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是一种构筑完整连续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方法,其于结构、功能及系统层面建立起人类与自然保护之间的连接,是生态向着城乡演进的一种空间战略、发展模式与生态策略。文中侧重从生态视角解析绿道由本体、边缘区、影响辐射区3个要素构成,提出绿道在生态网络建构过程中体现出的统领性、生态性、系统性3大特性,并分别从其与城乡的空间形态演进、系统耦合关系及价值驱动机制3个方面分析绿道及绿网对于城乡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为探知、建构合理高效的城乡绿地生态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通过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横跨城乡的绿廊通道建设,形成大型闭合环状森林,构建全市生态屏障、最大的休闲绿地和生态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3.
以城乡边界地域居住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居住区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应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建构了城乡边界地域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水环境、土环境、气环境、生物环境、生态能源这5大评价维度对城乡边界地域居住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在25个基础指标的选择上尽可能地体现城乡边界地域特色。最后,以义乌佛堂镇大成社区居住区为案例检验了该指标体系的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以景观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提出浙江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思路,注重维护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安全布局,旨在构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为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升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唐山市生态文化发展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确立了依托资源、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注重效益、城乡一体等5项布局原则,提出了"四区六链九品百园"的唐山市生态文化发展框架,并探讨了具体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生态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是一类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体。城市生态管理是基于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自整合、自适应过程,旨在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城市森林为主体支撑的城市生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发展,是城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我市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实践中,集成利用成都平原林业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掘川西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培育弘扬天府之国生态文明,系统提升城乡绿化事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绿量充足、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中国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森林生态城市。并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修编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 打造宜居生态广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近年更是把林业当作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石,着力发展城市林业。目前,广州已基本形成以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白云山、万亩果园及近郊森林公园、防护林为"中圈",以远郊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外圈"的城乡一体大绿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绿地规划"在21世纪初成为中国大地风景园林实践的热门领域。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跃升过50%,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和扩大区域竞争实力无一不借力于区域绿地规划。文中通过回顾区域绿地规划的原本宗旨,归纳当下中国境内发生的区域绿地规划的4种实践途径:生态控制线途径、区域绿道网络途径、区域绿心途径和绿色基础设施途径,对当代中国区域绿地规划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在城乡绿化十大战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向国土、城乡、城市三大区域,从广义城乡绿化的角度,围绕所提出的城乡绿化十大战略:"三位一体""天罗地网""农村支持城市""补肾强身""硬质软化""立体绿化""自然为主""人性为本""精彩人生""长远计划",阐述城市森林在城乡绿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双鸭山自然环境特点和区域发展状况,将双鸭山森林城市建设分为核心区和市域2个尺度进行分区布局,并分别提出了"二轴、二带、六楔、多园、多岛"的核心区布局和"一城、二区、三网、三极、多点"的市域发展布局框架,以促进双鸭山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产品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受制于宏观环境的变化。苗木产品不论是作为再生产的生产资料用于继续培育大规格苗木,还是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材直接用于城乡绿化或生态造林,其终端消费对象绝大多数都属于建设单位。这就是说,国家的宏观因素包括宏观政策、政府行为、社会取向、领导意图、建设工程等对苗木产销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从生态流的角度考察城市绿地的生态防护对象和生态防护过程,分析城市绿地针对风、水、土、气、声这5种非生物过程的防护特征与影响因素,着重梳理绿地三维生态特征对生态防护效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导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1.373 7 hm2/人增长到2010年的4.342 0hm2/人,年均增幅21.6%。化石能源用地是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0.299 0 hm2/人降至0.280 5 hm2/人,降幅6.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比由2000年的4.59:1增至2010年的15.48:1。鹤壁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加剧趋势,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7.
崔杰 《中国城市林业》2007,5(6):37-38,44
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广州的理念出发,对广州林业法制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实施生态立法、整合执法队伍、建立稽查机构、开展生态普鳕、强化政府生态职能等思路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河道生态修复的前沿领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态河道的特征与前沿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生态防护城市及特色城市等都是不同城市生态环境下生态城市的具体类型。文章介绍了生态城市各种建设模式的应用和建设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社会需构建城乡统筹的生态绿地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17届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