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田间试验表明,每100m^2用75%SP乙酰甲胺磷5.62 ̄11.25g,施药后第3d对菜青虫的防效达82.89% ̄92.10%,优于敌百虫;100m^2用3.00 ̄6.00g,施药后第3d对柑桔螨的防效达89.49% ̄93.78%,优于三唑磷。  相似文献   

2.
在武昌南湖及河南内黄两地选用42%杀铃磷乳油1000-2000倍液防治棉铃虫和棉蚜药后第4天对棉铃虫的防效为84.7%-94.3%,保蕾铃效果为75.3%89.2%;在药后第7天对棉蚜的防效为92.3%-100%。  相似文献   

3.
经福建,湖南两地两年杂优制种田试验表明,每公顷施用灭黑灵3.3kg对稻粒黑粉病防效分别达90.2%和85.0%,增产率为30.6%和38.9%;每公顷用多治灵3.6kg和3.3kg的防效为83.5%和89.4%。效果均优行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且有兼治稻穗颈瘟的功效。在该用量范围内,效果随药剂用是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防腐灵( 复配杀菌剂) 对栗实黑腐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均为100 % ,并能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3 年的防治试验表明,防腐灵对栗实病害的防效(71 .2 % ~93 .7 % ) 明显优于退菌特(14 .9 % ~65 .7 % ) 。  相似文献   

5.
卫福混配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0%卫福胶悬剂混配剂拌种防治小麦地下害虫、麦蚜虫及散黑穗病,以卫福+大扶农防治地下害虫最佳,防效达88.3%-92.12%;以卫福+高巧和卫福+吡虫防治麦蚜效果最佳,防效分别为94.2%-100%和75.6%-98.7%;卫福单剂拌种(种子量的0.2%-0.3%)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效果达96.8%-100%,与高巧混配后可提高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营养型生物农药“杀鳞精”分别与4种化学农药混配对小菜蛾的防效。结果表明,4种混配液室内72h的校正死亡率在83.7%~100%,田间药后7d的校正防效为83.2%~100%,均优于常规化学农药和市售Bt;杀鳞精与4%万灵,杀鳞精与4%绿宝素的混配液具有较过的速效性;协同毒力指数在17.3%~44.8%之间,具有增效作用,小菜蛾对用4种混配液处理过的菜叶表现了强烈的忌避性,拒食率为81.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1994—1996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莠去津、禾耐斯、乙草胺、拉索、巨星和2.4—D丁酯单用及混用于春、夏玉米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春玉米田单用乙草胺200—300ml/亩,或禾耐斯75—100ml/亩,或莠去津200—300ml/亩;夏玉米田单用莠去津150—200ml/亩,或拉索300ml/亩对禾草株防效达90.4%以上,对阔叶草株防效达80.7以上。春玉米田乙草胺100—200ml/亩十巨星1g/亩,或禾耐斯50—75ml十莠去津100—150ml/亩,夏玉米田2.4—D75—100ml分别与莠去津100—150ml/亩、拉索300ml/亩、或禾耐斯60ml/亩混用对禾草防效达95.3%以上,对阔叶草防效达90.2%以上,且扩大杀草谱。2.苗后茎叶处理,春玉米田单用巨星1g/亩、或2.4—D50—75ml/亩对禾草防效差,对阔叶草鲜重防效达85.7%以上,单用莠去津200—250ml/亩对禾草防效达94.2%以上,对阔叶草防效达80.1%以上;夏玉米田单用莠去津150—200ml/亩,杂草防效达79.4—84.8%,莠去津100—200ml+2.4-D50-75?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药方法防治棉苗立枯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5%卫福可湿性粉剂和35%力宝可湿性粉剂及其它们的组合采取3种方法(药剂拌种、药土制钵+药剂拌种、药土盖籽)共8个处理防治棉苗立枯病(Rhizoctonissolani),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从同一药剂不同方法比较来看,药土制钵+药土拌种的保苗效果和对立枯病的防效最好,但在药剂拌种和药土盖籽2种方法中,药剂不同效果不同,如卫福3种不同方法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73%、40.00%、67.27%,而力宝的效果则分别为40.00%、27.27%和5.45%。在药土制钵+药剂拌种中,卫福1000g/100kg土+力宝300g/100kg种与力宝200g/100kg土+卫福500g/100kg种等2个药剂组合对立枯病的防效相当,分别为61.18%和60.00%。结果认为:土壤药剂处理防治棉苗立枯病的效果优于种子药剂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25%对氯杀虫酯乳油(以下简称Pacy)系采用对硫磷与氯氰菊酯经科学复配而成的混剂,经室内毒力测定,该混剂对棉蚜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为404.8。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混剂最佳配方为:对硫磷:氯氰菊酯=247∶3,使用该配方制成的25%混剂防治稻棉主要害虫,每667m2用量100~150g,防效达90%以上,持效期10~15d。1996年示范推广4.7万k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在利辛,宿县,滁州三地用15%精稳杀得乳油防除大豆阔叶杂草。试验表明,每公顷用15%精稳杀得乳油750-1050毫升,禾本科杂草防效在885以上,鲜重防效在64.2-100%,增产率在23.3-27.0%,明显高于其它对照药剂,精稳杀得为大豆田优良的禾本科杂草除草剂。  相似文献   

11.
芸(薹)素内酯乳油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豆苗期和开花期,用0.01%芸薹素内酯乳油进行茎叶喷雾,能够增加大豆的株高和主茎节数,增加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并提高产量,但略降低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大豆发芽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豆豆荚炭疽病有效杀菌剂的筛选与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防治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杀菌剂,并对最佳防治时期进行研究。试验比较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以甲基托布津为首选,其次为施佳乐和好力克等。通过比较大豆始花期、盛花期和鼓粒期的防治效果,防效最好的是在始花期;在始花期、盛花期或鼓粒期的任何两个时期连防2次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只防1次的。在始花期与盛花期连续施药2次,防效超过95%。室内接种防治试验表明:当RH低于90%时,接种鼓粒期的豆荚喷与不喷甲基托布津都不发病;当RH为100%时,接种后24 h内喷甲基托布津,防效与对照不接菌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48 h喷甲基托布津,防效显著低于对照不接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初花期喷施多元醇对甘蓝型油菜的光合效应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多元醇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后期叶片寿命,增加绿色角果皮面积,从而增强了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了油菜的结角率.同时,多元醇能改善油菜的经济性状,增加主花序有效长度、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粒重,因而增产效果明显.4ppm和2ppm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8.2%和7.2%.喷施多元醇对油菜籽的品质无不良影响,对油菜的生育期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对春小麦种子浸种和拌种均以绿迪乐稀释1000倍液为宜,浸种和拌种的发芽势分别相当于对照的98.9%和106.8%、发芽率分别相当于对照的98.9%和101.1%,为各处理最高;叶面喷施的最佳浓度是稀释500倍液,增产量666.5kg/hm2、增幅为16.9%、产投比为各处理最高,达12.1:1;喷施时期以孕穗期和灌浆期各喷施一次效果最好,增产量为746.2kg/hm2、增幅为13.8%,千粒重比对照增加3.9g。  相似文献   

15.
南丰蜜桔疮痂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 1 997~ 1 999年的研究 ,提出了以下南丰蜜桔疮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春季进行 4次药剂防治 ,即在春芽露顶 1~ 2mm和其后 1 0~ 2 0d分别施用 1∶0 .8∶1 0 0的波尔多液 1次 ,在谢花末期 (谢花 90 %时 )施用 77%可杀得 1次 ,在小果期 (第 1次生理落果前后 )施用 70 %代森锰锌或 5 0 %多菌灵 1次。秋季对重病桔园用多菌灵防治 1次。冬季进行农业防治 ,包括清除、烧毁病枝落叶、施用石硫合剂。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999年对南丰蜜桔疮痂病的防治效果达 75 .75 %~ 81 .0 7%。  相似文献   

16.
对夏大豆进行全程化控试验。结果表明:在15%多效唑施用总量750 g/hm2条件下,以分枝期300 g/hm2+初花期450 g/hm2处理效果最好,大豆增产17.1%,达显著水平;苗期75 g/hm2+分枝期150 g/hm2+初花期300 g/hm2+盛花期225 g/hm2处理增产13.7%,初花期300 g/hm2+盛花期450 g/hm2处理增产11.4%,但较对照均未达显著水平。3种全程化控方法均能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株荚数、株粒数和株粒重,但对百粒重影响较小。采用全程化控技术具有控制大豆旺长和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现象逐年加重的趋势,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叶面喷施硼酸、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症青"现象的发生程度差异显著;与喷清水(对照)相比,从6~7叶期开始用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施5次,大豆"症青"株率(0.3%)和瘪荚率(10.81%)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22.2个和25.9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2.53倍;喷硼酸的大豆症青"株率(20.0%)和瘪荚率(31.44%)仅下降2.5个和5.27个百分点,相对单株产量为对照的1.26倍,不同大豆品种对喷施硼酸的反应不一致,周豆19喷施硼酸后"症青"株株率和瘪荚率升高,相对单株产量下降,其他品种则表现出单株产量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虫害,但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喷施多效唑的生理效应及增产效果的研究表明:油菜三叶期喷施多效唑能明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提高18.1~18.5%),根系活力(提高25.0~21.4%)和内源乙烯释放量(提高132.0~120.0%),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对叶绿素与根系活力提高不大,而乙烯释放量仍有增加。多效唑处理的植株茎杆较粗,分枝数多,秕角较少,粒数增多,增产效果明显。产量以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为最高(15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9.5%,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反而降低了多效唑的增产效果。喷施多效唑对油菜籽的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2~1995年研究了PP_(333)对花生生长的调控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的盛花期、盛花末期叶面喷施PP_(333)均使花生植株变矮,而结荚期处理对主茎生长影响较小;在40~200mg/kg范围内,浓度越大,对主茎伸长的调控效果越显著。喷施PP_(333)后花生叶色深绿,叶片变小变厚,单株茎叶干重降低,而主茎节数、侧枝数、主茎叶片数没有变化。盛花期喷施PP_(333)使单株开花数增多,但单株荚果数、单株荚果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单株总干物质重量显著低于对照,公斤荚果数明显增多,表现为减产;盛花末期使用PP_(333),单株开花数变化不大,单株荚果数、单株荚果干重、单株总干物质重量明显高于对照,公斤荚果数也增多,产量增加;结荚期处理使单株开花数、单株荚果数、单株荚果干重、公斤荚果数、单株总干重及产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盛花末期120~160mg/kgPP_(333)处理能使花生增产5%~10%。  相似文献   

20.
扬花初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了探索错过扬花初期用药补防对小麦赤霉病和毒素的管控效果,本试验选择姜堰地区存在的13个小麦品种,用48%氰烯·戊唑醇SC进行赤霉病防控,通过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和扬花初期用药1次、扬花初期用药2次3种方式,对各品种小麦赤霉病防效和DON毒素控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错过扬花初期6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补防1次,对各品种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DON毒素控减效果比扬花初期防治1次分别低15.87%、21.25%、35.48%,比扬花初期用药2次分别低39.79%、44.87%、66.84%。赤霉病最适首次防治时间是扬花初期,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对赤霉病和DON毒素的管控效果较差,坚持扬花初期+6天后两次用药效果最好,在各个品种中该趋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