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荒漠草原人工栽培的蒙古冰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蒙古冰草的地上生物量积累呈Logistic定律生长。地下生物量积累呈“双峰型”曲线生长。其总生物量积累也呈Logistic定律生长。根据实验数据对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数学模拟,拟合了生物量积累的曲线,并对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摸清了蒙古冰草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长山核桃嫁接苗的生长规律,以1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嫁接成活后穗粗、砧粗、枝粗和枝长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并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其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长山核桃1年生嫁接苗的穗粗、砧粗、枝长、枝粗等性状指标均呈快速升高后逐渐放缓生长的变化曲线,4—5月为新梢萌动期,5—8月为其生长盛期,8月以后其生长速度放缓直至停滞;(2)长山核桃嫁接苗的生长模型以平方和三次方曲线为主,其中穗粗和砧粗的生长模型均以三次方曲线生长模型拟合的为更优,其拟合精确度分别达到99.29%和97.76%,枝粗和枝长的生长模型均以平方曲线生长模型拟合的为更优,其拟合精确度分别达到98.82%和92.90%;模型拟合的精度较高,表明该生长模型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大叶栎苗期生长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叶栎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其地径和苗高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达到极显著相关,经卡方(x2)测验也表明方程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因此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大叶栎苗期地径和苗高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是可行的。依Logistic曲线方程上两个曲率最大的点准确地将大叶栎苗期年生长进程划分为:渐增期、速生期和缓增期,并对其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育苗技术措施,为高效培育大叶栎优质苗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河北杨苗期生长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学模型描述不同产地的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苗期生长过程,以 Logi-stic 曲线模拟其年生长特点,估计其日生长量的最大点,以确定速生期。并对不同产地的生长型进行分析。用正交多项式逼近不同产地的增长曲线,对组成二次抛物线的正交多项式的系数β_0、β_1、β_2检验结果表明:苗高增长曲线差异是显著的,地径增长曲线在各个系数上存在着差异,而在整体上却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回归估计理论,对近来提出的以生长方程为基础的理论干曲线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并针对理论干曲线的推导过程,对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以实例说明,理论干曲线的预估精度还比不上最简单的经验削度方程;干曲线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是研建可变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6.
霞浦县柳杉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必勇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52-55,64
以霞浦县杨梅岭林场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H、V)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并绘出其生长曲线,初步揭示了柳杉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规律,为柳杉人工林的经营及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模拟树木无性系苗高、地径年生长节律,并由此曲线方程推出计算速生点和速生期的估算式。把苗高、地径年生长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再由小钻杨苗高、地径年生长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验证,其相关系数均在0.9244以上。并对影响此三种小钻杨苗高、地径年生长气候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青阳县栎类阔叶林树木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46年生栎类解析木为基础,运用DP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采用Logistic、Richards、Compertz、Mitscherlich、Gauss、Log-modified、Density7种理论方程与二次曲线对栎类进行拟合,建立栎类树高、胸径、材积的最优数学模型,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生长模型中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精度最高。故选择Richards方程为栎类树高、胸径、带皮材积、去皮材积生长模型。栎类树高的平均生长量在20年时达到最大值,而树高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4年,在20年时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等。栎类胸径的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在24年时相交。栎类材积生长量在14年前生长较缓慢,在46年内还未出现材积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46年内还未相交,说明其未达到成熟龄。探讨了安徽省青阳县天然次生栎类阔叶林的生长规律,为栎类阔叶林合理利用和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爬山虎、五叶地锦、小叶扶芳藤、紫藤、山葡萄在垂直绿化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利用他们,笔者做了其生长进程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以找到描述他们生长进程的曲线方程,从而得出他们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0.
一,林木生长予测的意义林木从种子萌发开始到自然成熟枯死时止,在这段时间内,林木不断生长,不同年龄阶段其生长量不同,如果按年龄与直径、树高、材积、断面积等制成图,可得一累积曲线,即是生长曲线。林木生长曲线开始为零,幼龄时期生长迅速,到累积生长曲线最大时,其连年生长  相似文献   

11.
泡桐苗期高生长曲线的拟合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年生泡桐埋根苗为对象,研究苗木年生长规律。采用Gomperta方程和Logistic方程模拟高生长进程,结果表明,泡桐幼苗1年内高的生长呈Logistic曲线,生长最佳回归方程可用1条双Logistic曲线表示,速生期约在7月10日至8月15日之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3种容器、9种基质配方的马尾松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容器和不同的基质配方对苗木的生长都有显著影响。27个处理中,以舒根型容器和泥炭土基质配方B1为最优容器与基质配方,最有利于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种源试验幼林期生长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樟子松在五台,宁东,太白三个地点的苗期和幼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高生长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内个体变异也十分明显。高生长是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渐变模式,而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则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初步选择出生长良好,稳定性强的13、16、20、15、2号种源。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焦树仁 《林业科学》2001,37(2):131-138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红花尔基沙地引种到章古台,在中幼龄林阶段一直表现稳定,生长较快,但是,至35-40年生以后出现提早衰弱,生育周期缩短等问题,通过对17年定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引种地区纬度跨越大,水分,热量比原分布区充足,引起了樟子松自身生长规律的变化,高峰生长期提前,蜂值高,峰期短,旺盛生长期缩短等,另外,由于当地5,6月份降水量少,在干旱年使林分出现水分亏缺,7,8月份降水集中,又造成林分高温高温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水热条件作用下,当林分生长势降低时,便感染枯梢病,由于干旱和枯梢病的影响,林分进一步提早衰弱,但是,樟子松仍然是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在固沙造林中还没有其他树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超过樟子松,选育抗病型良种,营造混交林,实行集约化经营等措施可以降低发病率,延长樟子松的旺盛生长期。  相似文献   

15.
绿竹 (Dendrocalamopsisoldhamii)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 ,原产我国 ,集中分布浙江南部、台湾、福建及广西、广东等省 (区 )。在浙江、台湾、福建三省普遍栽培 ,是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的笋材两用的丛生竹种之一。绿竹笋味鲜美 ,清凉解暑 ,同时具有降压、降脂、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是夏秋两季深受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绿竹竹材易降解 ,是应用前景广阔的造纸原料。近年来 ,以笋用林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绿竹林发展很快 ,并取得不少的经验 (张文燕等 ,1 999;郑文汉等 ,1 997;董建文 ,2 0 0 0 )。叶片作为最主要的同化器官在竹林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 ,揭示叶片生长发育规律 ,对指导竹林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竹子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已有过不少报道 ,如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v .pubescens) (郑郁善等 ,1 998;黄启胜等 ,1 989)、麻竹 (Dendrocalamuslatiflorus)(邱尔发等 ,2 0 0 1 ;2 0 0 2 )、雷竹 (Phyllostachyspraecoxf.pre...  相似文献   

16.
树冠结构对主干生长量垂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86年用定位测量方法研究了Ⅰ-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ex.Ⅰ-69/55)树冠结构对主干生长量垂直分配的影响和主干、侧枝生长量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旷地与人工林树干生长量分配趋势不同,前者树冠以下主干生长量较大,而后者的大生长量集中在冠部;人工林树干直径增量以地径处最大,向上逐渐变小,从枝下高处又开始增大,直到冠部。冠部树干直径增量一般都大于枝下干部,且呈波动式起伏;断面积与材积增量的分配,以树干基部较大,向上逐渐减小,随着修枝高度的上移,上部材积分配比额增大;侧枝生长影响主干上下生长量的分配,侧枝断面积增加1cm~2,可使分枝部位上下断面积的差值扩大0.7cm~2左右。修枝对调节树干的直径材积生长量分配有显著作用。可以促进树干上部直径材积生长。  相似文献   

17.
HARRIS  E. H. M. 《Forestry》1955,28(2):136-140
In Scots pine (Pinus silvestris L.) near Oxford, early woodwas found to start growing at about the beginning of April,late wood at about the beginning of July, and growth ceasesat about the end of August. Five late wood types were distinguishedin pine growing under the "continental" climatic conditionsof East Anglia. These types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rainfalldistribution. The sharpness of the inner edge of the late wooddepends upon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at the end of early woodformation, a dry spell causing a sharp distinction. Wet conditionsin the middle of late wood formation may cause a zone of lessdense tissue, but this is rare.  相似文献   

18.
石梓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证明:石梓天然林树高和直径生长有两个速生期,第一个在第10年左右,第二个在第40—50年。材积生长量则一直在上升,其生长旺盛期可延长50—60年;人工播种的苗木高、径生长在播种后第3个月出现高峰,随即下降。苗高生长峰期在第2—5(6)个月,其生长量占苗高总生长量的79—90%。苗径生长峰期有两个,主峰期在第2—4(5)个月,次峰期在第6(7)个月,两次峰期的生长量占苗径总生长量的72—80%,11年生人工幼林,树高生长高峰在第2年,胸径生长高峰在第4年,材积生长高峰在第7年。但树高在第8年后生长缓慢,胸径和材积正处在生长旺盛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已发展出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一些新技术,其中有些技术如脂质体融合,微注射技术和电击导入都是基于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工作,而另一些技术是来自于植物界独特的天然转化系统,其中包括已知能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的二个种,即致瘤农杆菌(A.tum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这二个种都能够将其致病质粒Ti或Ri所携带的DNA序列(T-DNA)插入到双子叶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中。pTi诱发寄主产生根基肿瘤,pRi诱发寄主产生毛状根。二者的差别可能是毛状根可以从毛状根培养物获得具有完整的T-DNA序列的有生育能力的再生植株,而从致病农杆菌(A.tumefaciens)菌株所诱发的肿瘤很难获得再生植株。因此,利用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pRi作为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基因克隆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长特性和树冠结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余雪标  徐大平 《林业科学》2000,36(Z1):137-142
桉树 (Mytacease科Eucalyptus属 )已成为我国华南各省区很重要的速生阔叶用材树种 ,因其速生、丰产、抗性好、耐脊薄、干形通直、用途广泛而被广为种植。我国引种桉树已有 1 0 0多年的历史 ,目前栽培面积已达 8× 1 0 5hm2 ,居世界第 2位 ,而 60 %~ 70 %以上是作为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来经营的 ,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林地是多代连栽。代代连栽引起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欧洲的云杉1)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 ,1 992 ;李范伍等 ,1 958) ,而后在许多树种上都有发生 (EvansJ ,1 998;方奇 ,1 987) ,称之为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