩频率和振幅,并计算抑制率。【结果】血根碱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兔小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和振幅。0.4 mg•mL-1的血根碱对由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离体肠肌的兴奋性收缩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而对酚妥拉明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后,仍能显著降低离体肠平滑肌收缩的振幅。【结论】血根碱对小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可能与乙酰胆碱竞争,阻断M受体、与酚妥拉明竞争,兴奋α受体及直接抑制肠肌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蒜醇提液对胃肠运动的影响,了解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大蒜醇提液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结果】 2倍浓度递增(0.025%-0.4%)的大蒜醇提液剂量依赖性抑制小肠收缩幅度(P < 0.05),但对收缩张力无影响(P> 0.05);大蒜醇提液抑制小肠收缩幅度的最效浓度为0.2%,小肠收缩幅度仅为用药前26%±7%(P< 0.01);0.2%大蒜醇提液与M-受体激动剂氯贝胆碱或KCl联合用药对小肠收缩张力、收缩幅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这两种药物单独用药比差异均不显著(P> 0.05)。【结论】 大蒜醇提液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运动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可能同抑制胆碱能M-受体和阻止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减少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荨麻促进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植株主要部位,分析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麻叶荨麻皮刺与内茎(不含皮刺)水提液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结果】2倍浓度递增(0.1%~3.2%)的皮刺剂量依赖性增加小肠收缩幅度、收缩张力和收缩峰值(P<0.05),但对收缩频率无影响(P>0.05);而内茎浓度达0.4%后使小肠收缩频率减慢(P<0.05)。0.8%皮刺一次性用药后小肠收缩幅度、收缩张力、收缩峰值均显著升高(P<0.05),而同剂量内茎对小肠收缩无影响(P>0.05)。M-受体阻断剂ATr与0.8%皮刺联合用药可使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结论】荨麻植株的皮刺对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促进作用,且可能部分作用是通过激活M-受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采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钩吻醇提物对兔离体肠肌自主收缩及对工具药乙酰胆碱(Ach)、BaCl2和组胺(HA)所致痉挛性收缩的影响,并探讨肌浆网Ryanodine受体阻断剂钌红(RR)、三磷酸肌醇(IP3)受体阻断剂肝素钠(HP)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钩吻醇提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质量浓度0.16~0.64 mg/mL钩吻醇提物可剂量依赖性抑制离体肠肌自主收缩频率和张力;终质量浓度0.32 mg/mL钩吻醇提物对BaCl_2、HA诱导的离体肠肌收缩频率和张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Ach诱导的离体肠肌的收缩频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张力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RR、HP和L–NAME对经钩吻醇提物预处理的离体肠肌的收缩频率和张力分别表现为无影响、显著增强和显著拮抗(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獭兔离体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方法]以獭兔十二指肠平滑肌为试验材料,以平滑肌收缩波的振幅和周期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试验的各主要因素。[结果]在(36.5±0.5)℃台氏液中,獭兔离体肠管的存活时间和保质期最长,振幅最稳定,肾上腺素使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幅度减弱,乙酰胆碱、氢氧化钠及氯化钙均导致平滑肌收缩频率及幅度升高,收缩力增强。[结论]獭兔离体肠道平滑肌易受到温度、pH、其他化学因素及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离体小肠平滑肌浴槽试验模型,运用BL-420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定其收缩张力及运动振幅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0.0172 mg/mL、0.0338 mg/mL、0.0654 mg/mL)的乌金口服液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并利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预处理后再添加0.7 mg/mL的乌金口服液,以研究其对...  相似文献   

7.
砂仁叶油对胃肠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仁叶油是从砂仁叶中提取的一种挥发油。有明显的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的作用,但不抑制胃酸分泌;有延长戊巴比妥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对兔、豚鼠离体回肠正常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氯化钡、乙酰胆硷和组织胺引起的肠痉挛性收缩呈明显的松弛作用;预先给药能阻断氯化钡的作用,但不能完全对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运动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乌梅不同药用部位对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乌梅肉、乌梅核对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胆囊平滑肌实验法。结果:乌梅、乌梅肉、乌梅核0.5~20.0g·L-1抑制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活动,收缩频率减慢,幅度降低,张力下降;8.0g·L-1对氯化钾及氯化钡所致胆囊收缩有松弛作用;0.5~8.0g·L-1对乙酰胆碱和组胺致胆囊收缩有松弛作用。结论:乌梅、乌梅肉、乌梅核对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拮抗钙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9.
五味地龙汤抗气道变态反应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五味地龙汤抗豚鼠变态反应性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实验法与抗组胺药实验法.结果:五味地龙汤水煎液抑制致敏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过敏性收缩(P<0.01),致给予组胺后的豚鼠离体气管片舒张(P<0.01),肺支气管灌流速度加快,灌流量增加(P<0.01),并使组胺致喘的豚鼠哮喘潜伏期延长(P<0.01).结论:五味地龙汤水煎液有抗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和抗组胺性哮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五味地龙汤水煎液对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和拮抗组胺对气道的作用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阿里红水提物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制备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回肠肠段标本,灌流给药后分别记录低、中、高质量浓度组阿里红水提物作用下小肠平滑肌收缩频率与收缩幅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阿里红水提物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均能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并呈浓度依赖效应,高质量浓度组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说明阿里红有抑制小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DNA制备是大规模基因型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种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一种1.2 mL八联排管代替单个离心管,探索一种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成本低的桃DNA快速提取方法,以满足高通量遗传研究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方法】以普通生长型桃(standard type,ST)‘中油桃8号’为母本,温度敏感半矮生型桃(temperature-sensitive semi-dwarf in Prunus persica,PpTssd)‘09-1-112’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分离群体500株实生苗为载体,包括温度敏感半矮生型246株,普通生长型254株,建立一种高通量、低成本桃DNA提取方法。利用1.2 mL八联排管结合八通道移液器,简化提取步骤,提取桃幼嫩叶片中的基因组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进行检测。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采用96孔板对温度敏感半矮生型桃和普通生长型桃共500个F1分离后代单株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分型,区分TSSDtssd基因型与tssdtssd基因型。基于双亲表型与基因型一致,开发InDel位点,PCR扩增后,采用SDS-PAGE在F1群体中进行验证,确定利用分离的DNA是否正确区分不同基因型。【结果】分离的D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范围约为25-200 ng·μL-1,OD260nm/OD280nm约为1.81-1.98,DNA纯度较高;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清晰、单一,DNA完整度较高。参考桃基因组(Version 2.0),根据双亲深度测序数据,开发获得SNP标记SNP_Pp03_3758620,应用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基因分型,发现温度敏感半矮生型和普通生长型呈现明显不同的峰型,证明提取的DNA模板可应用于HRM基因分型。基于双亲基因型与表型一致,开发InDel标记InDel_Pp03_3829009,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验证结果显示PCR扩增具有较高的强度,获得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且在两种不同生长型单株中具有明显的多态性,表明PCR扩增稳定,提取的DNA可用于基于InDel标记的多态性分析。使用该提取方法,每人每天可以完成1 000个样品的DNA提取,成本较低,且不会对幼苗早期生长造成影响。【结论】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低成本的桃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可以满足基因分型、品种鉴定及遗传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实现了大批量不同样本基因组DNA的同时提取,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氮钾配施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汪顺义  刘庆  史衍玺  李欢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4):2706-2716
【目的】探讨氮钾配施对甘薯光合产物转移分配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开展两年田间试验,设CK(不施肥)、单独施氮(75 kg N·hm~(-2))、单独施钾(150 kg K_2O·hm~(-2))和氮钾配施(75 kg N·hm~(-2)+150 kg K_2O·hm~(-2))4个处理,在生长前期(40 d)和薯块膨大期(100 d)分别进行~(13)C叶片标记。测定了功能叶~(13)C积累量和分配率、蔗糖合成酶(SS)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指标,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RDA分析。【结果】与单独施氮和单独施钾相比,氮钾配施处理2014和2015年分别增产7.9%—10.1%和9.3%—10.7%。双因素分析表明,氮钾配施对甘薯产量的增加呈显著的正交互效应,其中,2014年交互效应值为0.95 t·hm~(-2),2015年交互效应值为1.35 t·hm~(-2)。在生长前期和薯块膨大期,与氮、钾处理相比,氮钾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功能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从而促进了两关键生长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其中CO2同化速率对应的量子产额(ΦCO2)提高27.1%—39.7%,净光合速率(Pn)提高9.1%—20.2%,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13)C总积累量提高26.3%—42.2%。氮钾配施条件下光合产物分配在两生长期内存在差异。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处理通过提高叶片SS和SPS酶活性,显著提高了地上部~(13)C分配率(达60.7%)(P0.05),促进光合产物在源器官分配;薯块膨大期,氮钾配施处理显著提高块根中SS和SPS酶活性,光合产物在库-源器官膨压差的作用下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转运,显著提高~(13)C向块根分配(~(13)C分配率为71.6%,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S和SPS酶活性、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是调控甘薯光合产物分配的关键指标(R1=0.954,R2=0.912);通径分析表明,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对甘薯~(13)C分配的影响直接作用系数较大的是Pn、Fv/Fm和SS;薯块膨大期氮钾配施对甘薯~(13)C分配的影响直接作用系数较大的是Pn、ΦPSⅡ和SPS。【结论】生长前期,氮钾配施处理通过提高Pn、Fv/Fm和SS促进光合产物在地上部积累,实现"建源",而薯块膨大期主要提高Pn、ΦPSⅡ和SPS促进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转运,兼顾"促流"和"扩库",氮钾协同最终提高了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13.
肌注氟苯尼考在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并比较肌注氟苯尼考在2周龄健康和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鸭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40只鸭随机分为2组,各120只鸭,其中一组用鸭疫里氏杆菌腿部感染,分别以30 mg·kg~(-1)体重单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采血点为给药前和给药后5、10、15、20、30、45 min和1、1.5、2、4、8、10、14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氟苯尼考的浓度,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23 n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其体积比为26和74,流速为1 m L·min-1,色谱柱为Agilent C18(4.6 mm×150 mm,5μm),进样量为20μL。药动学分析软件Win Nonlin 5.2.1以非房室模型拟合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参数,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药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氟苯尼考在健康鸭体内的峰浓度(Cmax)为(22.88±3.11)μg·m L-1,表观分布容积(Vd/F)为(2.39±0.81)L·kg~(-1),体清除率(ClB/F)为(0.64±0.11)L·h-1·kg~(-1),消除半衰期(t1/2β)为(2.57±0.51)h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7.28±7.87)μg·m L-1·h;氟苯尼考在感染鸭体内的峰浓度(Cmax)为(19.77±1.82)μg·m L-1,表观分布容积(Vd/F)为(2.44±0.46)L·kg~(-1),体清除率(ClB/F)为(0.63±0.08)L·h-1·kg~(-1),消除半衰期(t1/2β)为(2.74±0.54)h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8.11±6.62)μg·m L-1·h。统计分析氟苯尼考在健康鸭和感染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除了Cmax差异显著(P0.05),其他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两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相比较,感染鸭体内的Cmax显著低于(P0.05)健康鸭体内的C_(max),其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氟苯尼考以30 mg·kg~(-1)体重肌内注射在健康和感染鸭体内具有吸收迅速,峰浓度高,体内分布广泛,消除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团聚体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属性,也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固存场所。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分形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双季稻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为平台(1986—2013),运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对照(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和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4种处理影响下耕作层(0—20 cm)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其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除粒径>5 mm的土壤团聚体外,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随团聚体粒径减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特征在不同处理间表现一致。长期不同施肥对2—5 mm和0.5—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中上述两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35.5%—64.5%和6.2%—14.7%。施肥后团聚体的WR0.25、MWD、GMD分别增加8.6%—12.5%、7.1%—15.1%、13.7%—28.4%,而D值降低2.3%—3.5%,说明长期施肥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团聚体结构。单施氮磷钾肥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均可显著提高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并始终表现出HOM强于LOM、LOM强于NPK的处理效应,与对照相比,HOM处理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2.1%—36.6%。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不同处理间>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量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表现出HOM(83.5%)>LOM(81.6%)>NPK(79.2%)>CK(69.9%)的顺序。施肥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5 mm、2—5 mm、0.5—2 mm三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主要影响土壤有机碳在2—5 mm和0.5—2 mm两级团聚体中的分配率。>0.5 mm的各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施肥后土壤新增有机碳主要向>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中富集。【结论】长期实行NPK平衡施肥及与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及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积累,与单施氮磷钾肥处理相比较,施用有机肥特别是高量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肥配施更有利于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形成和固碳能力的增强,是更优的稻田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霍氏肠杆菌B4产表面活性剂的液体发酵条件,结合有机试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所产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其结构,进一步研究其促进黄瓜吸收叶面肥的效果,为新型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正交试验优化霍氏肠杆菌B4产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主要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发酵温度、接种量、转数和发酵时间,不同处理的评价指标为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具有最低表面张力的处理为最佳的发酵条件;利用有机试剂萃取后旋转蒸发获得表面活性剂的粗提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柱温50℃、进样量为20μL、流速0.5 m 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条件下分离纯化表面活性剂,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所含的不同官能团;在流速10μL·min~(-1)、毛细管电压3.88 k V、锥孔电压为53 V、离子源温度100℃、脱溶温度150℃条件下,利用质心模式进行全扫描,根据已有的质谱数据鉴定所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通过水培和盆栽试验,验证该表面活性剂提高黄瓜吸收叶面肥的效率。【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4%(v/v)甘油、3 g·L~(-1)硝酸钠、初始pH 6.0、6%接种量、35℃、200 r/min、发酵96 h的条件下,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下降到44.10 m N·m~(-1),为最优的发酵优化条件。在该优化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粗产物产量高达12.14 g·L~(-1),粗产物可使纯水的表面张力值最低降到34.14 m N·m~(-1)。液相分离结果表明,经有机试剂萃取粗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1.62—2.33 min处有典型的特征峰,说明该组分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粗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中含有-CH_2、-CO和C-O等官能团,判断其为含碳链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m/z 701.54处为[M+Na]+,m/z 723.74处为[M-H+2Na]~+,将该生物表面活性剂鉴定为鼠李糖脂,其结构式为Rha-Rha-C_(10)-C_(12)。黄瓜水培结果表明,与只喷清水(CK)和只喷氨基酸(AA)的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氨基酸叶面肥处理(AAB)的株高分别增加了79.59%和32.90%,鲜重分别增加了43.03%和23.98%。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CK和AA处理相比,AAB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1.72%和10.69%。【结论】利用正交试验获得了霍氏肠杆菌B4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在该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2.07g·L~(-1),并将其主要成分鉴定为鼠李糖脂(Rha-Rha-C_(10)-C_(12)),该物质可显著提高黄瓜对叶面肥的吸收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生防菌株B1619发酵液上清中分离脂肽类抗生素,分析其抑菌活性相关成分,为应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菌株防控番茄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B1619中3种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sfpituAfenB进行检测;通过盐酸沉淀、甲醇抽提法等方法提取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用SupelcleanTM LC-18柱及PHASE HF-NH2柱对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进行分离;通过MALDI-TOF-MS和HPLC分析、鉴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分别测定3种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抑菌活性。【结果】从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的基因组DNA中扩增sfpituAfenB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分析,表明B1619菌株中含有这3个基因。通过HPLC分析,发现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12、16.5、18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bacillomycin L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18.5 mg·L-1;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2、34、37、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fengyc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5.1 mg·L-1;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分别在27、37、41、51及53 min处出现相应峰值,保留时间与surfactins标准品一致,分泌量为74.3 mg·L-1。经液质联用进一步验证分析3种脂肽类抗生素的质子化峰值,6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43.4、1 057.5和1 071.4 Da,是C13-C15的bacillomycin L;7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 1 463.9、1 477.9、1 491.9和1 505.9 Da,是C15-C17的fengycins;100%甲醇洗脱液分离物峰值范围在m/z=1 008.6、1 022.7和1 036.7 Da,是C13-C15的surfactins。平板对峙法试验结果表明1 mg·mL-1 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对番茄枯萎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1 mg·mL-1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弱,再将surfactins的浓度提高至3和6 mg·mL-1,发现其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结论】B1619菌株分泌3种脂肽类抗生素,其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生长起重要抑制作用的抗生素是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surfactins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育种,其育性恢复程度表现出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并受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育性恢复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芸薹属60K SNP芯片对308份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用pol CMS系301A作母本,与上述材料分别进行杂交得到308份F1,每份F-_1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进行种植,每年2次重复,于始花期根据花粉育性和花蕊发育情况调查F1植株的育性等级,同时对测交父本自然群体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亲缘关系评估,并结合测交父本的基因型分型结果和F_1的育性等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从GWAS分析中显著的SNP左右100 kb区间或与显著SNP处于同一单体型块(R~20.5)的区间内预测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QTL比较分析和单体型或等位基因的效应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年F_1的育性等级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相关分析发现,两年的育性等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2,P0.001)。群体结构分析显示,所有测交父本被分为3个亚群(冬性、春性和半冬性),亲缘关系分析发现,任何2个材料之间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72,73%的任意材料间亲缘关系值小于0.1,其中,约53%的材料亲缘关系值为0。GWAS分析共检测到13个与育性恢复程度显著关联的SNP,构成了6个候选区间,分别位于A01、A09、C03、C06和C08 5条染色体上,单个SNP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2.53%—9.96%。从中共预测到6个与育性恢复位点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编码的蛋白含有恢复基因特有的PPR保守基序。共线性分析发现,4个候选基因中的2个(Bna A09g46700D和Bna C08g40710D)位于A09和C08染色体部分同源区间,且与已克隆的pol CMS育性恢复位点ORF2同源。另外2个新鉴定到的候选基因(Bna C03g45840D和Bna C06g13000D)连锁的SNP等位基因或单体型变化都与育性等级显著相关(P0.001)。【结论】通过GWAS分析鉴定到多个与油菜育性恢复有关的候选基因,开发基于与这些基因连锁位点或SNP的功能标记将有助于对该不育系统进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中国大豆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核糖核酸酶PAC1能够识别和降解植物RNA病毒或类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dsRNAs,从而有效抑制病毒在寄主中的复制与积累。PAC1的这一特点为广谱抗RNA病毒及类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创制和培育提供了有效的靶标基因。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来源于粟酒裂殖酵母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PAC1导入栽培大豆,研究过表达PAC1对大豆SMV抗性的影响,为抗SMV转基因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技术,将PAC1连接到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PAC1。目的基因启动子为组成型强启动子CaMV 35S,终止子为NOS,筛选标记为草铵膦抗性基因BAR。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PAC1导入栽培大豆品种Williams82。在利用PAT/BAR试纸、PCR及除草剂(500 mg·L-1 Basta)喷施检测基础上,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进一步分析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中的整合情况和拷贝数。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法,对T2和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进行田间抗SMV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转基因大豆对SMV抗性及遗传稳定性。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接种SMV 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积累水平。【结果】共转化2 600多个外植体,获得耐草铵膦(5 mg·L-1)大豆再生植株76株。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65株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为2.48%。对T1-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喷施除草剂表明,在500 mg·L-1 Basta处理7 d后,转基因植株表型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非转基因大豆)植株叶片则黄化枯死。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低拷贝的方式(1-2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摩擦接种SMV SC-3鉴定表明,在接种35 d后,对照出现严重花叶、皱缩等典型SMV发病症状,而转基因大豆仅部分叶片表现出轻微的花叶症状,其病情指数降低至11.11-22.22,较对照(病情指数36.81-46.24)显著降低,且SMV抗性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qRT-PCR分析表明,在接种SMV SC-3株系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 CP表达水平较对照极显著下降。农艺性状调查表明,在未接种SMV条件下,转基因大豆在叶形、花色、种皮色、种脐色、株高、节数、结荚高度、生育期及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AC1过表达显著抑制了SMV的积累及症状发展,增强了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后代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关于昆虫病原真菌对昆虫生命表亚致死影响的研究较少,而由真菌侵染所产生的亚致死影响对于寄主昆虫的种群动力学至关重要,并最终影响着目标昆虫的害虫地位。论文旨在比较烟粉虱(Bemisia tabaci)亲代3龄若虫经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处理及对照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探讨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方法】应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以蒸馏水处理的个体作为对照。应用bootstrap方法计算种群生长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采用t-test比较分析球孢白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烟粉虱的种群参数、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间的差异。【结果】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与对照之间在成虫前期、总产卵前期、1-4龄若虫存活率和生命表参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成虫前期(20.59 d)相比,亲代接种球孢白僵菌使后代个体的成虫前期显著延长(26.58 d)。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存活率(0.195)要比对照个体(0.76)低。球孢白僵菌处理烟粉虱后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时间(T)和总繁殖率(GRR)分别为0.063 d-1 、1.065 d-1、6.85,30.613 d和41.883,而对照烟粉虱后代种群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137 d-1 、1.147 d-1、33.443、25.575 d和51.44。【结论】亲代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其子代种群增长要比对照组慢,死亡率高,但生殖能力并无显著性影响。该研究可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对烟粉虱的长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