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丰富香蕉枯萎病生防菌资源,探究其抑菌机理,从润楠Machilus pingii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基于16S rRNA序列进化分析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其种属。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测盆栽试验的防控效果,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其对枯萎病菌孢子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筛选出1株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鉴定为链霉菌属,命名为JRGG-11。该菌对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的抑菌率为(80.48±1.49)%,发酵液的抑菌率为(58.77±1.31)%,发酵液对Foc 4的盆栽防控效果为83.10%。菌株JRGG-11提取物对Foc 4菌丝生长抑制的EC_(50)为18.70μg/mL,当用4×EC_(50)处理时,Foc 4菌丝形态和细胞完整性被严重破坏,孢子萌发完全被抑制。说明链霉菌JRGG-11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2.
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卢娜林瑞链霉菌的分离及防效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获得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对海南多年连茬的健康香蕉园土壤进行微生物分离,并以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等9种病原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含药介质法、薄层层析法等对拮抗菌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根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组成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共分离得到放线菌25株,拮抗放线菌8株,其中B-03菌株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5.43%和80.14%,对香蕉长形叶斑病菌等9种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菌丝生长抑制率、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48.34%~85.43%和38.43%~80.14%。经鉴定该菌株为卢娜林瑞链霉菌(Streptomyces lunalinharesii),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达72.72%,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种,经18SrDNA鉴定为木霉属,命名为Trichoderma sp.G2。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法对菌株G2抑制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峙试验的平板上,7d香蕉枯萎病菌完全被G2的短绒状菌丝及分生孢子梗丛覆盖;在拮抗平板上,G2发酵液的平均抑制率约为90.4%,挥发性物质平均抑制率达68.3%,可见挥发性物质对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浓度为1.0×107cfu·mL-1香蕉枯萎病菌液体培养中,按体积比为20%接种G2,10d后镜检发现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大部分出现融解,表明菌株G2对香蕉枯萎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海南省各市县香蕉种植区采集发病的香蕉和粉蕉植株近地面茎段维管束病变的样本,经分离纯化获14个单孢菌株。经寄主致病性测定表明:粉蕉分离物皆为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香蕉分离物则为4号生理小种。利用氯酸钾诱变这14个枯萎菌株共产生104个抗氯酸盐突变体,诱发获得67个nit突变株,其中nitl型58株,nitM型6株,nit3/nit8型3株。将获得的nit突变株做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可将14个菌株分为2个亲和群,其中VCG1包括7个菌株,且全为1号生理小种,VCG2则由7个4号小种菌株组成。  相似文献   

5.
内生细菌Mg15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长健壮的甜瓜品种MR-1根部分离获得17株内生细菌,经与西瓜枯萎病菌对峙培养,获得有拮抗活性的细菌4株,分别为Mg2、Mg9、Mg15、Mg16。经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速率的测定发现,Mg15菌株发酵液拮抗作用较强,抑菌率达到77.09%,并使西瓜枯萎病菌菌丝发生畸变。Mg15菌株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均对西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发酵原液的抑制作用最强,孢子萌发率仅为7.86%。而且对西瓜种子萌发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对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几丁质酶产生菌,分别以香蕉枯萎病镰刀菌细胞壁和几丁质为唯一碳源进行几丁质酶产生菌初筛和复筛,然后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几丁质酶产生菌中筛选出一株香蕉枯萎病拮抗菌。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XW-2。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及碳源对XW-2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在初始pH为7~8,温度为31~34℃时活性最高,几丁质诱导的发酵液活性高于病原菌细胞壁。发酵液能明显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拮抗试验可见病原菌菌丝缢缩、消解、顶端膨胀,菌丝体畸形、断裂。  相似文献   

7.
香蕉枯萎病菌根据鉴别寄主的不同分为4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Race4)几乎对所有香蕉栽培种均致病,严重威胁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广东、海南等地相继出现由4号生理小种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并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药剂可以有效防治该病,因此加强香蕉枯萎病的检验检疫工作,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该病的蔓延和危害迫在眉睫,而发展一种快速检测4号生理小种的技术方法将为检验检疫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生物防治也将成为控制该病害的一个新途径。概述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生物学特性、DNA分子标记技术、特异引物PCR检测技术、生防菌株的筛选和植物提取物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香蕉枯萎病的检测和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瓜类枯萎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通过平板稀释法从辽宁省保护地瓜类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出4株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armum Owem)有抑制活性的拮抗放线菌株,采用孢子萌发法、生长速率法进行抑菌测定.结果表明:4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在60%~70%左右.通过胚根接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菌株在田间可有效地控制黄瓜苗期枯萎病,其中65号菌株防效最好,其发酵液10倍液和50倍液的防效分别达91.8%和91.4%.同时4种菌株代谢物质均有促进黄瓜种子萌发与幼苗根系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香蕉枯萎病植株周围健康香蕉植株的根部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OC4)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通过形态特征、基本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同源比较,初步认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命名为GKT08。GKT08能够明显抑制FOC4菌落的生长,抑制率为67.1%。盆栽试验表明,GKT08对香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接种致病菌44d后的病情指数低于对照15.54%。GKT08能够明显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处理60d后香蕉幼苗株高、假茎围和完全展开叶面积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80%、23.36%和19.79%。  相似文献   

10.
对从香蕉园和节瓜地土壤中分离获得的3株细菌菌株F1、HN10和ZCb进行离体抑制节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株的发酵原液、50倍液和100倍液的抑菌带宽度范围为9.6~14.7 mm;HN10和ZCb菌株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范围为13.7 %~58.4 %。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香蕉枯萎病防治措施,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铜、锌(EDTA-Cu、EDTA-Zn)对香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锌与拮抗菌21号(SQR21,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配合使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用尖孢镰刀菌培养得到的粗毒素处理香蕉幼苗96 h后,对照植株萎蔫严重,呈枯死状,添加EDTA-Cu或EDTA-Zn,显著减轻了粗毒素对香蕉幼苗的伤害。(2)与对照相比,添加EDTA-Cu或EDTA-Zn均显著增加了香蕉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和真菌生物量,但显著降低了镰刀菌酸的产量,分别降低73%和96%。(3)盆栽试验中,加锌(ZnSO4 · 7H2O)处理显著降低了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其中锌与拮抗菌21号菌同时使用防治效果最好,处理75 d病情指数比直接接菌处理降低62%。(4)21号菌显著降低了香蕉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直接接菌处理相比降低了18%,锌与21号菌同时使用显著增加了尖孢镰刀菌数量,比直接接菌处理增加了30%。上述结果表明,锌离子可能通过降低香蕉尖孢镰刀菌镰刀菌酸的产量以及增强拮抗菌21号菌的生防活性来有效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效筛选法从不同环境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44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放线菌XF-7。研究了菌株XF-7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对苗期枯萎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菌株XF-7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进黄瓜种子发芽,且对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效达79.57%。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菌株XF-7与毒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toxytricini)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XF-7鉴定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toxytricini XF-7,在GenBank中该菌株的序列登录号为JN315670。  相似文献   

13.
香蕉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康香蕉植株和感染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后的香蕉植株的根茎叶组织为材料,提取样品中的总DNA,扩增细菌的16S rDNA的V3可变区,对扩增产物进行DGGE电泳分析,并对其中18条优势条带进行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健株与病株各组织中所含内生细菌的种群丰富度为根部>假茎>叶片;感病植株组织内生细菌种类比健康植株丰富;BLAST结果为大部分克隆序列与已知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4%~100%),分别归属于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um)、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菌门(Chlorobi)7大类群;其中一个序列同源性较低(91%),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4.
甜瓜枯萎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势健壮的黄瓜、南瓜和甜瓜苗的根部及茎部分离获得294株内生细菌,与枯萎尖孢镰孢菌进行对峙培养,获得具有抑茵活性细菌18株,占总茵株数的6.1%.再利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对其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2、H-4、H-6、N-7、T-16、T-18 等 6 个菌株的发酵滤液对枯萎镰孢菌的桔抗作用较强,但H-1与H-4对种子萌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H-5、H-6 和 N8 等菌株对甜瓜幼苗具有促生作用,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75.6%、60.1%和66.7%.H-5 菌株对甜瓜枯萎病可能具有潜在的生防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几种内吸性杀菌剂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和氟硅唑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2.267 1 mg/L和13.341 8 mg/L;而且枯萎病菌对多菌灵和氟硅唑的敏感性也较高;多菌灵和氟硅唑时枯萎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药以6:1和1:6混配,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东北油豆角腐皮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室内平板对峙培养和温室防效测定方法,从发病油豆角根际(围)土壤中筛选拮抗能力强的芽胞杆菌菌株,以期获得腐皮镰孢菌根腐病的生防资源。结果表明:该试验筛选到一株拮抗芽胞杆菌WJ-126,初步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该菌株对油豆角腐皮镰孢菌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0.92%。  相似文献   

17.
采用PDA综合培养基对3种拮抗菌和2种苗木立枯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研究3种拮抗菌对苗木立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桔绿木霉(Trichoderm citrinoviridevs)、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3种拮抗菌对2种苗木立枯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均有抑制作用,对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最好的为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vs,对Fusarium solani抑制效果最好的为Trichoderma viride.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对峙接种法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18种木霉共175个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3种不同类型的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的防效,筛选生防木霉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中,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有50株,抑制率达70.0%~86.3%;拮抗辣椒疫霉病菌的木霉菌株43株,抑制率达70.4%~88.7%。盆栽试验中,筛选出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株32株,防效达50.0%~92.7%。进一步对在拮抗试验中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75%以上的其中13株木霉菌进行盆栽防效评价,获得防效超过60%的高效菌株2株,分别为T52(深绿木霉)和32080(平菇木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