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州廿二团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种植小麦、玉米、甜菜、棉花、水稻、酒花等作物。春季及春夏间杂草以藜科杂草、稗草、蓼科杂草为主,夏季以稗草为主。本试验设置以甜菜化学除草为主。  相似文献   

2.
首次探明了山东省麦田单子叶杂草在不同区域、不同茬口(稻茬麦田、玉米茬麦田)的发生种类、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并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筛选并验证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4种化学防除药剂的防治水平,明确化学药剂防治麦田杂草冬季用药防效明显高于传统的春季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地的杂草控制杂草和大多数植物一样喜光,一有机会就会徒长,遮光争肥,影响农作物生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农民每年要使用近2.3亿公斤化学除草剂。仅防止玉米地杂草,每年就使用大约9100万公斤除草剂。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玉米种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麦田阔叶杂草冬前与春季药剂防除试验,对比不同时间化学防除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冬前防除的效果明显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三原县麦田杂草群落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恶性杂草麦家公、猪殃殃、婆婆纳、野燕麦、节节麦等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在小麦生产中,多数群众习惯在春季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其实冬前比冬后进行化学除草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麦田杂草有2个出草高峰,冬前杂草出土量占杂草总量的90%以上,来年出土量不足10%,且年后出土的杂草因被麦苗覆盖,长势弱,对小麦生长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而改变传统春季用药习惯,进行冬前化学除草,是有效控制麦田杂草危害的最佳做法。1冬前化学除草的…  相似文献   

6.
1990~1991年我们进行了玉米田化学除草试验,目的是探索能否用化学除草取代人工中耕松土除草。一、试验设计 1.中耕松土除草。玉米3~5叶期,杂草基本出齐时,人工中耕松土除草1次,以后每隔15天左右人工拔草1次,保持田间基本无草。 2.人工拔草。杂草出苗后每隔15天拔草一次,基本上保持田间无杂草,但始终不中耕。 3.化学除草。玉米播后苗前进行化学除草,以后视情况辅以人工拔草,但自始至终不中耕。化学除草又分为以下两种:(1) 灭茬播种玉米田化除。亩50%乙草胺乳油100毫升,于玉米播后苗前兑水40~50千克喷雾。(2) 板茬播种玉米田化除。套种玉米或麦收后板茬播种的玉米,  相似文献   

7.
马店(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是禾本科马唐属的一年生杂草唤浙江省旱粮作物田主要杂草,占杂草总数的70%以上,重草田一般可使旱粮减产30%~40%。为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1990~1994年对马唐的消长规律及化学防除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马唐的消长规律观察1.春玉米地:试验手1993年在宁海县城关镇下金村进行,共选3块地,每块地查5一点,每点ohm’,从5月15日开始,每隔5~10天调查记载杂草株(枝)数及马店和玉米生育期。2秋玉米地:1993年进行,地点及调查方法同上。玉米品种为技单12,8…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播种较迟,冬前未来得及化学除草的麦田,春季化学除草应掌握适当温度,治早治小,既可实现农药减量使用,又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2月下旬,抢在杂草很小、春季未发育时,就按照防除猪殃殃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40 ml 20%二甲四六150 ml对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播种季节(山东一般为5月20至6月15日)正逢高温、多雨季节,杂草生长迅速,加上夏收劳动力紧张,人工作业不便,极易形成草荒,因而玉米田化学除草显得尤为重要。邹平县玉米田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只用莠去津(商品名阿特拉津),到目前已经有十余种除草剂可供选择使用。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摸清夏玉米田杂草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掌握了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或不同种植时间)下的化学防除方法,现介绍如下:1夏玉米田杂草主要种类和生长规律1.1杂草主要种类本县玉米田杂草种类较多,其中危害较重的有马唐犤Digitariasang…  相似文献   

10.
刘全玉 《广西植保》1998,11(3):27-28
玉米是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生长期一些恶性杂草也相继在地里繁殖蔓延。为害我区玉米地的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香附子、铁线草、牛筋草、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蓼、野苋、苦苣菜、荠菜、苍耳、苘麻等阔叶杂草。它们与玉米争水、争肥及争光,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为害120种农作物和杂草植物,最喜食害番茄、玉米、棉花、豆类(鹰嘴豆、绿豆、大豆)、南瓜、烟草、花生。在鸟兹别克植棉区,棉铃虫自春季到秋季都有充足的食料,番茄受害比其他作物严重。防治棉铃虫通常采用综合措施,包括农业技术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化学方法较少用于番茄上,因为番茄结果时,往往是棉铃虫蛀果为害盛期,而此时使用杀虫剂是卫生保健条例所不容许的。  相似文献   

12.
在陇东旱塬区杂草严重发生条件下,试验测定了3种地膜在不同覆膜方式下的控草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平作和半膜垄作方式覆膜,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3%以上,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76%以上;白色地膜以半膜垄作和半膜平作方式覆膜对阔叶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禾本科杂草作用微弱或无效,以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可引起杂草大量发生。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均可明显改善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及效益,玉米产量较半膜垄作分别增产22.17%和24.78%、较半膜平作分别增产9.23%和5.74%,纯收益较半膜垄作分别增加3 553.13元/hm~2和3 828.78元/hm~2、较半膜平作分别增加1 343.46元/hm~2和736.30元/hm~2;白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平作和半膜垄作方式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有明显下降。因此,在杂草严重或较重发生的地区,推荐采取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  相似文献   

13.
当前,麦田杂草化学防除已成为广大农民麦田管理的1项基本措施,但由于目前除草剂种类多,麦田杂草优势种又不一样,化学防除的效果就不一样。为了探讨筛选适合汝阳县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的药剂,2001年我们选用5种麦田除草剂进行了药效比较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在汝阳县城关镇城东村五组进行。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排灌方便。麦田杂草优势种主要有宝盖草、猪殃殃、播娘蒿、麦家公、小蓟、野油菜等阔叶杂草。次要种是野燕麦。1.2试验药剂及处理试验设亩用10%苯磺隆WP(麦客隆,下称,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生产)10g、25…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田杂草种类多,生长旺盛,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作者在1988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杂草化学防除技术配套的探索。1989-1990年在夏玉米田连续应用20余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增产玉米34.34公斤,亩省工日3.71个,亩经济效益32.67元。 试验情况:于6月中、下旬收割小麦后直接播种夏玉米,主要杂草有马唐占37.2%、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 ,武威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00年达4.2万hm2,其中小麦、玉米带田面积达3.38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1.4%。由于带田水肥条件较好 ,适于多种杂草滋生 ,草害渐趋严重。近年该区小麦、玉米带田的化学除草面积不足10% ,且以苗后2.4-D丁酯、百草敌等农药茎叶处理为主 ,虽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好 ,但出苗较迟的禾本科杂草密度居高 ,仍对玉米生长构成威胁。尽快筛选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很好防效的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 ,其应用前景广阔。为此 ,我们于2001年对38.4%带田灭草…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与豆科作物复合种植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粮经作物栽培模式,杂草危害是该复合种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5种除草剂(或配方)对玉米与3种豆科作物-大豆Glycine max、赤小豆Vigna umbellata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间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两类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为81.67%~91.55%,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玉米单作的化学除草处理(P<0.05),5种药剂处理对苗期玉米无明显药害,而对3种豆科作物幼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玉米收获期900 g/L乙草胺EC、900 g/L乙草胺EC+87.5%2,4-滴异辛酯EC和900 g/L乙草胺EC+10%唑嘧磺草胺SC 3种药剂处理条件下三种间作组合的玉米+豆科作物总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且与各自的人工除草处理相当或更优;本试验5种药剂处理条件下玉米与3种豆科作物间作组合的玉米+豆科作物总产量均与玉米单作常规化学除草处理相当或更优。研究结果可为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下田间杂草的安全、高效化学防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省重点夏玉米生产县(市)选择有代表性的110块玉米田进行杂草调查,已鉴定出夏玉米田杂草29种,隶属15科。其中优势种群为马唐、狗尾草、铁苋菜,个别地方莎草相当严重,已成为玉米田内难以根除的恶性杂草。玉米播种后10~15d为出草高峰期,播后苗前施药是进行化学防除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使用农艺措施调控农田杂草的发生和生长是生态控草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明确玉米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和水分管理对田间杂草的影响,将玉米种植密度分别设置为6.0万、7.5万株/hm~2,耕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翻耕、免耕,水分管理分别设置为玉米播种前浇水、玉米播种后浇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调查杂草的数量和鲜质量。结果表明,与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相比,玉米在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杂草的密度和杂草地上部鲜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翻耕模式下,水分管理对杂草密度的影响不显著,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比播种前浇水处理的杂草鲜质量减少26.4%;免耕模式下,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的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显著低于玉米播种前浇水处理(P0.05),前者杂草密度、地上部鲜质量分别比后者减少36.7%、30.9%。研究表明,玉米播种密度增加,田间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显著;无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玉米播种前浇水均有利于杂草获得竞争优势,杂草鲜质量显著高于玉米播种后浇水。  相似文献   

19.
邝乐生 《广西植保》1997,10(1):21-23
在广西的大化、马山、等地进行玉米除草地膜覆盖栽培试验,除草地膜对玉米地杂草防除效果达70-100%,尤其是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且玉米产量比露地对照处理增产17.4%。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我地区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其分布,为今后开展化学除草工作提供依据,1986——1987年我们先后对柳州地区的三江、融水、融安、鹿寨、象州、武宣、来宾、忻城、金秀、合山等10个县(市)开展农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水稻田和早地(玉米、小麦、黄豆、花生、甘蔗、棉花、红薯、木薯、麻、桑、蔬菜地及果园、茶园、油茶林地)的杂草种类及分布。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