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下水曝气法处理土壤及地下水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AS地下水曝气(airsparging,AS)实验装置,研究了MTBE的去除效果,并进行了不同曝气流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用AS法修复MTBE污染的饱和土壤和地下水,其去除率可以达到95%。对不同曝气流量下的MTBE去除效果进行比较,得到用AS法修复MTBE污染地下水的最佳操作条件,实验中最佳曝气流量为0.1m~3·h~(-1)。  相似文献   

2.
以焉耆县浅层地下水监测资料为依据,选用Cl^-、SO4^2-、NO3^-、F^-、NH4^+、总溶解固体、总硬度等7个监测指标,从隶属度、权重的计算以及模糊模型的选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全过程。评价结果表明,焉耆县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郑州市浅层地下水质量。[方法]以郑州市区为研究范围,对其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原城市群地下水污染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实测数据,采用检出法和超标法对郑州市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初步评价,并运用改进的权重集对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郑州市浅层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好,大部分采样点水质达Ⅲ级,近污染源的2个采样点水质达Ⅳ级,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改进的集对分析方法简单实用,结果合理,能够较好地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论]该研究对郑州市市辖区供需水以及城镇用水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2014—2017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地下水采样数据为对象,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等方法,结合民丰县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评价了地下水水质,确定了地下水化学类型;通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薄竹镇某选矿厂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方法]根据薄竹镇某选矿厂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厂区和下游监测孔的水质实测资料,选取19项评价因子,依据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对比分析该选矿厂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结果]该厂区内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其环境质量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对该选矿厂重金属处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建议,更合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王洪莹 《现代农业》2010,(10):78-79
地下水是城乡居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防治地下水污染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铁岭市地下水现状,对铁岭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进行详细调查评价,对分散式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定性普查。采用某指标变化指数评价法,评价其污染状况,划分地下水污染等级,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衡水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现状,建立了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衡水地区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面沉降、咸淡水界面下移严重,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对地质环境支撑能力为中等到弱,从西北向东南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地下水蒸发特点基础上,统筹考虑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高的天然草地、天然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综合水文和生态两方面因素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利用Golden surfer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出研究区内全年各月的地下水生态需水量;采用正态信息扩散模型,运用月保证率法得到不同保证率、不同恢复等级下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不同月份的地下水缺水量41.83×108-60.07×108 m3、缺水区面积2.05× 104-2.34×104 km2、盈余水量2.73×108-6.68×108 m3、盈余区面积0.30×104-0.59×104 km2、地下水生态需水量35.15×108-57.33×108 m3;经月保证率法整合后的年地下水生态需水量变化规律为,随着保证率的降低,地下水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需水量等级越高,需水量增加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安徽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1 999个计算单元,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评价对象,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水采用补给量法,基岩裂隙水采用径流模数法,计算了全省多年平均天然补给资源量,采用生态环境约束法计算了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全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比较研究了地下水常用的4种采样方法,分析了各采样方法的优缺点,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对地下水常规监测指标样品的采样、运输和保存方法进行了汇总。在地下水的监测工作中,要根据各采样方法的优缺点,合理选择适宜的采样方法,并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地下水样品的采样流程,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准、全。  相似文献   

12.
对河流在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针对河流作为定(或给定)水头边界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中碱度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酚酞指示剂变色原理、酸碱滴定理论及碳酸盐的滴定分析,结合实际检测经验和数据,认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83-94”中关于碱度的测定方法中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新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对地下水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VC管模拟试验,研究了新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对地下水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能显著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生物量,且废水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CODC r去除率逐渐下降,下渗水中CODC r的含量逐渐增加,且全盐含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下渗水中总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去除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大而下降。为了达到在不影响地下水的同时最大化处理污水的目的,建议废水经过土地—植物系统处理后,收集下渗水再用于大面积农田灌溉。  相似文献   

15.
罗育池  靳孟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75-10077,10087
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水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总体思路、水功能区划分体系与分级分类系统、水功能区划分程序与方法。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水功能区划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与整体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文  杨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479-11482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及补给水源方面阐述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总结出城市暴雨径流、河流梯级拦蓄、修建地下水库、激活古河床等多种补给模式以及各模式的适用条件,并按示踪法、物理法与数值模拟计算3种类别对国内外常用的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隧道发生涌水病害的内在原因,分析目前各种预测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相关工程及理论公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钻探、物探、现场及室内实验等方法,将隧道长期涌水量记录数据与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全面掌握了事故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不同公式所得涌水量预测结果相差较大。[结论]隧道发生涌水病害的内在原因主要是附近民用水塘长期蓄水;采用古得曼公式所得的预测结果与工程实测值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松嫩平原区环境地质对地下水动态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东  王纯  张梅桂  田辉  朱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70-14272
20世纪70年代开始,黑龙江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与1970年相比,200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近3倍。在地下水过量开采作用下,地下水环境发生动态变化,造成了哈尔滨漏斗、大庆漏斗、齐齐哈尔漏斗等多处大型地下水漏斗。漏斗的发育对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随着开采量的减少及稳定,地下水漏斗也趋于萎缩并逐渐稳定。同时,区域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也加剧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区域湿地萎缩及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19.
彰武地下水埋深及其对农业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肖侠  王宪彬  赵福东  刘旭  左壮  丁全洪  王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04-18906,18910
根据彰武30个水文站点近30年观测资料以及5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县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彰武县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干旱多灾,生态脆弱;特别是近30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造成水资源严重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明显萎缩,土壤沙化严重,草场退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