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遗传资源西藏瘤牛生态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体尺 ,形态及生态特征 3方面对阿沛甲咂牛 (APJ)、日喀则高峰牛 (LKZ)、樟木牛 (ZMN) 3个瘤牛群体及拉萨黄牛 (LSN)、文山牛 (WSN)、西双版纳牛 (XSB) 3个参照群体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西藏瘤牛具多样化生态类型 ;主成分分析提示选取前 2个特征值作为 2个主成分 (占总信息量的 88.15 % ) ;根据各群体前 2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并籍此进行聚类分析 ,西藏 3个瘤牛群体与云南 2个瘤牛群体呈交替聚类 ,而拉萨黄牛独立于这 5个群体之外。证实西藏高寒地区存在瘤牛群体 ,并提示西藏瘤牛与云南瘤牛间存在共同血统来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从mtDNA和SRY基因多态揭示云南大额牛杂交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父系、母系全面揭示云南大额牛的遗传背景.采集了云南大额牛、印度野牛(Bosgaurus)、迪庆黄牛、怒江黄牛以及文山高峰牛共5个种群的血液样品,对其中70头牛mtDNA D-loop和39头公牛Y染色体非同源部分SRY基因序列多态检测,结合GenBank已经报道的相关序列,对所构建的单倍型NJ系统树和网络图进行了聚类分析.线粒体DNA数据显示,云南大额牛母系来源于瘤牛(B.indicus)和普通黄牛(B.taurus),云南本地牛母系也来源于瘤牛和普通黄牛;SRY基因序列信息显示,云南大额牛父系来源于大额牛(B.frontalis),云南本地牛父系来源于印度瘤牛.结果说明,云南大额牛为大额牛与黄牛的杂交后代,云南本地牛主要为瘤牛血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部分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的遗传变异与分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中国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亲缘关系。【方法】扩增、测序并分析了8个南方黄牛品种(川南牛、务川牛、温岭牛、隆林牛、湘西牛、郧巴牛、昭通牛、锦江牛)共计40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mtDNAD-loop)全序列。【结果】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17个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K)为20.364,核苷酸多样度(π)为2.25%,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50±0.074;4种碱基A、T、C、G的频率分别为33.2%,28.2%,25.1%和13.5%;56处多态位点中,转换49处(占多态位点87.5%),颠换4处(占7.14%),缺失/插入3处(占5.36%);在样本数量超过3的群体中,锦江牛和昭通牛分别显示出最贫乏和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的NJ进化树表明,云南昭通牛与其他7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最远。【结论】普通牛较瘤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支持普通牛的多地区起源说;云南昭通牛含有不同于印度瘤牛的瘤牛血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云南是潜在的瘤牛起源驯化中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延边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并挖掘延边牛适应性相关基因。基于75个牛的全基因组数据(延边牛16个,安格斯牛4个、西门塔尔牛8个、海福特牛2个、韩牛8个、中国瘤牛7个、哈萨克牛9个、蒙古牛7个、印度瘤牛6个,西藏牛8个,均来自于NCBI公共数据库),对延边牛血统组成、基因组变异及首选择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延边牛具有东亚普通牛和欧洲普通牛血统,其中东亚普通牛血统占78%,欧洲普通牛血统占22%。纯合片段(ROH)统计显示,在所有品种中发现的多数ROH长为0.5~1 Mb。欧洲商业品种(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和西门塔尔牛)具有更多的中等(2~4 Mb)及长ROH片段(>4 Mb),表明欧洲商业品种近期受到的人工选择程度极高。延边牛具有最多的0.5~1 Mb短ROH片段,说明延边牛的选育程度比欧洲商业肉牛品种低。基于基因组杂合度揭示的近交系数表明,在所有群体中,安格斯牛的近交系数最高(0.54),中国瘤牛最低(-0.71)。平均基因组核苷酸多样度结果显示,中国瘤牛>印度瘤牛>蒙古牛>哈萨克牛>西藏牛>延边牛>韩牛>西门塔尔牛&...  相似文献   

5.
贵州关岭黄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贵州关岭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测定了2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结果表明,关岭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 T平均含量为61.5%,G c含量为38.5%。经比对,共检测到关岭黄牛D—loop区14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态位点54个,其中12种为普通牛血统的单倍型,2种为瘤牛血统的单倍型,说明关岭黄牛同时受到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在关岭黄牛22个个体中,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909,核苷酸歧异度(π值)为2.29%,表明关岭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日前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母系遗传角度深入阐明云南文山黄牛的群体遗传背景,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4头文山黄牛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结果表明:文山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C,T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33.1%,25.1%,28.3%和13.5%;共检测到核苷酸变异位点50个,核苷酸多样度为0.02416;D-loop区序列存在1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22±0.061,表明云南文山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文山黄牛聚为两大支,一支与普通黄牛聚在一起,另一支与瘤牛聚在一起,说明云南文山黄牛同时含有普通黄牛和瘤牛的血统。 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母系遗传角度深入阐明云南文山黄牛的群体遗传背景,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4头文山黄牛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结果表明:文山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C,T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33.1%,25.1%,28.3%和13.5%;共检测到核苷酸变异位点50个,核苷酸多样度为0.02416;D-loop区序列存在1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822±0.061,表明云南文山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文山黄牛聚为两大支,一支与普通黄牛聚在一起,另一支与瘤牛聚在一起,说明云南文山黄牛同时含有普通黄牛和瘤牛的血统.  相似文献   

9.
研究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遗传变异。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这2个品种17个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从Genbank下载了31头日本和牛、9头渤海黑牛、2头欧洲普通牛、2头瘤牛以及21个其他中外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全序列,用lasergene和Mega 4.0.1软件对所得的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57个个体的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渤海黑牛、日本和牛、欧洲普通牛和瘤牛的mt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以水牛为外群,对23个中外黄牛品种的聚类分析显示它们聚为2类:欧洲型原牛和瘤牛型原牛。渤海黑牛含有这2类的遗传背景,受到过瘤牛血缘渐渗的影响。而日本和牛则来源于欧洲原牛。结论:渤海黑牛和日本和牛mtDNA D-loop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二者的亲缘关系很近;渤海黑牛含有普通牛和瘤牛的血统、受到过瘤牛血缘渐渗的影响;日本和牛属普通牛类型,欧洲原牛、朝鲜牛和我国北方的部分牛种对于日本和牛的形成可能都起到丰富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云南黄牛血液中5种蛋白多态和酶多态(Hb,Alb,Tf,Alp,CA)的16个等位基因位点及体尺、体重资料,并根据测定结果采用Nei(1973)的遗传距离,再用类平均法作聚类分析,结合体态特征、毛色和体型的测定结果,并参考出土文物资料综合研究云南黄牛品种的分类,结果表明云南黄牛有较高的Hbc,TfF和Alb8基因频率,且体型也与普通黄牛不完全相同,初步认为云南黄牛混有瘤牛和爪哇牛的血液,与东南亚黄牛有较近的类缘关系.均为同源并同属中间型.推断云南是另一种瘤牛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Arpijaza, Lekezhi and Zhangmu cattle discovered in cooled region of Tibet are Bos populationswhich have close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zebu. Besides studying their distribution, natur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ree sides (i. e. , body measurement, morphologyand ecology characters)were carried out on three zebu populations from cooled region of Tibet and other threereference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various ecology types within Tibet zebu popula-tions. Fore two character values were selected a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ccupied 88.15% of total informa-tion amount). The clust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two 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s of each sample displayed thatthree zebu populations from Tibet and two zebu populations from Yunnan emerged in clustering figure alter-nately, Lhasa yellow cattle was independent from the five zebu populations. The study has proved that therewere zebu populations in Tibet cooled region and there was a possibility of bl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ebupopulations from Tibet and Yunnan.  相似文献   

12.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部分地方鸡种蛋品质与生态环境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2种聚类方法对我国11个地方鸡种的蛋品质和生态环境的资料进行分析。多元统计分析10项指标的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占总信息量的93.17%),根据各品种的10项指标值计算相似系数进行聚类,结果表明,2种聚类方法均可将11个地方鸡品种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这说明了生态因子也是品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南海区4个真曲巴非蛤种群的8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湛江、海南海口和广东阳江种群的形态最接近,广西北海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贡献率:第1主成分为32.840%,第2主成分为26.106%,累积贡献率为58.945%。判别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4个种群的真曲巴非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46.7%~100%,P2为40.5%~96.7%,而综合判别率为64.7%。Mantel检验结果表明,欧氏距离与地理直线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0974,P=0.5770)。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再生稻种植气候生态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个影响再生稻生长发育指标中选出≥10℃年积温、9月平均温度、年降雨量、8-10月日照时数等4个主要成分作为区划分区指标。用聚类分析法,将云南省再生稻生产区域分为3个气候生态区。即滇西南高温多雨多日区,滇南低纬温暖区和滇中,滇北,滇东北高温少雨,温凉寡照区。  相似文献   

16.
部分地方鸡品种体量及生态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体重和生态特征的资料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单独对6项体量指标进行聚类的结果表明:我国11个地方鸡种大致可以分为大型鸡、中型鸡和小型鸡3类;多元统计分析12项指标的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占总信息量的88.659%),根据各品种的前3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并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地方鸡品种可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这说明了生态因子亦是品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部分绵羊群体形态及生态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部分绵羊群体形态及生态特征指标为研究对象,构造主成分值,再以主成分值进行R型系统聚类,探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中国部分绵羊形态及生态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中国绵羊亲缘系统既有知识相吻合。在畜禽品种区域分类上生态因子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四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7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地为菲律宾的群体C和群体D的形态最接近,与埃及群体B、泰国群体A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838%,主成分2为18.773%,主成分3为14.917%,累计贡献率为61.529%。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80.0%,判别准确率P2为61.5%~78.6%,综合判别率达66.7%。3种多元分析结果说明,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上。分析结果显示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西藏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主茎粗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6.7%。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将西藏苦荞7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6.04%,以主茎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1.11%。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1.61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苦荞资源中植株较矮、大粒是较为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