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的复配土壤中粉粒和黏粒的运移规律,为促进毛乌素沙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定1∶1、1∶2和1∶5 3种砒砂岩与沙不同复配比例小区试验,分别于作物收获后对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3种复配土壤中,粉粒和黏粒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30 cm处,下层土壤中粉粒和黏粒含量都较低;从不同砒砂岩与沙的混合比例来看,由于1∶1复配土壤中砒砂岩的比例较高,表层土壤中粉粒含量最高,其大小关系为1∶1比例处理1∶2比例处理1∶5比例处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粉粒和黏粒富集土层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尤其是表层土壤中的粉粒向下运移的趋势十分显著。同时,下层土壤中的粉粒和黏粒比例也有小幅增加。[结论]复配土壤中这种粉粒和黏粒的运移规律从长久来看将会导致复配土上层土壤趋于沙化,下层土壤趋于壤土化,整个土壤剖面中的宜耕层可能将会有越来越厚的一个趋势,从而更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类次生林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准确计量及森林土壤固碳增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海拔1230~1300 m区域内的杉木、粤松林和竹林内设9个固定标准地,采集不同层次土壤样品32个,测定其SOC、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量,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SOC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间的关系.[结果]杉、松、竹三类林地不同土层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不同林分变化幅度差异不同,且各土层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三类林地0~40 cm土层SOC存贮有机碳在整个土层所占比重不同,分别为77.7%、77.1%和85.9%.经回归分析发现,杉、松、竹三类林地SOC和土壤容重拟合值R分别为0.632、0.727和0.615,杉木林SOC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三类林地SOC含量与田间持水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在同一土层中的三类林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SOC含量相关不显著(P>0.05),而砂粒与黏粒、粉粒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杉、松、竹三类林地砂粒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各层均高于黏粒、粉粒含量.[结论]莽山不同次生林SOC与土壤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可作为营林和增加森林土壤碳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亚纲变性土之间线性膨胀系数的差异,并通过对比不同亚纲土壤物理属性,解释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新疆北部地区(简称北疆地区)是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主要分布区,本研究调查了具有变性特征的14个土壤剖面,并搜集了我国其他12个省市140个变性土剖面相关数据,分析了不同亚纲变性土的线性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COLE)、黏粒和蒙皂石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北疆地区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的COLE、黏粒和蒙皂石含量在5个亚纲中最低,其土壤膨胀收缩特性主要受伊利石-蒙皂石混合型矿物组成和混层比的影响,而其他4个亚纲较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具有更明显的变性特征。潮湿变性土、湿润变性土和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0~100 cm土层的黏粒和蒙皂石含量大于0~30 cm土层,而干润变性土0~30 cm土层含量高于0~100 cm土层。寒变性土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黏粒和蒙皂石含量无明显变化。潮湿变性土0~100 cm土层蒙皂石含量显著高于干润变性土和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且0~100 cm土层的COLE值也显著高于夏旱变性土(含变性土壤),5个亚纲表层土壤的COLE差异不显著。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干润变性土蒙皂石含量和潮湿变性土COLE随之增大,表层蒙皂石含量对COLE影响更大。[结论]北疆地区蒙皂石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合型矿物组成是土壤变性的内在影响因素,变性土中蒙皂石与黏粒呈线性相关,黏土矿物组成对表层土壤膨胀收缩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寒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青海省河南县选取8个高寒土壤样地,研究和分析高寒草地土壤质地差异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样地均为壤质沙土,随着土层加深,黏粒减少,沙粒增多;各样地土壤各层0~200μm粒径的土粒含量分布基本一致,小粒径土粒集中在20~80μm;各样地除全磷含量较低外,其他养分含量丰富,各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表层土壤中,黏粒含量与C/N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中层土壤中,全磷含量与沙粒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与黏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含量和0~200μm粒径的土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0~10 cm土层总氮含量、碱解氮含量与0~20μm土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45~100μm土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总磷含量与20~45μm土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100~200μm土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速效钾含量与0~5μm各粒径土粒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含量与3层土壤0~1μm各粒径土粒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特征。[方法]通过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1a、2a、3a、4a、5a、8a、15a、24a和31a退耕地的生境和植被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群落、土壤水份、容重、孔隙度和机械组成的变化。[结果]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31a自然恢复过程中共出现植物32种,14科,其中灌木6种,草本26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81.25%、18.75%;藜科(6种)、菊科(4种),禾本科(4种)、蒺藜科(3种),4科植物占总物种数的53.13%;2不同年限退耕地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经历了先增后减的一个变化过程,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变化不太明显;3在退耕地0~40 cm土层范围内,各样地细砂粒的比例最大,粉粒和粘粒次之,粗砂粒的比例最小,但各粒径所占比例随退耕年限的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石羊河下游退耕地区植被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永定河河滨带土壤机械组成特征及异质性分析,为河滨带土壤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室外定点采样与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永定河河滨带不同地段上下层(0~10、10~20cm)土壤的机械组成。[结果]永定河河滨带土壤机械组成中主要以砾石含量为主,黏粒含量较少,均低于5%。在砾石类组分上,10~20cm含量大于0~10cm含量,沙粒、粉粒则表现出0~10cm含量大于10~20cm含量,黏粒含量上下层间变化不明显。上、中、下游砾石、沙粒、粉粒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而黏粒变化不明显。[结论]应根据土壤状况合理施肥,改良中要注意土壤机械组成恢复的合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氮特征,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0~10、10~20和2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颗粒组成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中沙粒、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差异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深层差异不显著。而同一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异。其中樟子松样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影响最大,具有明显表聚性,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含量下降最为显著,而沙柳+油蒿+杨柴样地和沙地柏+油蒿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变化。固沙植被的建植显著提高土壤黏粉粒(0.05 mm)和极细沙(0.05~0.10 mm)质量分数,而显著降低了沙粒质量分数(0.1~1.0 mm),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各层土壤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样地、沙地柏油蒿样地、沙柳油蒿杨柴样地,而沙粒质量分数与之相反。同一植被类型样地,随土层加深沙粒平均质量分数均呈增加趋势,极细沙和黏粉粒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间相关性表明,土壤中黏粉粒和极细沙粒质量分数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沙粒质量分数却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为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土壤的综合评价提供定量化标准和理论依据,以该地区4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运用分形模型对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敖汉旗4种不同类型土壤的机械组成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沙粒粉粒黏粒,其中黏粒和粉粒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沙粒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4种类型土壤分形维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栗钙土褐土棕壤风沙土,经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4种类型土壤中黏粒、粉粒、沙粒对土壤分形维数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因此,仅凭某一粒级土壤的含量不能说明土壤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9.
研究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了解其土壤特性,为该地区农业耕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用简易比重计法分析了土壤剖面颗粒组成,包括粗砂粒、细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沙粒含量低,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5.24%;粉粒含量平均值为29.66%;细砂粒含量平均值为19.33%;粗砂粒含量平均值为5.78%。其中,粘粒在20~40cm之间的土层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8.23%。黔中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粉粒和细砂粒为主。相对于其他土层,石灰土表层(0~10cm)土壤的粘粒含量较低,而在10~20cm之间的土层粘粒含量较高。黔中喀斯特地区水稻土剖面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细砂粒粉粒粘粒粗砂粒,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质地黏重,土壤透水性差;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其中石灰土土层较薄,而水稻土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矿山复垦地土壤质地及其颗粒含量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但分析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地处黄土区的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法、多重分形分析等方法,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与土层深度相关性较小,各土层中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大致为2∶2∶1。2)研究区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为壤土、粉壤土和砂壤土。3)浅土层中砂粒含量由中心向南北两侧或四周递增、粉粒则递减,深土层中砂粒、粉粒含量多呈由西向东递减,各土层黏粒均由西向东递增。4)各土层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20~30 cm土层>40~50 cm土层>50~60 cm土层>30~40 cm土层>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本研究成果可以明确黄土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质地及其各机械组成的状况,反应各处重构土壤的通气、保水肥状况,指导该区域后期的重构土壤改良和管理措施;其他未复垦区可以结合本次研究区的土地复垦措施及对应的土壤质地状况,来调整复垦措施,使得重构土壤利于当地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何伟静  江洪  原焕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83-14985
在介绍土壤酶的来源与环境因子对土壤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LI8100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全自动测量系统,对择伐后林地10cm处的CO2通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及各分室CO2排放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择伐作业后,林地表面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林地表面CO2通量季节变化的68.10%~98.9%;枯枝落叶层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差,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枯枝落叶层CO2通量的12.60%~89.80%,难以确切说明枯枝落叶层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应关系;根系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好,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根系CO2通量的55.80%~96.70%;矿质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较高,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矿质土壤CO通量的40.30%~99.50%。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不同微粒及不同大小粒径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阐述,进而引入了土壤中的超微粒子——无机纳米微粒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种土壤分类体系的比较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笔者就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对土壤分类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利用LI-cor8100土壤呼吸观测系统,连续观测2012年6月18~30日张掖绿洲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湿度;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及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之间的关系;评价了现有的土壤呼吸模型。[结果]张掖绿洲农田的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该区域土壤呼吸速率与4 cm深度土壤温湿度的相关性最好;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要远远好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在土壤呼吸模型中,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土壤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要好于只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水分的土壤呼吸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消毒方法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垄沟式太阳能消毒、石灰氮结合太阳能消毒和垄鑫熏蒸土壤3种消毒方法对日光温室剖面温度和土壤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式太阳能消毒提高土壤剖面温度高,速度快,对土传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土壤速效P、土壤速效K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5%和31%,而土壤速效N、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7%、12%;施用石灰氮土壤速效P和土壤速效N分别比对照增加94%和52%,土壤速效K变化不明显,有机碳比对照降低15.8%;施用垄鑫处理土壤速效钾和土壤速效N分别增加10.7%和22.5%,土壤速效P变化不显著.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对更深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比石灰氮结合太阳能消毒和垄鑫熏蒸土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从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因素、团聚体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和团聚体与养分流失的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土壤团聚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土壤生态学及其内容的阐述,综述了烟草土壤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环境的不同作用,以期对今后的烟草土壤生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邓照亮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27-130+135
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类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为基于团粒结构初步鉴别土壤质量提供一种参考。本研究比较了海南连作蕉园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砖红壤还是沙壤,抑病型土壤>2.000 mm和>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比导病型土壤高,其中>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差异更加显著;在0~<0.25 mm和0.25~2.00 mm粒级之间,抑病型土壤比导病型土壤含有更多大颗粒;二者在0~<0.25 mm之间粒度分布差异更加明显。由此表明,含有更多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土壤质量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