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基质配比和施肥种类2种因素对3年生山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处理、施肥种类对山茶苗的苗高与冠幅增长量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得出适合于山茶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和施肥组合为:基质A2(泥炭:园土:珍珠岩=3:3:4)和施肥B2(N:P:K=22:5:13、硝态氮含量≥10%的硝硫基型复合肥,2 kg/m...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通过4种不同基质配比及4种施肥处理方式对3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开展容器大苗培育试验。2015年测定结果表明:泥炭︰蛭石=2︰1及黄心土︰泥炭︰蛭石=2︰2︰1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南方红豆杉容器大苗的生长,但综合成本等因素,增加了40%黄心土的A2处理为南方红豆杉容器大苗的适宜育苗基质;所有施缓释肥(N︰P︰K=18︰6︰12)处理的南方红豆杉容器苗长势均显著高于施用复合肥的对照组(复合肥N︰P︰K=15︰15︰15),但在不同缓释肥处理间,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以SRF1处理(1.5 kg/m~3)的苗木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闽楠、木荷、山桐子、榉树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及高径比等指标,研究了25种基质对闽楠、木荷、山桐子、榉树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最适基质成分不同;结合基质成本,筛选出4种树种的通用基质有2种:即泥炭(0.6)+蘑菇泥(0.4)或稻壳(0.4);筛选出适合3个树种的通用基质:分别为适合木荷、山桐子、榉树的2种,即泥炭(0.46)+蘑菇泥(0.27)+稻壳(0.27)和泥炭(0.46)+珍珠岩(0.27)+稻壳(0.27);适合木荷、闽楠、榉树的有1种,即泥炭(0.6)+珍珠岩(0.4);适合闽楠、山桐子、榉树的通用基质3种,即泥炭(0.2)+珍珠岩(0.4)+蘑菇泥(0.4)、泥炭(0.46)+珍珠岩(0.27)+蘑菇泥(0.27)和泥炭(0.2)+珍珠岩(0.27)+蘑菇泥(0.27)+稻壳(0.27)。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研究了育苗基质、容器规格、不同施肥对容器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红紫薇容器苗最佳生长基质配方为泥炭∶蛭石∶珍珠岩=1∶2∶1(体积比);适合容器规格是6cm×6cm×8cm(B);从不同肥料处理的效果看,其中的复合肥(N∶P∶K=1∶2∶1)施肥配比最佳,为进一步推广双红紫薇在园林中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金花茶为对象,分别选用黄心土、泥碳土、珍珠岩、V(泥碳土)︰V(珍珠岩)=7︰3、V(泥碳土)︰V(珍珠岩)=1︰1、细河沙等6种基质进行扦插试验,研究基质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率、抽梢表现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V(泥碳土)︰V(珍珠岩)=7︰3基质的扦插成效最好,其成活率、抽梢表现和根系生长均最好;其次是V(泥碳土)︰V(珍珠岩)=1︰1基质;黄心土的扦插成效要好于泥碳土和珍珠岩。  相似文献   

6.
黄枝润楠种子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不同基质(A)、不同消毒药物(B)及不同基肥(C)对黄枝润楠种子播种育苗成活率、苗高、地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黄枝润楠种子育苗使用林地表土∶生树皮∶泥炭为5∶3∶2基质(A1)+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毒药物(B1)+硫酸钾复合肥(含N15%,P15%,K15%)作基肥(C1),即A1B1C1组合效果最佳,平均成活率达90.6%、平均苗达22.8cm、平均地径达3.2mm。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适宜杉木与闽楠的混交造林模式,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8 a林龄、N(杉木)︰N(楠木)分别为1︰1、1︰2、1︰3的杉楠混交林的树高、胸径,并研究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N(杉木)︰N(楠木)=1︰3是杉楠混交造林较适宜的模式,杉楠混交幼林期杉木种内竞争大于杉楠种间竞争,且随闽楠比例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玉 《绿色科技》2020,(3):91-93
用不同配方的栽培基质T1(草炭∶珍珠岩∶河沙∶园土∶有机肥=40∶20∶17∶20∶3)、T2(草炭∶珍珠岩∶河沙∶园土∶有机肥=47∶20∶15∶15∶3)、T3(草炭∶珍珠岩∶河沙∶园土∶有机肥=47∶15∶20∶15:3)、T4(草炭∶珍珠岩∶河沙∶园土∶有机肥=40∶20∶30∶7∶3)、T5(草炭∶珍珠岩∶河沙∶园土∶有机肥=40∶20∶30∶9∶1),进行了郁金香种球种植对比实验。通过2个多月对郁金香营养生长期叶片数和株高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发现:在5种不同配方的基质中,T3和T4都有利于郁金香的生长,其中T3效果更佳,说明T3是适宜于郁金香营养生长的栽培基质,T4次之。  相似文献   

9.
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以2年生木犀Osmanthus fragrans,3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及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不同基质配比及4种不同施肥处理开展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黄心土:泥炭:珍珠岩=2:2:1处理显著促进了3个树种容器大苗的生长,因此,从成本及适宜性考虑,为3个树种容器大苗培育的适宜育苗基质。不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N:P:K=15:15:15,总养分含量≥45%)3.5 kg·m~(-3)的处理及施用长效缓释肥(N:P:K=l8:6:12,总养分含量≥36%)1.5 kg·m~(-3)的处理均有利于木犀及银杏的生长,但鉴于缓释肥具有施用量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1.5 kg·m~(-3)缓释肥的处理为木犀及银杏容器大苗培育适宜的施肥方式。而3种不同缓释肥处理的乐昌含笑容器苗长势均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其中以3.5 kg·m~(-3)处理的苗木表现最优,随着缓释肥施肥量的增大,各生长指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浙江楠为我国南方珍稀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经济价值高。为探索施肥对浙江楠幼龄林生长量的影响,筛选出较佳的施肥模式,我们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王岭林场采用CK、50 g复合肥、100 g复合肥、150 g复合肥、50 g尿素、100 g尿素、150 g尿素7种施肥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0g复合肥效果最优,浙江楠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差异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秘鲁的松树资源及其松脂化学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秘鲁具有丰富的松树资源,主要树种有展松,辐射松,粗糙枝松和粉枝五针松等。采用DB-5毛细管柱对这些树种的松脂进行分析,并用GC-MS鉴定。同时,采用QF-1毛细管柱将松脂中长叶松酸和左旋海松酸加以分离。  相似文献   

12.
以樟子松7个种子源的种子和长白松,赤松和黑松的种子在北京地区做引种试验,并以油松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长白松生长的表现较好,优于油松。赤松和黑松表现一致,不如油松。樟子松生长表现更差。但从樟子松不同种源来看,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南部和小兴安岭的种源生长表现要优于大兴安岭北部的种源。  相似文献   

13.
5种松树造林的适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樟木头林场引种的4种松树及马尾松7年生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加勒比松巴哈马变种和湿地松具有良好的冠形和干形,有一定的生长潜力;而马尾松的树高生长虽然较快,但自然整枝较差。树干不通直,且虫害较严重。抗性差;加勒比松古巴变种的抗逆性差。生长速度慢。三级木比例大,适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4种中美洲热带松台库努曼松、马克西姆松、墨西哥松和卵果松于1992年在广西、广东和福建的引种试验表明,它们的早期表现是成功的。18个月生时的总平均树高依次为1.62、1.37、1.33和1.51m,分别为对照湿地松树高1.26m的128%、108%、105%和12O%;在福建岩溪林场,这4种热带松树高分别为当地马尾松平均高0.75m的209%、162%、181%和212%。21个种源分别树种的方差分析表明,各自的种源间在高生长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种源内个体间的变异范围较大,不同种源的个体变异幅度为8.8%~39.9%。  相似文献   

15.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16.
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组培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以火炬松、湿地松、晚松成熟种子的胚为材料,在附加有细胞分裂素(BAP)的GD改良基本培养基(总盐分含量为0.21%;总含氮量为186mg/L)经3 ̄4周培养,在胚或子叶及下胚轴上出现膨大肉眼可见的暗绿色愈伤组织及小芽,其分化率达75% ̄85%。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BAP)浓度对三种松种不定芽的分化具有很大影响,一般以3 ̄5mg/L为好,在继代培养基中,活性炭对于嫩梢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当  相似文献   

17.
Genotypic Variation in Nutrient Selectivity in Populus under NaCl Str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used a salt-resistant poplar genotype Populus euphratica and two salt-sensitive genotypes, Populus 'popularis 35-44' (P. popularis) and the hybrid P. talassica Kom x (P. euphratica + Salix alba L.) to examine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nutrient selectivity under NaCl stress. One-year-old seedlings of P. euphratica and one-year-old hardwood cuttings of P. popularis were used in a short-term study (24 hours), while in a long-term study, up to 4 weeks, two-year-old seedlings of P. euphratica and the hybrid P. talassica Kom x (P. euphratica + Salix alba L.) were compared. In the short-term study, K+ concentration in the xylem sap ([K+]xylem) of P. euphratic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salt stress was initiated, and maintained 1-2 fold higher than control levels during the period of salt stress (24 hours). Xylem Ca2+ and Mg2+ concentrations ([Ca2+]xylem, [Mg2+]xylem) in P. euphratica resembled the pattern of K+ despite a lesser magnitude in elevation. However, [K+]xylem, [Ca2+]xylem and [Mg2+]xylem in P.  相似文献   

18.
对辽宁省章古台固沙造林研究所的油松、樟子松、赤松人工林木材年轮宽度与管胞长度的测定表明,油松和赤松直径生长旺盛期约为17a,樟子松直径生长旺盛期短于油松和赤松,但樟子松17a后的直径生长高于油松和赤松;3树种的未成熟材范围均大于20a,油松和赤松未成熟材范围基本相等,油松略大于樟子松;三者管胞长度在距离髓心第1~8年轮间基本相等,从距离髓心的第9年轮起,樟子松管胞长度小于油松和赤松;3树种管胞长度在距离地面0.2m高度处出现最小值,油松管胞长度在树干轴向呈“短-长-短”的变化模式,在距地面6m处管胞长度再度出现变短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日本辽杨(P.maximovwiczii)、美洲黑杨(P.deltoides)及其杂交品系的引种苗期试验,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域的不同无性系系列的扦插苗木存活率及高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系列间存在显著差异,并通过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初步选择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苗期生长较好的引进杨树无性系。  相似文献   

20.
DPS软件在中绥12杨光响应曲线拟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中绥12杨的光响应数据。分别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及指数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以探讨几种模型对中绥12杨的适用性并介绍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操作步骤。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及指数模型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得到的光饱和点远小于实测值;应用指数模型时(假设0.9Pn max或0.99Pn max所对应的光强为Isat)则无法求解光饱和点;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得到的各项光合参数均与实际相符,是中绥12杨光合光响应的最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