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粳稻辽优5218和常规粳稻辽星1号为试材,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优5218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高于辽星1号,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两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籽粒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增施氮肥或降低密度可提高辽优5218和辽星1号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降低食味值;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辽优5218和辽星1号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异.适量少肥和适度密植可以改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营养和食味品质,但杂交粳稻的高垩白粒率和高垩白度只能通过育种手段去改良,栽培措施对其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近10年(2011—2020年)已育成粳稻品种98个,根据区域试验组别和品种类型可分为中海拔常规粳稻、高海拔常规粳稻、三系杂交粳稻、两系杂交粳稻4种类型,比较分析了这4种类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结果表明,育成的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占比73.47%;育种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占比90.82%;杂交粳稻产量较常规粳稻高6.16%,中海拔常规粳稻产量较高海拔常规粳稻高6.42%,每穗实粒数增加是近年高原粳稻增产的主要因素;对稻瘟病抗性总体不足,而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稻米品质总体不佳,中海拔常规粳稻米质优于高海拔常规粳稻,限制云南高原粳稻米质的关键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精米率和垩白度。适当增大个体,构建更高层次的个体群体协调平衡是高原粳稻育种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北方粳稻在南繁北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辽宁省主栽品种辽粳9号、辽星1号、辽星21和杂交粳稻骨干亲本C62、C418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品种在沈阳、海南三亚及海南乐东种植时稻米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产地间差异不显著,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粒长及长宽比等不同产地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水稻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品质指标可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且品种间变化趋势不同。在水稻南繁北育过程中,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可在不同生态区进行协同选择,而其他米质指标应以北方当地育种区域的性状为主进行考察筛选。  相似文献   

5.
中国杂交水稻与常规稻产量和稻谷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激 《杂交水稻》2008,23(2):1-4
以2001—2002年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38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水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平均产量为7.720 t/hm^2,比常规籼稻高11.72%,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平均产量为8.991 t/hm^2,比常规粳稻高6.91%,达显著水平。籼、粳杂交稻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稻,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籼、粳杂交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杂交籼稻还应加强胶稠度的改良;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为籼、粳常规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常规籼稻还应注重直链淀粉含量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10年通过国家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粳稻品种资料为依据,对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通过审定的粳稻平均产量有提高,但产量不稳;北方稻区产量比南方稻区产量略高,但差别不大;杂交粳稻相对常规粳稻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平均增幅4.83%,但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10年,通过审定的粳稻品种品质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北方稻区粳稻品质优于南方稻区,优质达标率高23.6个百分点,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两稻区相差不大,但外观品质性状北方稻区明显好于南方稻区;常规粳稻稻米品质要比杂交粳稻好,优质达标率高17.8个百分点,但两者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都相对较低,是今后粳稻品种品质改良的重点,另外,杂交粳稻育种还应加强对透明度和精米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10个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亲本对杂交组合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母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父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垩白粒率性状表现受父本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分析得出,整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度主要受环境影响,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双亲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播期及灌浆期温度对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个粳稻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对不同播期的稻米品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齐穗后的温度也不同,稻米品质性状随之发生变化,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随着播期推迟而提高,6月9日播种的处理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减小,相比4月25日播种的处理,5月10日播种的处理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显著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大,胶稠度随着播期推迟而变短。齐穗后10 d日均气温对碾米品质影响较大,高温不利于碾米品质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受齐穗后20 d日平均气温影响明显。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齐穗后10 d和20 d日平均温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结合近35年气候条件和本研究结果,将豫南粳稻齐穗期安排8月20日—30日,有利于提高豫南粳稻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
金粳698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株型理想、稳产性好、熟期早、综合抗性优良等特点.稻米品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度4.9%,垩白粒率22%,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63 mm,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于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江苏淮北、山东南部、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达标率在75%以上的米质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等8项,其中前6项的优质达标率在90%以上。全部10项米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的组合数占测定总组合数的45.4%。在地域上,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平均值低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比较,杂交粳稻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高7个百分点外,其它9项米质指标基本相同。改良垩白性状仍然是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水稻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摘要:选择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00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籼型、6个粳型测验种和10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DN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验种DNA在籼粳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其粳型判别值(Dj)的变异范围为0.12~0.87, 籼型测验种的Dj值均低于0.25,粳型测验种的Dj值均高于0.75, Dj值可以用于粳型亲籼系粳型性的判别。根据Dj值大小,待测粳型亲籼系G2416-3、G2417-2-1、G3004-4和G3005-4-2属于偏粳型,G2505-1和G2605属于粳型。  相似文献   

12.
江苏中粳稻推广现状及发展杂交粳稻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的推广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提出了推广杂交粳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冷害是寒地粳稻生产极其重要的限制因素。培养耐冷害品种,是防御低温冷害的根本手段。从耐冷水稻资源的挖掘、水稻耐冷性基因定位、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工程及耐冷性遗传等方面综述耐冷害育种的相关进展,为耐冷害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临稻12号(99—7)是山东省临沂市水稻研究所用^60Coγ-射线4万伦琴辐射诱变豫粳6号,再进行系统法选育而成的中晚熟常规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好,产量潜力大,品质性状优良,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粳稻新品种凤稻20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凤稻20号系云南省大理州农科所以中间材料合系35/合系40为母本,鹤16/鹤89—24为父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2006年12月通过云南省审定。本文介绍了凤稻20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提出了其配套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本地市场水稻种子多、乱、杂,农户盲目选种等现象,我们搞了六个常规粳稻品种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植株性状、抗病性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对照考察,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最佳品种.  相似文献   

17.
以近年来新推出的新品种(系)为对象,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各品种在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淮稻9号、扬辐粳7号、盐稻8号、徐稻3号、镇稻196、扬辐粳4901、三优1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本地示范种植。盐稻9号、临稻11号、徐稻4号等品种部分性状比较突出,但存在明显缺点,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宁粳1号和津稻1007熟期较迟,不宜在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由国内外21位水稻专家对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的16个粳稻参评样品进行品评。品评会整个过程双重密码操作,当场公布品评结果,解密编号,使结果公开透明,更具有权威性、客观性。最后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个。并比较了2007年~2013年4次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参评样品的平均食味值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食味品质已成为水稻育种的重点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30位国内外知名稻米食味品评专家及水稻育种专家,对来自我国粳稻产区的25个粳稻品种进行品评。对参评样品进行现场随机编号,品评专家现场评分,品评结束后当场解密编号,公布品评结果。评选出特等奖8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个。品评结果得到专家及参评单位的一致认可。从品评结果及后续发展来看,水稻食味品评作用巨大;我国水稻食味研究遍地开花,后续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层出不穷;水稻食味研究将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