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山西省农科院卫保国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在杂交大豆高效繁育制种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大幅提高了亲本繁育和F1杂交制种产量,为中国乃至世界大豆的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据悉,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在所承担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重大专项—杂交大豆高效繁育制种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项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是提高了亲本繁育和F1杂交制种产量,繁种异交率达到80%~100%,制种田平均667米2产83.5千克,为我国及世界大豆的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该项技术还  相似文献   

3.
本标准规定了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亲本种子繁育及杂交制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5.
《三系杂交洋葱制种技术规程》(DB 1301/T 301—2018)规定了三系杂交洋葱的产地环境,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育,父本系的繁育,杂交种(F1)的繁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该标准为石家庄市三系杂交洋葱制种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洋葱三系杂交制种程序化、简单化、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提高洋葱的制种产量及质量,对杂交洋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洋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交水稻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杂交水稻的制种水平由于受台风、低温、连续阴雨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多方面措施来应对制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常熟市杂交水稻繁育推广情况、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现状,分析了杂交水稻制种风险,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降低常熟市杂交水稻制种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瓜种业是天津市的优势蔬菜种业,黄瓜杂交制种技术是做好种子繁育,提高种子产量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天津市在黄瓜杂交制种技术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针对黄瓜在杂交制种中的土、肥、水三大要素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凝练,以期为黄瓜杂交制种规范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笔者经过多年的洋葱育种研究,总结出一套优质高产的洋葱杂交制种技术,旨在指导、服务生产。介绍了洋葱种球繁育、冬季贮藏、翌年春天定植进行杂交制种等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北方长日照春播地区洋葱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9.
加强杂交苎麻制种高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杂交苎麻制种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以达州市为例,从苎麻亲本繁育、田间管理、科学花期调控、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治、强化制种地的后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杂交苎麻‘川苎16’的制种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广泛征集生产上的杂交水稻组合及“三系”亲本进行田间验杂,调查和室内考种,对不育系花粉进行镜检。查明杂交水稻混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学混杂,在繁制种中,机械混杂和品质本身的遗传变异加速生物学混杂,使杂交水稻混杂发展迅速,混杂类型丰富,纯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动态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大豆的品质性状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对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对其育种和生产均有重要意义。实验利用高油品种东农47、高产品种黑农37、高蛋白品种东农42,通过生殖生长期的动态取样研究品质性状积累规律。研究表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蛋白品种始终最高,高油品种基本处于最低水平,高产品种介于其间;大豆油分含量在积累过程中高油品种始终最高,高蛋白品种最低,高产品种仍介于其间。蛋白质含量占籽粒干物质的比重在籽粒形成初期就已确定,到籽粒成熟期比重变化很小。油分含量也具有同样特性。  相似文献   

12.
影响杂交大豆制种的几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玲  刘博  周安定 《农学学报》2014,4(11):15-18
为了探索不同因素对大豆杂交制种产量影响,设计了播期、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裂区试验和播期、母本与油葵距离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制种产量影响显著,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之间两两互作、三者互作均对制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5 月10 日、行距50 cm、父本:母本=1:2 处理时制种产量最高。母本与油葵距离对大豆制种产量影响极显著。母本距油葵90 cm 处理下产量最高。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较早播期、较短母本与油葵距离,可以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3.
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982”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优982系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用协青早A与优质恢复系金恢982配组而成的中熟晚籼组合,介绍了其亲本特性、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从种子推广人员、育种工作者、农户等多种人员需求的角度,对黑龙江省育成大豆品种信息进行了分析,将大豆品种信息归纳为品种来源、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审定情况等内容,按照软件工程学和数据库原理,建立了大豆品种数据库模型,绘制了实体关系图。依据此图可以在Microsoft SQL或其他数据库软件下建立物理的数据库,建立良好的查询,为农业生产等应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The male sterility fluctuation of 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1e sterile〔P(T) GMS〕lines induced by low air temperature is a key problem troubling the application of two-line system hybrid rice. The paper sugges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by the breeding approeches, i.e, developing low sterile critical temperature P(T)GMS lines, herbicie resistant restorer lines, herbicide sensitive P(T)GMS lines and tetracycline-conditioned P(T)GMS lines to ensure the hybrid purity; and by the hybrid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i.e, taking the correct procedure of foundation seed production, the suitable district and season for hybrid seed production and the deep irrigation method against cold weather in high summer.  相似文献   

16.
郭振升  曹宗波  纪耀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72-6072,6075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对大豆品种进行分类。[方法]根据大豆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需求确定各性状指标的权重,用星座图对28个大豆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按星座图聚类分析法把供试的大豆品种分为综合性状各异的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大豆品种的血缘无必然联系。前两类群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在育种上配置杂交组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结论]星座图聚类分析法可作为一种大豆品种综合性状划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交率性状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交率是植物不同个体间发生杂交的概率。大豆是一种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低。在杂交大豆育种实践中,要实现制种产量高、成本低的目标,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是异交性能优良。从异交率研究进展、影响异交率的因素、研究异交率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种黑河14的选育,作者认为:在大豆超早熟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选择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的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以极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后代,进而创造出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于F2和F3世代,以早熟、抗病性为主进行选择,严格淘汰晚熟、感病单株.F4世代以丰产性状选择为主,从早熟、抗病后代的优良株系中大量选拔丰产性状优异的单株,混合成品系,下年进行品系鉴定.由于大豆生态适应区域明显,为此,充分结合当地生态条件进行选育更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