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育种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鱼类养殖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改良养殖品种,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各国的科学工作者除了不断改善管理方式、改进养殖技术外,在鱼类育种方面还进行了不少的工作。但与家禽和家畜的育种工作相比,鱼类育种仅局限于较少的品种。鱼类的育种工作大致包括下列几个内容:  相似文献   

2.
周望舒  刘琳 《水产科学》2004,23(5):43-44
在水产科技论文中,有关鱼类拉丁学名的表述存在某些问题,下面,笔者对此谈一点儿看法,以供水产科技人员撰写论文时参考。1 关于鱼类的选育品种有许多养殖鱼类是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者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与多倍体育种等多种方式培育出的养殖品种,其中鲤Cyprinus(  相似文献   

3.
我国鱼类育种研究五十年回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品种是养殖生产的物质基础,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增产20—30%。因此,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必须在品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大力开展育种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育出各种各样的新品种,以保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1 历史回顾解放以来,我国对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取得卓越成效。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1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主要进行淡水鱼类的引种驯化及杂交育种,我国比较重视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22,(3):104-111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鳜鱼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养殖以来,一直是我国淡水养殖优质名贵鱼类品种,其单位经济效益是四大家鱼的四倍以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广东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鳜产业,广东的鳜苗种产量与养殖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5.
刘强  董洁  常雯 《科学养鱼》2016,(6):40-41
正花鲈又称鲈鱼、海鲈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半岛沿海。花鲈因其肉质鲜美,颇受普通消费者欢迎,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种类和淡水养殖的优质鱼类。由于花鲈对水温、盐度适应性强,目前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备受关注的品种之一。东营市淡水池塘养殖的鱼类多为普通淡水鱼,经济效益较低。通过实施花鲈淡水池塘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淡化技术、越冬技术及混养技术,形成本地优势鱼类养殖品种,笔者在2014-2015年开展了相关试验,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乌斑杂交鳢     
正鳢科鱼类是我国重要优质淡水鱼类,产量高、肉质好,无肌间刺,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在民间深受青睐。近年来养殖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已超过51万吨,为淡水鱼类第8大品种,在优质鱼类排名第一。我国鳢科鱼类主要包括乌鳢、斑鳢及月鳢等,养殖品种以乌鳢、斑鳢以及斑乌杂交鳢(斑鳢为母本、乌鳢为父本)为主,但每个品种都有其无法忽略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类有养鱼业以来,鱼类选育种工作也就应用而生。世界上现有的一百一十种左右的养殖鱼类和许多鲤鲫鱼品种(或品系)就是人类长期选育种活动的结晶。鱼类选育种工作,最初是进行引种驯化,即将野生经济鱼类放养于鱼池,变成养殖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淡水鱼类近5 000种,其中海水鱼约占三分之二,淡水鱼约占三分之一,鱼类养殖种类数由6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目前的百种左右,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冷水性鲑科鱼类肉质鲜美,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无肌间刺、易加工,是世界性养殖鱼类,其中大西洋鲑、虹鳟和红点鲑属鱼类等主要养殖鲑科鱼类,一直是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简要叙述了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介绍了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选择育种、分子遗传与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鲑科鱼类遗传育种工作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营养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淡水鱼如鲢、鳙、青、草、鲤、鲫等鱼类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国的淡水渔业正经历着从增量型、大众化的产品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国内已通过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广泛开展名、特、优淡水鱼的养殖,以扩大淡水鱼品种,满足市场对高质量淡水鱼的需求.美国斑点叉尾鱼以其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和鲜美的肉质,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