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稻米的烘干、储藏、碾米加工等方面阐述了日本的稻米品质管理与品质评价。介绍了日本大米的JAS法标识和大米信息追溯系统的结构。以能够进行烘干、砻谷、选别、储藏、碾米的自动货架系统为中心,构想稻米联合设施,对稻米烘干储藏、加工流通体系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及其响应氮素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食味品质是消费者评价稻米优劣的关键品质,决定了大米的档次与市场定位。本文阐述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淀粉晶体结构、淀粉颗粒粒径分布、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淀粉溶解及膨胀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及回生特性等稻米食味品质评价体系,从稻米淀粉合成相关酶(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淀粉脱分支酶(DBE)及蛋白组分概述了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调控。着重综述影响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栽培因素——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氮肥形态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调控途径,对水稻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栽培调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可为水稻优良品种选育与生产、稻米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贺梅  宋冬明  黄少锋  张丽萍 《北方水稻》2013,43(1):39-40,42
总结了目前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评价的三种方法,包括感官评价法、理化指标评价法和仪器评价法。同时分析了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因素,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米食味品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和市场流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稻米食味品质主要是由淀粉(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在水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独特的质构和滋味。本文介绍了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淀粉组成结构、淀粉与其他成分互作、淀粉生物合成与分解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稻米食味品质提升、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谈稻米的食味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稻米食味品质的感官、理化分析(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略述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改良的最终目标,其研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日水稻品种的食味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日本稻米品质和食味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稻米食味研究逐渐展开,为了给中国优质食味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从1998年开始对中日品种进行食味比较研究,以食味理化特性及品尝鉴定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中国水稻品种食味特性,即低直链淀粉含量和低蛋白质含量兼备的品种很少,结果导致食味品尝试验各项目的平衡性不好,综合评价不如日本优良食味品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稻米品质标准及检测技术创新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品质是决定其市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属性.本文简述了我国稻米品质标准的现状;探讨了稻米品质评价包括的五个方面: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介绍了稻米品质检测技术的创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雷达图分析稻米食味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胶稠度、碱消值、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等5个对稻米食味品质影响较大的理化指标作为雷达图分析的评价指标。各个评价指标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用于绘制雷达图。为消除指标排列顺序不同引起的差异,本文采用雷达图的平均周长和平均面积作为特征向量构建评价参数,并对10个参试样品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本文建立的雷达图分析法得到的食味评价排序与常规感官评价法的排序基本一致,表明本文建立的雷达图分析法适用于稻米食味品质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稻米食味品质对结实期温度的响应特征及稻米食味品质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并从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与蛋白质合成代谢角度阐明了水稻食味品质对结实期温度响应的生理基础,最后展望了结实期温度胁迫对稻米食味品质影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稻米质量主要在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卫生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去评价米质的优劣,要全面地评定。特别要抓几个主要性状,如整精米率、垩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适口性(适味)等。这些性状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分析它的相关性,从中摸索规律性,从一个性状推测判断另一个性状的优劣性,为评价稻米品质、水稻育种、制定优质大米标准以及优质稻米的栽培等提供一些依据是有一定意  相似文献   

11.
全国优质粳稻优良食味品评情况报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孙雅君 《北方水稻》2007,(5):1-4,18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和初选,筛选出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江苏、新疆、河北、山东等省、市、自治区20个优良粳稻品种入选参加食味品评。通过品评可以看到:许多品种均表现出良好的感官食味特性,有些甚至超过日本越光品种;在我国粳稻主产区,只要加强优质食味研究开发力度均能培育出优质食味品种;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理化指标在对食味影响中存在的相关性需进一步验证,从而建立一套食味品质研究评价体系,使此评价体系完全符合人们对食味的要求;食味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产地、贮藏加工条件等均密不可分;我国有一大批优质食味品种有待于加大开发、宣传、推广力度,并作为优质食味米,高标准地打入国际市场;建立研究我国粳稻食味为主的学术专家组,制定研究目标和发展规划,切实把我国粳稻食味研究做大、做强,尽快提升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的研究水平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粳稻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每种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特点,为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粳稻品质育种的选择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津川1号和津原E28为材料,采用自来水和纯净水煮饭,通过米饭感官评价和质地测定,明确水质对其食味的影响,同时研究这种影响是否与煮饭时的加水量和浸泡时间有关。结果表明,随加水量的增加,米饭外观、饭香、味道和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先增大后减小,米水质量比为1:1.50时上述指标得分最高,食味最好;米水质量比在1:1.25~1.50范围内,用纯净水蒸煮的米饭的味道和粘度感官得分要高于用自来水蒸煮的米饭。随煮饭加水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下降、粘度增加,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随大米浸泡时间延长,米饭外观、味道、粘度和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先增加后减小,浸泡1.0 h,上述指标得分最高,食味最好。浸泡时间延长会降低米饭的饭香。在浸泡时间15.0 h内,与用自来水浸泡后蒸煮相比,用纯净水浸泡后蒸煮的米饭食味感官综合评价更高。综上,对津川1号和津原E28而言,米水质量比为1:1.50,浸泡1.0 h,使用纯净水煮饭可以获得更好的食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质改良的研究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进行水稻品质研究的重要意义。从稻米品质的测定、评价、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国内外水稻品质研究的现状,并从大众的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出发指明了未来提高食味、营养和加工品质的水稻品质改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崔晶 《北方水稻》2007,(3):1-4,9
以当前我国粳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稻米食味的概念、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法,详细论述了优质食味稻米遗传资源的筛选、引进和利用等若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食味米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北方粳稻主栽品种食味品质及水稻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与日本、美国粳米的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及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行比较。提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标准,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品种品质选育指标,选育和推广种植广、适性较好的优质食味品种,研究早世代材料食味鉴定筛选技术的有效性,建立完整的稻米产品产业链,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稻谷质量等提升粳稻食味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8日,北方稻作科技协会组织专家对全国20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进行品评。水稻食味育种专家、品评专家17人及列席品评代表10人进行品评标准的讨论、制定及品评。品评方法参考日本食味品评标准,结合中国食味品评经验制定。品评结果收到比较满意效果,并引发众多思考:我国优良食味粳稻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品评高度;充分发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发展协会,提升协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技术培育有机水稻生产环境,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与常规有机水稻生产技术对稻米品质影响性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有利水稻生产可以提高稻米品质,其中尤以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方面指标提升显著,表现为整精米率升高、垩白米率、垩白度降低。而对于受遗传影响较多的蒸煮品质指标以及主要以蒸煮品质指标判定的食味品质,稻鸭共作影响较小,其中胶稠度基本不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变幅也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天津市培育的优质小站稻品种津川1号和隆优61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春稻和麦茬稻品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津川1号作麦茬稻的整精米率明显低于作春稻,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春稻;津川1号麦茬稻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偏高,食味值显著低于春稻;隆优619作春稻和麦茬稻无论在外观、加工、食味还是营养品质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是较理想的麦茬连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