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系统分析连续11年增量施磷下赤红壤蔗地土壤全磷、Olsen-P以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和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盈亏、蔗茎产量的响应关系,为土壤磷素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依托长期肥力及地表径流定位监测试验(2008年—),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和增量施磷(OPT+P)3个处理,测定土壤全磷、Olsen-P含量及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析土壤磷素变化与磷累积盈亏量的关系,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推算施肥处理土壤Olsen-P含量从第11年降至环境阈值所需的时间。【结果】 CK处理逐年降低土壤全磷含量,年降速率为0.0251 g·kg -1·a -1。施肥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随种植年限波动增加,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速率OPT+P处理高于OPT处理。不施肥土壤表观磷盈亏10.2 kg·hm -2·a -1,施肥处理土壤表观磷盈余41.3—69.2 kg·hm -2·a -1,占施磷量的31.9%—35.6%,以OPT+P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67.5%。施肥下赤红壤蔗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变化量均与土壤累积磷盈亏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 -2,OPT处理和OPT+P处理土壤全磷上升0.06 g·kg -1和0.09 g·kg -1,Olsen-P 含量上升11.0 mg·kg -1和9.1 mg·kg -1。土壤每累积亏缺100 kg P·hm -2,CK处理土壤全磷下降0.32 g·kg -1。Mitscher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蔗茎产量与赤红壤Olsen-P含量的响应关系(P<0.01)。其计算出的土壤Olsen-P 农学阈值为12.1 mg·kg -1。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且OPT+P处理也显著高于OPT处理。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与土壤Olsen-P含量显著正相关。基于土壤磷素变化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推算得出第11年OPT和OPT+P处理Olsen-P水平降至环境阈值的时间分别需要12年和16年。 【结论】 在南方赤红壤区,施肥尤其增量施磷在提高土壤磷素累积的同时增加了地表径流磷流失风险。在本试验磷的基础养分条件下,按OPT处理施磷,并从甘蔗种植的第2—3年实行隔年施磷可维持土壤磷素处于农学阈值与环境阈值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中上、碱解氮缺乏的甘蔗地,结合甘蔗养分吸收特性,探讨甘蔗氮磷钾化肥配施效应。【方法】设置不施肥、氮磷钾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对甘蔗生长性状、养分含量、品质、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施肥、不施氮显著降低甘蔗的茎长、茎粗、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氮磷钾养分含量和产量,不施磷显著降低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磷含量和产量,不施钾显著降低甘蔗的茎长、茎粗、单茎重、有效茎数、叶片及蔗茎钾含量、蔗汁锤度和产量。氮磷钾配施甘蔗产量最高达150.1 t/hm~2,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 N 117.8 kg/kg、P_2O_5 189.4 kg/kg、K_2O 57.5 kg/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7.1%、9.0%和35.6%。【结论】氮磷钾是甘蔗生长发育、体内养分累积、产量及品质形成的重要调控因素,在中低产田种植甘蔗时,更应重视氮磷钾肥的合理平衡施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施用有机肥和炭基肥对甘薯Ipomoea batatas坡耕地土壤氮磷径流流失量及形态的影响,探索径流养分流失量和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常规化肥、50%质量分数有机肥+50%质量分数化肥(有机肥50%替代)、炭基肥,在5个时间点测定甘薯坡耕地径流及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磷质量浓度及质量分数,计算氮磷流失量与流失系数。【结果】径流总氮、颗粒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浓度存在峰值效应,不同径流的产流中有机肥50%替代和炭基肥效应不同。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50%替代和炭基肥分别减少了每年总氮径流流失量的48.1%和39.6%,而总磷则降低了26.1%和32.7%。有机肥50%替代和炭基肥处理改变了径流氮磷形态组成,减少了肥料径流流失系数。总氮(R2=0.49)和总磷(R2=0.48)径流流失量与土壤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效磷分别能解释总氮和总磷径流流失量的60%和41%。【结论】有机肥50%替代和炭基肥是减少坡耕地养分径流损失的有效措施,有机肥50%替代更适合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4**和R=0.529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有.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对巢湖地区油菜-水稻两熟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为源头控制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小区实验,设置无秸秆+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菜-水稻轮作下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和流失量,油菜水稻作物收获时土壤养分、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养分流失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径流中氮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磷的质量浓度。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减少15.6%和26.0%,总磷(TP)增加12.5%和8.1%。SF、SDF处理降低了油菜-水稻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量。2017—2019年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径流TN、TP的流失量分别为11.9—26.7、1.3—2.8和15.6—27.0和0.8—2.0 kg·hm-2,较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TN显著降低18.4%—29.7%和21.9%—28.1%,TP流失量则降低1.3%—4.0%和1.0%—6.6%。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短期内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与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幅分别6.2%、8.4%、27.3%、19.5%、5.0%和7.0%、10.9%、17.7%、7.5%、5.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地上部氮磷累积量。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地上部作物氮素、磷素累积量均值分别为105.0、20.4和134.3、36.7 kg·hm-2,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氮素累积量增加28.9%和7.8%,磷素增加12.1%和5.9%。秸秆还田提高了油菜-水稻轮作的周年产量,其中SF较F处理显著提高7.8%(2017年)和6.4%(2019年)。【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氮磷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浙北平原区桑园氮磷径流流失负荷与肥料流失系数,开展了典型桑园原位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区和不施肥区对照处理,通过一个施肥周期(2年)内的径流氮磷流失量监测分析,研究了桑园氮磷养分的径流流失负荷与肥料氮磷流失率。结果表明,桑园年平均降雨径流系数约为0.253,一次施肥周期内常规施肥区TN和TP累积流失总负荷达到36.13 kg·hm-2和3.49 kg·hm-2,其中由施肥引起的N、P养分径流流失量分别达到6.415 kg·hm-2和1.090 kg·hm-2,肥料N、P径流流失系数分别为0.744%和3.047%。常规施肥区径流氮流失以可溶态为主,其中NO3-N和NH4-N分别占比约38.3%和14.4%;而常规施肥区径流液磷的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比约为68.9%。施肥后前期的肥料氮磷养分流失较为严重,且磷流失风险比氮更大,施肥周期内桑园由降雨地表径流引起的氮、磷养分累计流失量与产流次数呈幂函数增加(R2>0.95)。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洱海流域降低烟田氮磷养分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前期数据表明有机肥的肥料释放规律与烟株的养分需求规律不相吻合,导致环境风险大的同时带来烟叶质量不高的问题,亟需研发与烟株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不易造成氮磷养分流失的肥料来降低洱海流域烟田氮磷养分流失的同时保障烟叶绿色生产。【方法】采用原位测定的方法,在不同施肥处理(农户常规施肥RFF,公司推荐用肥RF,绿色智能肥GIF)下探讨烟田氮、磷流失及烤烟生长状况、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1)施用绿色智能肥降低了烟田氮磷养分投入量;2)生育期内施用绿色智能肥处理(GIF)的烟株株高和生物量处理高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RFF)和公司推荐用肥处理(RF)。与RFF处理相比,GIF处理的生物量增加了16.33%。3)烟叶的产量、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GIF、RF和RFF。与RFF相比,GIF处理的产量较提高了8.00%,产值提高了19.00%;4)生育期内径流水总氮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FF、RF和GIF,总磷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FF、GIF和RF。与RFF处理相比,GIF处理的总氮流失量降低了38.00%,总磷流失量降低了20.00%...  相似文献   

9.
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推荐施肥、分期施肥、全园植草对丹江口库区橘园地表径流输出量、氮磷养分流失量与流失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施肥结合全园植草及推荐施肥结合分期施肥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橘园坡地地表径流的输出,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分别降低38.43%和26.51%;雨强是氮磷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大雨和暴雨中流失的氮磷分别占全年流失量的96%和98%以上;可溶性总氮和颗粒态磷为库区橘园径流中氮、磷的主要流失形态,需重点加以控制;化肥的施用并不是造成库区橘园氮磷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施肥次数,能明显地降低总氮、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总磷的流失,而全园植草则在减少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流失方面效果显著,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推荐施肥结合分期施肥能减少35.96%的总氮流失,推荐施肥结合植草处理能减少59.31%的总磷流失.  相似文献   

11.
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对新疆滴灌棉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疆滴灌棉花合理的化肥减施量和有机肥替代量,为棉花优质高产、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滴灌栽培试验, 化肥减量微生物菌剂替代对新疆滴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 与习惯施肥(CF)相比, 优化施肥减氮30%增施微生物菌剂(OPT+M-N30%) 处理的棉花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铃数及衣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棉花单铃数和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6.42%, 5.09%。且OPT+M-N30%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高于其余施肥处理, 较农民常规施肥增加了7.74%、5.97%、1.70%。【结论】 优化施肥减氮30%增施微生物菌剂处理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表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水肥管理对设施菜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0—2011年在山东寿光设施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对照+畦灌(CK)、传统施肥+畦灌(FP)、优化施肥+畦灌(OPT)和传统施肥+滴灌(RI)。利用EU-Rotate_N模型模拟了两个生长季(春夏茬和秋冬茬)各处理下设施黄瓜地的产量、氮素淋失和气体损失等,并计算了水氮利用效率。【结果】两个生长季内滴灌处理(RI)比畦灌处理(CK、FP和OPT)节水约60%,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倍多。在各施肥处理中,春夏茬和秋冬茬黄瓜的氮素气体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6%—19%和6%—11%,氮素淋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14%—57%和20%—55%,其中OPT和RI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比FP处理分别减少了19%—31%和63%—76%。OPT处理两茬黄瓜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3%和7%,而RI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比FP处理分别提高了41%和44%。【结论】氮素淋失是设施菜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滴灌和优化施肥均能有效地减少菜地土壤硝态氮的淋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 kg 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 kg;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地区不同基础地力土壤和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江汉平原水稻主推品种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分析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优化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差异。【结果】土壤基础地力不同的稻田均是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高地力和低地力稻田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平均提高6.9%和5.0%;与不施肥处理比较,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7.3%和30.3%。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大幅度提高。高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高、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土壤氮素依存率低、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结论】优化施肥可以降低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地力的依赖,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最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为生产上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两因素裂区试验,施肥量为主区,设3个施用复合肥水平,分别为2250、3750、5250 kg/ha,种植密度为副区,设7.5、9.0、10.5、12.0万芽/ha 4个水平,调查各处理甘蔗总苗数、有效茎数、株高、茎径、蔗糖分、产量等性状,分析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肥量2250 kg/ha、种植密度9.0万芽/ha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5.34 t/ha;施肥量3750 kg/ha、密度7.5万芽/ha处理的株高最高,为209 cm,显著高于施肥量5250 kg/ha、密度10.5万芽/ha处理(193 cm);各处理间产量、分蘖率、茎径、蔗糖分差异均不显著;产量与单位面积内有效茎数呈正相关.[结论]桂糖29号适宜施肥量为N 260 kg/ha、P2O5 130 kg/ha、K2O 150 kg/ha(N∶P2O5∶K2O=12∶6∶7),最适种植密度为9.0万芽/ha.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设施辣椒最适施氮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种子依据。【方法】采用“2+x”试验设计方案,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为基础,进行氮肥总量控制研究,分析氮肥对设施辣椒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优化氮区辣椒生长发育综合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高于其它处理,产量为4 560.23 kg/667 m2,纯收入11 211.17元/ 667 m2,产投比60.19。经线性模拟分析,辣椒产量和用氮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当纯氮施用量为25.9 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4 586.3 kg/667 m2。优化施肥处理的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9.56%、150.67 kg/kg、21.7%,且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适量水平的氮肥能促进辣椒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高收益,发挥氮肥的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大棚条件下进行甘蔗硅肥施用量研究,阐明硅肥对甘蔗生长、营养以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方法】以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以每桶26 g N+1.76 g P+20 g K为对照,设置T1~T6 (20、40、60、80、120 and 150 g/桶)6个不同硅肥用量,研究不同施硅水平对甘蔗的影响。【结果】硅肥处理的甘蔗+1叶N、P、Ca、Mg、Si含量较对照有一定提高,其中120 g/桶处理的甘蔗+1叶含硅量比对照增加92%。不同施硅水平对甘蔗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影响,SOM和有效P较对照显著降低,120 g/桶处理的有效Si含量较对照增加137%,150 g/桶处理的交换性Ca和Mg分别较对照增加117.9%和86.0%,pH均有一定提高。硅肥处理对甘蔗株高和产量增加有显著影响,对甘蔗干物质和产糖量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结论】硅肥对甘蔗生产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具有一定正效应,可结合常规施肥进一步推广从而提高甘蔗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分析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为玉米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5个处理,3次重复,CK:不施肥;PK:施用磷钾肥,不施氮肥;NPK:施用氮磷钾肥;NPKZn:施用氮磷钾肥和锌肥;NPKM:施用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产6.5%,N素吸收量增加4.5%,籽粒Zn浓度增加3.25 mg/kg。【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N素吸收量和籽粒Zn浓度,是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