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河蟹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进行4种不同净化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效果的比较研究.工艺1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进行净化;工艺2以水生动、植物进行多极净化;工艺3以浮萍和金鱼藻等进行净化;工艺4以微生态制剂和金鱼藻等进行净化.分别计算各净化区的污染物净化总量和单位净化面积的净化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净化工艺对排入的池塘养殖尾水营养盐均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不同的净化工艺对NH3-N、TN、TP和CODMn的去除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工艺3对池塘养殖尾水中NH3-N、TN和TP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的净化效率相对优于其他3种净化工艺.  相似文献   

2.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及净化湿地面积配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在池塘养殖中具有较好净化效果的净化湿地和养殖池的面积配比公式,构建了一种具有较高生产推广价值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净化系统,系统由生态养殖区、湿地净化区、生态沟渠、尾水汇集区、净水汇集区、动力设备、潜流坝等组成,养殖尾水经过系统净化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
河蟹池塘养殖水体原位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州金坛区在池塘蟹、虾"155"养殖模式基础上加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池塘双层护坡、复合型水草栽种、螺蛳优化投放、滤食性鱼类搭配、微生物制剂改底调水、微孔管道底层增氧、水质实时监测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形成蟹、虾池塘水质原位净化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本文结合养殖实际,将水质净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为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笔者于2022年选择日照市涛雒镇廒头盐场约100亩虾蟹池塘进行养殖尾水异位净化试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包括放养滤食性贝类、清底型鱼和移栽本地滩涂大米草,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虾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及弧菌含量,实现虾蟹养殖尾水的净化,为沿海地区虾蟹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为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引导渔业生产向生态养殖转型,2020年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郑州168池塘底排污生态养殖试验。试验侧重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水体循环对排污效果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等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生态作用和养殖尾水净化后的循环利用效果,得出水体在15m3/h持续循环条件下排污彻底、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养殖水体和净化水体均可达到淡水养殖二级排放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是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对传统南美白对虾养殖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沟、沉淀池、生物滤池、生物净化池等设施,运用物理和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建立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净化,取得了良好效益。现将试验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8年我们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湖滨村境内的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中心的滆湖养殖基地,进行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试验,通过建立集约化养殖区、生态化养殖区、尾水汇集区、生物净化区、净水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集中连片池塘排放尾水中氮磷经尾水处理系统各净化功能区的削减状况,分析尾水处理系统氮磷的削减机制,比较论证养殖尾水在各净化功能区的季节、月份变化规律,建立了一个具有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小区,对总氮(TN)和总磷(TP)在养殖试验周期内开展持续的时空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沟渠和湿地+净化池塘组合构成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6~10月间,对养殖尾水TN显著削减43.02%,TP显著削减30.39%。养殖小区排放水TN(1.318±0.408 mg/L)、TP(0.325±0.160 mg/L)符合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夏秋季与沿程交互作用对TN有显著影响(P0.05),夏秋季与沿程对TP不存在交互效应,夏秋季对TP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湿地+净化池塘组合对TN的净化效果优于生态沟渠,生态沟渠是TP的主要净化功能单元,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秋季对TN的削减优于夏季。  相似文献   

9.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重大科技推广项目,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改进为循环流水"圈养",是养殖理念的一次革新。我县2015年和2016年共建设了80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2000米~2,2017年建设了108条池塘工业化养殖水槽,面积达15000米~2,在水槽内部养殖加州鲈、鳊鱼等品种,但是目前净化区的综合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区仅放养些鲢鳙鱼和螺蛳,没能充分利用净化区养殖水体,造成了养殖水体的浪费;有的地区放养了过多的经济鱼类,大大削弱了净化区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珍 《科学养鱼》2022,(3):14-15
东台市梁垛镇为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及尾水综合治理,选择该镇兴鹤村连片216亩养殖池塘作为试点,2021年通过"三坝两池"尾水设施处理后各项指标均达到排放净化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该镇依照实际水体水系,敢于创新,勤于探索,利用钢结构做过滤坝,为本地区推广池塘生态化改造提供了高标准、低成本、易操作、可复制的样板范例.  相似文献   

11.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年的实践 ,在养蟹的池塘中投放螺蛳不但可以提供优质天然饵料降低成本 ,而且可以较好的提高河蟹的品质。具体有以下几点优点。1.螺蛳肉的营养价值较高 ,特别是脂肪的含量较为理想 ,河蟹可以夹住池塘中的活螺 ,食其肉。池塘中活螺蛳肉口味好 ,河蟹非常喜欢摄食 ,是较理想的优质天然饵料。也可以用螺蛳机把活螺蛳轧碎投喂 ,投喂螺蛳的河蟹体质较好 ,成活率高。2.螺蛳6~7月份开始大量繁殖仔螺蛳 ,仔螺蛳附着在池塘里的水草上 ,河蟹更是喜欢摄食仔螺蛳 ,仔螺蛳不但鲜嫩 ,而且营养丰富 ,利用率较高。3.净化水质 ,池塘里投放活螺蛳…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施环保养殖,加强养殖业自身环保建设,采用固液分离、沉淀吸收、氧化降解、微生物降解过滤净化和植物吸收等生态处理技术,开展冷流水养殖尾水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在处理系统为养殖面积40%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尾水中的COD和氮磷,处理效果分别达到了100%、87.13%、75.56%。  相似文献   

14.
<正>在池塘循环水养殖净化区和湖泊网围养殖区域中,种植水生植物是处理养殖尾水、保障水源安全、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探索水生植物对水产养殖水源的实际处理效果,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技术路径。一、材料与方法1.选择本市各辖区10个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主养面积5874亩,净化区面积540亩,主养品种分别为河蟹、青虾、翘嘴鲌、银鲫、青鱼、草鱼等。净化区分为池塘、沟渠两种类型,分别种植浮萍、水花生、空心菜、菖蒲、  相似文献   

15.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近年开始示范应用,利用集装箱、人工水槽等设施对多个养殖品种进行了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陆基水产养殖迅速崛起。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往往需要一个较大面积的养殖尾水净化区池塘,一般都需要几十亩水塘才会达到净化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为陆基高密度养殖草鱼作技术探索,以在没有比较大的净化区池塘情况下、能够进行高密度鱼类高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研就目前如东县域范围内现有的四种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的处理模式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四种模式分别为:长沙镇采用的生物净化和生态沟塘相结合的尾水处理模式、大豫镇采用的四级逐级过滤的尾水处理模式、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采取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尾水处理模式和丰利镇采取的综合应用水生生物生态系统尾水处理模式,上述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养殖单位或个人应因地制宜,在实际养殖生产的采取科学合理尾水处理手段,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湖滨湿地水体净化效果并探究两者的最优密度搭配,通过不同密度的伊乐藻(100 g/m~2、200 g/m~2、300 g/m~2)和螺蛳(120 g/m~2、240 g/m~2、360 g/m~2)组合,研究在不同搭配比例条件下,伊乐藻的生长情况,螺蛳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检测了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质量浓度变化,以及底泥中的TN、TP和COD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水体及底泥中的N、P和CO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伊乐藻初始密度为200 g/m~2时,净化效率最高。本试验中,各试验组伊乐藻的最终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接近于(554.31±29.60)g;螺蛳密度高对COD有更好的去除效果,然而360 g/m~2密度组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伊乐藻200 g/m~2、螺蛳240 g/m~2是最优密度搭配。  相似文献   

18.
河蟹养殖时用水传统原位净化方法对水草依赖性较强,存在净化效果低、养殖尾水很难实现达标排放的问题,因此研究河蟹池塘养殖用水高效净化技术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介绍的水质净化方法是在"三池两坝"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并增加了所有养殖池塘进排水自流的功能.现将该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方形环棱螺(Sinotaia quadrata),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为螺蛳,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倾力打造"蒋坝螺蛳"品牌,连续5年举办螺蛳节。"蒋坝螺蛳"是螺蛳中的上品,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螺蛳认证证书,其体大壳薄、肥满鲜嫩、筋道十足,素享"平民鲍鱼"之美誉。2020年蒋坝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商业模式,以"蒋坝螺蛳"为核心产品建立了蒋坝小东湖螺蛳养殖示范基地,实施了池塘、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是将"生态、优质、高效"现代渔业建设理念融入当前生产,坚持生态优先,利用占池塘总面积2%~5%的水面进行高密度流水集中养殖,其余95%~98%面积作为废弃物收集及生态净化区。系统养殖尾水在废弃物收集区抽提,经生态净化区净化,实现池塘水体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站在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将该模式应用于鳜鱼养殖,将传统的鳜鱼池塘散养升级为流水集中圈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过程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