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专门用于县域内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软件。该软件基于GIS平台开发,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和层次分析原理,由《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求交生成评价单元,选取县域内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子,建立层次模型,由专家根据特尔斐法给出各因子隶属度值,从而由该软件完成区域内耕地地力评价,并生成评价结果。武都区共生成评价单元5590个,选取海拔、坡度、地貌类型、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质地构型、有效磷和有机质8个指标,有7名专家通过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对武都区耕地地力等级影响程度大小的权重和各指标的隶属度,然后由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根据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值,由IFI值的大小,将武都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四等地、五等地共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选择了成土母质、质地、坡度、坡向、障碍层类型、灌溉保证率、排涝模数、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态硼等12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软件技术支撑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将溧阳市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针对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地提出生产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绍华  郭世乾 《甘肃农业》2010,(4):38-39,46
<正>庆阳市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腹地,属陕、甘、宁三省区金三角地带。全区共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996.346公顷。2008年末农用地面积82763.27公顷,耕地面积39559.11公顷。为了全面掌握全区当前耕地土壤的地力状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西峰区于2006年始开展全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同年起承担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现将西峰区的耕地地力与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方面的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于2007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明确了耕地地力和耕地环境质量状况,摸清了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1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1.1评价依据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的确定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选取的因子对耕地地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二是选取的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耕地地力等级;三是选取的评价因子在时间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能够有较长的有效期。根据上述原则,聘请自治区、盟市、旗县农业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在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选择适合当地并对耕地地力影响较大的指标作为评价因素。通过两轮投票,确定立地条件、土壤管理、剖面构,型、理化性状4个项目的12个因子作为扎兰屯市耕地地力的评价指标。分别是立地条件:包括坡度、地形部位、≥10℃积温、无霜期;土壤管理:包括灌溉保证率、侵蚀程度;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质地构型;理化性状: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钼。  相似文献   

5.
以庆阳市和平凉市15个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根据因子分析综合得分结果,对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庆阳市和平凉市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差异较大,其中:西峰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得分为0.914 09,而华池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得分-0.615 11.根据各县(区)4个公因子的得分结果,探讨了影响各县(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短板因素和提高各县(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利用耕地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需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和分等定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利用建议。以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域;选择了成土母质、质地、坡度、坡向、障碍层类型、灌溉保证率、排涝模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态硼等12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方法;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软件技术支撑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将溧阳市58611.1 hm2耕地地力划分等级。结果表明,溧阳市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等地990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9%;二等地17759.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3%;三等地22272.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0%;四等地8557.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4.6%;五等地11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2%。由此得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完全依据耕地自然要素评价地力,由此获得的评价结果既克服了凭经验确定分级指数主观方法的弊端,又避免了纯数学方法带有较大盲目性的弱点,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等级差异;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显示,耕地地力分级基本符合溧阳的实际,同时反映出溧阳市耕地地力的整体水平较高。提出生产利用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方法】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结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省赤水市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选取了海拔、灌溉能力、剖面构型、耕层厚度、土体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地坡度级、地形部位共11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结合特尔斐法的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赤水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中,对于同一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分值与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分值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以宁夏惠农区耕地地力调查分析数据为基础,在GIS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等叠加划分确定评价单元,采取专家打分和特尔斐法确定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类型、剖面构型、耕层质地、成土母质8个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模糊数学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惠农区1.92万hm2耕地中,一至六等地分别占耕地的8.8%、22.7%、30.7%、24.8%、8.7%、4.4%。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该区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 【方法】 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 【结果】 (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 【结论】 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11.
杨宪忠  刘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2,(16):249-250,260
以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耕地为例,利用GIS,通过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elphi法相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地力等级,甘肃省啤酒大麦原种场耕地等级共分5级,其中一等地11.35 hm2,二等地192.27 hm2,三等地205.05 hm2,五等地194.42 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88%、31.88%、34.00%、32.24%。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并且不同等级耕地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资料,运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利用方式、养分和限制因素等特征。结果表明:山东棕壤耕地高、中、低等级地面积分别为42.96万、52.53万hm2和32.66万hm2,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33.52%、41.00%和25.48%,其中高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地区的西侧和东侧外缘以及东部丘陵区西南、东北侧,中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西部、中东部和鲁中南东部、东北部部分地区,低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南地区中部;各等级耕地土壤属性差异明显。从利用情况看,水浇地主要分布于一、二、三级高等级地,旱地地力等级分布较为宽泛,从三级到八级,灌溉水田则集中分布于五级地和四级地。棕壤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有效磷含量高于全省平均,pH值则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等级地耕地地力主要受土壤钾含量限制,中等级地除土壤速效钾偏低外,还受耕层质地偏砂影响,低等级地则存在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灌溉能力等诸多限制。该研究较好理清了山东棕壤耕地地力状况及特征,对棕壤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天祝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调查数据为基础,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土壤分布图、农用地地块图、灌溉分区图、地貌类型分区图、行政区划图叠置的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elphi法相结合筛选参评因素,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地力等级等方法,将县域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特征提出了合理利用和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elphi法相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地力等级等方法,进行淄川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淄川区现有耕地28 114.13 hm2,共划分为六级,一至六级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0.29%、12.76%、27.29%、24.51%、9.89%、15.26%,针对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指出了淄川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和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单产的主要因素,也是耕地分级的重要依据。选择海拔、坡度、耕层厚度、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8个评价指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在ArcGIS8.3和ArcView3.3平台上,实现普安县耕地土壤肥力可视化评价,并对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分析,为土壤培肥、治理、耕地分级和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