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马尾松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树上的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数量随着树体高度的增加呈"钟形"分布,主要集中在寄主的中部,其中2~5 m高树干上的蛀入孔数量占总蛀入孔的64.88%,2~5 m高树干上的蛹室数量占总蛹室的62.44%,3~6 m的羽化孔占总羽化孔的63.47%;松墨天牛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树枝上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树干上的分布,说明树枝是幼虫的主要分布部位,同时也是松墨天牛越冬的重要场所;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数量与马尾松树胸径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其在马尾松树南北两侧的分布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温度、取样部位和木材含水率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检疫检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20—40℃是分离松材线虫的适宜环境温度,提高分离用水的起始水温可大大加快线虫的游离速度。取样部位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树干同一部位内材线虫的分离率和密度均明显高于外材,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化蛹期间蛹室部位线虫分离率和密度均大大高于非蛹室部位。木材含水率在18%以上时对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对2001~2005年福建省9个(地)市48个县(市、区)采集来的5 751个马尾松枯死木进行线虫分离镜检,结果表明:松枯死木中含有线虫率平均为91.29%,其中拟松材线虫占67.56%,其它线虫(线虫种类有待进一步鉴定)占23.73%,无线虫的占8.71%。应用木材小棍分离的线虫密度平均为1 028条.g-1,显著高于应用木屑分离的线虫平均密度286条.g-1。在垂直分布上,不同季节拟松材线虫在松枯死木树干中广泛分布,均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为树干上部线虫密度大于中、下部;Ⅱ型为树干中部线虫密度大于上、下部;Ⅲ型为树干下部线虫密度大于上、中部。在水平分布上,不受季节的影响,不管是秋季还是春季,均是内材的线虫密度863~1 563条.g-1(平均1 138条.g-1)6、89~1 463条.g-1(平均986条.g-1)高于相应的外材线虫密度342~631条.g-1(平均586条.g-1)、209~431条.g-1(平均325条.g-1)。因此,在对我省各地在松材线虫病监测时,应在树干上、中、下不同部位,并靠近树干中间同时取样,以木材小棍分离线虫较准确。  相似文献   

4.
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的木腐真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6)
【目的】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能在有效降解松材线虫病疫木的同时,还能够抑制松材线虫在疫木内生活移动的木腐真菌,为研发松材线虫病疫木高效环保除治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选择培养基从腐朽松木样本中初筛出19个木腐真菌。在不同种类木腐真菌平板上接入2 000条松材线虫共培养,从中筛选出能抑制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菌株。通过测定受木腐菌侵染的黑松试样的失重率,判定木腐真菌对松木的腐解能力。选择能有效抑制松材线虫繁殖且降解松木能力强的菌株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液体摇瓶培养菌丝接种田间疫木,处理4个月后均匀钻孔取样,分析整段疫木内松材线虫数量变化。5—6月,收集天牛蛹室周围木样(0.5~1 cm),分析蛹室周围木样内松材线虫数量,同期在钢丝网罩中定期捕捉羽化的天牛,分析羽化天牛携带线虫的数量。【结果】室内筛选出7株能抑制松材线虫繁殖且降解木材能力强的木腐真菌,其中在菌株J5-2的平板上培养8天后,每皿仅分离出(18±10)条线虫,在硫磺菌和糙皮侧耳的平板上则完全分离不到松材线虫。在供试菌株中,硫磺菌对松木的降解能力最强,侵染黑松木材4个月后,试样失重率达到22.82%,其次是菌株S4,造成木块重质损失了21.68%。田间试验表明,7种木腐真菌接种4个月后,均能使疫木内松材线虫种群数量减少,其中菌株J5-2、硫磺菌、S4可使蛹室线虫数量减少65%以上,天牛携带线虫数量低于每头200条。菌株J5-2除害效果最佳,使疫木蛹室线虫数量减少72%,每只天牛携带松材线虫仅(15±4)条,最高携带量仅为60条。经鉴定菌株J5-2为Ceriporia sp.。【结论】菌株J5-2、硫磺菌和糙皮侧耳等木腐菌对松材线虫的抑制作用明显,硫磺菌和菌株S4降解木材的能力强,菌株J5-2、硫磺菌、S4在田间处理疫木的效果最好,可使疫木中线虫数量减低65%以上。利用木腐真菌就地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是一种高效环保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3%甲维盐·阿维菌素注干剂施用后对福建省泰宁县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繁殖的影响,2019—2021年,应用诱木和诱捕器诱集监测方法,持续3年监测林间试验地内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和松枯死树数量。结果表明,注干施药处理后诱木段上松墨天牛的羽化率仅为6.71%,而未施药处理的羽化率为48.85%;3年持续监测发现,注药区和对照区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和松枯死树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注药区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和松枯死树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3%甲维盐·阿维菌素注干施用不影响林间松墨天牛的产卵行为,但可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影响幼虫发育和繁殖羽化,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同时又可保护松树,降低松枯死树数量,可在实际防治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松材线虫检疫检验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温度、取样部位和木材含水率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检疫检验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20-40℃是分离松材线虫的适宜环境温度,提高分离用水的起始水温可大大加快线虫的游离速度,取样部位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树干同一部分内材线虫的分离率和密度均明显高于外材,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化蛹期间蛹室部位线虫分离第和密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病治理区病原数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松材线虫病治理区室内、林内松褐天牛羽化期携带松材线虫以及诱木中松材线虫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室内、林内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率分别为25.5%、22.0%;松褐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量均以6月份最大,平均625条/头、478条/头;诱木中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数量与其寄生的枯死诱木含松材线虫数量呈正相关,5%水平上成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  相似文献   

8.
华山松木蠹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 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得出,在95 % 的可靠性下,影响华山松木蠹象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林木生长势  相似文献   

9.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褐天牛 Monochamusalternatus在浙东沿海地区的羽化始期为 5月上旬 ,盛期为5月中旬至 6月上旬 ,末期为 7月上旬 ;室内羽化的盛期和末期比露天网室滞后 2 0天。卵、幼虫和蛹在被害树体上的数量分布 ,树干中段 >下段 >梢段 >侧枝 ;分布密度 ,树干梢段 >中段 >下段。蛀入木质部幼虫的成虫羽化率室内室外均为 70 %左右  相似文献   

10.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传播的中间媒介,松材线虫疫区周围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直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不及时防治,可导致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因此,要掌握松褐天牛成虫羽化、产卵、幼虫蛀食三个时期的生活特性,对做好松褐天牛危害防治工作极为有利。松褐天牛生活习性: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坑道中或树孔内越冬。浙江5月初,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此时虫道中有成虫、蛹、幼虫同时存在。5月下旬成虫咬1个圆形羽化孔出树,取食幼枝嫩皮为补充营养。成虫喜在疏林、光线充足的林地内活动产卵。产卵时,先在病树或衰弱树干或枝…  相似文献   

11.
对病木的松褐天牛蛹室木屑、蛹室边缘木材、离蛹室5cm远木材以及松褐天牛进行线虫数量的镜检和分析,其线虫数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而不同蛹室及其附近不同木材线虫分布的总量差异极显著。从松褐天牛上分离出的线虫数量差异相当大,从0-66.31条/cm^2不等。死的松褐天牛没有分离出松材线虫,活的松褐天牛经分离后也存在不携带松材线虫现象,而能够分离出线虫的雄雌天牛之间没有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本研究表明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寄主树木大小的关系,为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浙东沿海地区的羽化始期5月上旬,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末期为7月上旬;室内羽化的盛期和末期比露天网室滞后20天。卵、幼虫和蛹在被害树体上的数量分布,树干中段>下段>梢段>侧枝;分布密度,树干梢段>中段>下段。蛀入木质部幼虫的成虫羽化率室内室外均为7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a Deyrolle)是福建省杨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省2a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一般成虫于秋季羽化,停留于蛹室越冬,次年春夏陆续自蛹室向外作椭圆形的羽化孔而飞出。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危害,次年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少部分成虫在8月下旬爬出羽化孔,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大部分成虫在蛹室内越冬。在幼龄林,雌虫主要产卵于树干基部,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皮的增厚,多产卵于2m以下的树干上。每雌产卵38-52粒,平均46.2粒。林间卵的孵化率为53%-76%。  相似文献   

15.
为给暖温带沿海地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黑松Pinus thunbergii病死木的清理提供依据,对越年枯死和当年枯死黑松上钻蛀性害虫的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2015—2017年连续3 a诱集监测林间成虫发生期。结果表明:松材线虫侵染黑松病死木主要钻蛀性害虫有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和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越年枯死黑松伐桩及以下部分没有钻蛀性害虫侵入;在地上部分,褐梗天牛主要分布在2 m段以下,纵坑切梢小蠹在垂直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当年枯死黑松伐桩和树干均有钻蛀性害虫分布,伐桩内主要为褐梗天牛和纵坑切梢小蠹,松墨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中部。松墨天牛成虫在烟台地区始见期为5月中下旬,盛期为7月中旬;褐梗天牛在林间羽化始期为5月上中旬,6—8月种群密度较高。因此,当年枯死黑松罹病木需在翌年4月底前清理完毕,并对伐桩除害处理;越年枯死黑松罹病木的伐桩作剥皮处理即可。  相似文献   

16.
松墨天牛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又名松褐天牛、松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墨天牛属,是松属树种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黑松(P.thunbergii Parl.)、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和思茅松(P.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等的重要蛀干害虫,主要危害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造成松树枯死,同时还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ilus (Steiner & Buhrer) Nickle)萎蔫病[1-2].松墨天牛在云南主要危害云南松,目前分布范围已经扩展到43县(市),并在部分地方成灾,加大了松材线虫病传入的可能性[3].松墨天牛在滇中地区1年1代,雌成虫在树干上咬出长椭圆刻槽,将卵产在刻槽中部的表皮层下,幼虫生长发育至一定阶段蛀入木质部, 在边材表面留下椭圆形的蛀入孔;蛀入木质部的幼虫在蛀道内取食,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构筑蛹室化蛹,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出近圆形的羽化孔爬出[4-5].松墨天牛是典型的钻蛀性害虫,调查和防治非常困难.前人曾经对松墨天牛在马尾松和思茅松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6-8],但这些研究是某一时间段天牛的危害痕迹或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对于天牛产卵刻槽、蛀入孔和羽化孔的数量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本文对松墨天牛的产卵刻槽、蛀入孔和羽化孔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数量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择徐州市林果场、云龙区和新沂市等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不同类型杨树林分的未放蜂区(CK)和放蜂区,分别测定白蛾黑基啮小蜂在自然和人工释放2种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该蜂林间自然种群数量以越冬代最高,对杨小舟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22.2±5.8)%,极显著高于第1~4代蛹(3.4%~6.4%);于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期人工释放该蜂,释放后当代小蜂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可显著提高释放当代(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的寄生率,并对释放后各代害虫蛹具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各代小蜂室温下的羽化进度均与相应世代寄主蛹发育进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于2015年3—4月、11月,在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ée危害的桉树人工林,采取逐株、随机抽取样树的方法调查油桐尺蠖越冬蛹分布情况;采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越冬蛹空间分布格局;室内人工饲养观察雌雄蛹形态、寄生蜂与成虫羽化、性比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油桐尺蠖越冬蛹在桉树林主要分布在距树干基部半径0~60 cm、深度0~10 cm的土层,呈聚集分布,环境因素是聚集原因。雌蛹臀棘端部分叉,雄蛹臀棘端部不分叉,雌雄性比为2.5∶1;成虫羽化孔呈纵裂状,羽化率为46.67%,雌雄性比为1.5∶1;寄生蜂为强姬蜂Cratichneunon sp.,羽化孔呈圆孔状,寄生率为29.33%,性比1∶1。  相似文献   

19.
云斑天牛(Batocera hoisfielde)隶属鞘翅目天牛科,我国黄河流域以南诸多省区有分布,能危害多种阔叶树及果树。该虫在皖浙山核桃产区的危害株率达90%以上,是山核桃主要的蛀干害虫。1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山核桃产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蛀道内或蛹室中越冬。5月上旬始见越冬成虫咬羽化孔飞出,6月中旬为成虫活动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10月底后幼虫进入越冬期。第二年3月~7月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底8月初幼虫老熟,开始作蛹室化蛹,蛹期约30天,9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并在蛹室中越冬。成虫多在19~23时咬出羽化孔爬出并在次日12时前爬上树冠,啃食嫩梢嫩树皮(补充营养)。成虫补充营养后到死亡前均能进行交尾。交尾相对集中在19~23时并多在树干下部。雌雄成虫均可交尾多次。每雌携卵量约40粒。卵分批成熟,分批生产。卵多产于胸径15cm以下树干4m以下树干上。产卵时头朝下咬近一圆形中央有一小孔的刻槽,将卵产于刻槽上方,每槽产卵1粒,然后用分泌液粘木屑盖住孔口。卵期约2周。初孵化幼虫在韧皮部附近蛀食,被害部分树皮变黑,纵向涨裂,流液,并可见细蛀屑。约经3~4周蛀入木质部并向上蛀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的发生规律,在大连市林科院水杉林地中搭建观察笼,于2018年4月—2019年10月对观察笼内的松墨天牛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了解松墨天牛各虫期的生活习性。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1年1代,以幼虫越冬,极少数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肾形蛹室化蛹,历时约14 d后成虫羽化,羽化孔为圆形,出孔后沿树干爬行,羽化的松墨天牛成虫雌雄性比为1.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