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林后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能否迅速生长出新的根系和恢复其生理功能。苗木的新根再生长及生理机能的恢复,主要决定于整个苗木,特别是根系生活力的大小。一般的说,影响苗木生活力的主导因子是水分。为了探讨苗木含水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辽宁东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不同含水量,进行了浸根、失水和造林等试验,以求探明成活率与苗木含水量的关系及苗木根系水分等情况,为在起苗、运苗、假植、造林等工序中,确定保护苗木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苗木持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个晾晒时间的试验水平对樟子松苗木进行处理,研究失水过程以及不同失水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晾晒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为86.5%;而仅经过15 min晾晒,苗木的持水量只下降了5.6%,造林成活率就降到了43.8%,经过3 h晾晒的苗木,造林成活率只有2.1%。由此可见,苗木持水量的多少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子。樟子松苗木在晾晒60 min之内失水较快,60 min以后失水变得缓慢。  相似文献   

3.
东北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在排除人为造林技术因素,在一些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形态指标合乎要求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试验是1988~1990年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进行的,目的是探索主要造林树种红松、落叶松、红皮云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提出影响苗木成活率的主要水份指标,以及主要水分指标与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以达到出圃标准,且苗木径、高生长差异小的1年实生山杏苗为材料,通过5次重复,5个浸苗时间及起苗后不同晾晒时间处理的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苗木的吸水时间与造林成活率呈正相关,当苗木吸水在15~24h时,成活率可提高13.8~15.8个百分点;苗木起出后,在露天晾晒,对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随着晾晒时间的延长,造林成活率下降的越严重。因此,造林前苗木浸泡15~24h,确保苗木本身有充足的水分,苗木在起苗、贮藏、运输及造林过程中,减少自身水分消耗,是保障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黑茶山林局位于吕梁山脉的西侧中段,海拔1200~226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冬、春季干旱多风,水土流失严重,给造林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近年来华北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在1983、1984两年的造林实践中,首先对华北落叶松苗木高度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地理种源的种子育苗后,苗木高度不同,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我局的具体条件下,造林苗木以选用苗高20~50厘米,地径在0.3厘米以上,根系较完整的二年生苗为好。一、造林苗木状况本区上山造林苗木全部采用同一种源的落叶松二年生留床苗,就地育苗,就近造林。造林苗木规格一般高15厘米以上,地径  相似文献   

6.
苗木活力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诸多因子,本文仅从水分生理这一因子,即水势对苗木生长和成活的影响来论述这个问题。通过苗木水势试验,试图找出一个能保证苗木健壮生长的适宜水势区间,进而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包装材料及通气状况、苗木种类及保鲜剂使用等12组处理进行试验分析,测定苗木在包装容器内的温度、水分、活力变化及造林成活率。最好方法是起苗后即采用有孔钙塑箱分级包装苗木,在0~2℃左右环境下预冷1个月后,置于-10~-6℃条件下贮藏200天,翌年5月初出库后直接造林,苗木成活率均达98%~100%。无需采用保鲜剂。  相似文献   

8.
造林成活率、生长率(量)是衡量造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植苗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苗木在新环境条件下生理机能的恢复和对新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通过5年来预整地造林的实践经验和多点调查资料分析得知:影响植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主要有整地、土壤含水量、苗木质量、栽植技术以及造林时间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干旱阳坡火烧迹地进行了整地方式、苗木T/R比、造林季节和保苗剂应用对造林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鱼鳞坑整地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率,进而提高樟子松苗木造林成活率;随着苗木T/R比的降低,樟子松苗木造林成活率增加;樟子松和落叶松苗木春季造林成活率均高于秋季;使用HRC保苗剂后樟子松和落叶松苗木造林成活率平均增加13.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不论工程造林,还是群众造林,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涉及的问题很多,从苗本质量、起苗、运苗到假植和造林时间、栽植等都会影响造林成活率。这里结合我们多年的造林实践经验和体会.仅就苗木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谈以下认识。1.苗木质量。苗木是造林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质量的好坏是成活的根本。近些年来.群众造林用的苗木质量确需提高。差的原因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苗木价格低.为提高价格,育苗者只顾出苗.多多为善,方可盈利.比如落叶松育苗.每亩出苗13~15万株。一般讲.株距近,密度大.苗木质量相对较差.造林成活率就低。就目前各地现有的生产水平.出那么多苗,是很难达到有关标准的。尽管如此.可每年各地都需要大量苗木.由于缺乏又不得不用.既使是次苗也要购买,这就影响了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嫁接前1~5 d为1个时间段、嫁接后30 d分为10个时间段(共11个时间段)与每时间段内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积温、降雨量、相对湿度6个气象因子组合成66个自变量因子,以核桃方块形芽接成活率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嫁接前1~5 d时间段内平均气温、积温对嫁接成活率影响显著。以11个时间段的6个气象因子单独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相对湿度对嫁接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嫁接前1~5 d和嫁接后1~3 d的气候条件对核桃芽接成活率最为重要,其次为嫁接后4~6 d,再次为嫁接后7~9 d,嫁接后10~12 d对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嫁接12 d以后气象因子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1996—2005年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海南粗榧种群内的海南粗榧植株各林龄存活率、幼苗高度增加比、幼苗高度增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最高温度对各种群海南粗榧幼苗的存活率影响最大,年最低温度对各种群海南粗榧幼苗的植株高度年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土壤的厚度及湿度严重影响了海南粗榧幼苗的生长。因此,在保护海南粗榧野生种群的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其生长环境(主要是温度及土壤)对植株的影响,以便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并改善植株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3.
沙地沙棘苗冷藏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文章对一年生沙棘苗进行了冷藏处理和造林抚育试验。试验发现:冷藏可以延长苗木的保存期,使造林得以在春季干旱多风季节之后进行,避开了干旱与大风对苗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同时也降低了造林与抚育的成本。与常规造林相比,冷藏苗造林可以节省约50%左右的费用。试验还发现沙棘苗木在冷藏过程中,适度的温度控制以及冷藏后与造林前的常态恢复训练与苗木冷藏处理后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训练应该选择在阴天或阴凉处进行,避免光线直射。人工开沟深坑造林技术也是提高冷藏苗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对栲属2个种,即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与白锥(C.carlesii Hayata)种间进行不同时期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适合栲属种间嫁接,没有发现嫁接不亲和的现象;不同时期嫁接均有较高的成活率.综合比较成活率、保存率、接穗芽长等指标,表明嫁接效果最好的是3月,成活率达79%,接穗芽长11 cm;其次是1 1月、2月、10月、1月.说明春秋2季均适合栲属种间嫁接.气温对异砧嫁接成活率有直接影响,在低温时栲属种间嫁接愈伤组织生长比种内嫁接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解绑时间可延长至100 d后.  相似文献   

15.
在吉安青原区进行的湿加松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扦插可以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是穗条的质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生长激素的处理对成活率影响不大。湿加松适宜的扦插环境为温室大棚,温度30℃~40℃,湿度90%以上,穗条粗约2~3 mm,长度约为8 cm。  相似文献   

16.
以麻疯树优良无性系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蔗糖、活性炭、IBA、NAA、温度及光照等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研究了移栽季节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疯树生根的最适基本培养基是3/4 MS+蔗糖20 g+活性炭0.05 g/L;最佳激素配方是3/4 MS+IBA1.0 mg·L-1+NAA0.2 mg·L-1;最适温度为25℃~30℃;光照为2 000 Lux~3 000 Lux;最佳移苗时间为春季(3月~4月),移栽成活率达80.5%;泥炭土:黄心土=3:1的基质是最适合的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当地雨季造林生产,于2007年7月份在淄博市博山区大李村南的荒山上进行了容器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遇到了持续12 d的高温干旱,但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和塑料袋2种容器小苗造林的2个树种成活率均达到了85%以上.与应用裸根大苗相比较,君迁子树种提高了13.6%和12.3%,侧柏树种提高了9.5%和9.7%,容器苗与裸根苗之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生长状况以无纺布小苗最好,塑料袋小苗次之,裸根大苗最差.  相似文献   

18.
针对猕猴桃春季硬枝嫁接时期温度低、愈合时间长、枝条萌发后易受晚霜冻和溃疡病危害主杆、大枝而较难防治的情况,利用6~7月光照充足、雨量较多、温度适宜,在猕猴桃嫁接后接口愈合快、成活率高的特点,采用绿枝高位嫁接技术,可促进猕猴桃早萌芽、抽枝快、早成园。此技术的应用,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减轻枝杆病害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28℃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各虫态的存活率变幅在64%~ 96%,其中以卵期存活率最高,三龄幼虫存活率最低,且种群存活曲线呈PriceⅣ型分布;种群趋势指数为35.62,世代平均历期为53.92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62,周限增长率为1.0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