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按茶叶品质的一般规律,茶叶嫩度愈好,则其密度愈大,等级愈高,反之亦然,所以密度可以作为茶叶理化审评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提出一种测定干茶密度的新方法,简便易行,重演性较好;经初步试验表明,炒青茶各等级之间的密度具有明显差异,这就为建立密度与等级之间的数学模型,实现炒青茶等级之电脑评定打下基础.此外,还对于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级差不显著,乙醇和纯水的测定结果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等级武夷水仙茶之间的差异,测定了茶多酚、茶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总黄酮、总儿茶素、5种儿茶素组分和14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了审评得分(等级)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等级高的武夷水仙总黄酮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对较高,儿茶素组分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在SA级与其他等级武夷水仙之间差异显著。14种矿物元素中,除Ca、Mg、Mn、Al和B外,不同等级武夷水仙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没有差异。热图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武夷水仙SB、SC、SD 3个等级主要在茶氨酸、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上积累,总黄酮在SA级茶中积累明显;SA级武夷水仙主要在Ca、Mn、K、P和N上有积累。主坐标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对武夷水仙茶等级间差异的解释率为2798%;14种矿质元素对武夷水仙等级间的差异性解释率达到了30.89%,较好地区分了不同等级的武夷水仙。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级别的晒青茶和烘青茶茶叶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工方式、茶叶等级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烘青茶和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降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烘青茶和晒青茶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随等级的降低而升高,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茶叶中所含的粗老茶叶增加,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同一等级烘青茶的水分、灰分含量小于同一等级晒青茶,而同一等级烘青茶的干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则高于同一等级晒青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缙云县传统的经济作物,过去以生产炒青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茶叶购销体制改革后,各茶厂、茶场之间恶性竞争现象增多,大宗茶效益下滑,导致许多茶场停产,茶园荒芜,县茶厂破产倒闭。九十年代中后期,名优茶生产技术在全县得到推广普及,在名茶高效益的拉动下,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开始恢复,大面积的低产茶园得到改造,名优茶产量逐年增加,大宗茶产量逐年下降,茶叶效益倍增:至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34640亩,茶叶总产量622吨,产值6005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4%。全县有近两万茶农在茶叶产业化中得到实惠,茶叶产业已成为缙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6.
不同粉碎度茶粉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同一产地的炒青茶叶样品经CDE-3粉碎机粉碎成I、II、III型茶粉,分别测定I、II、III型茶粉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纤维素等化学成分的含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II型茶粉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7.
<正>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业,四大茶区均有生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南四省为主要产区,以浙江省绿茶产量最高,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绿茶的总体品质最好。1潜山市手工制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安徽省的绿茶以加工工艺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主要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分为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手工与机械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是各有利弊,要互为补充,手工茶有着它的优势。比如说在茶叶的炒制  相似文献   

8.
<正>三、大宗茶加工设备的配备大宗茶的种类较多,现以炒青绿茶为例,介绍其初制加工设备的配备。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一般为:杀青—揉捻—解块—烘二青—初干(滚三青)—辉干(滚干)。现有一个茶叶加工厂需进行炒青绿茶初制设备配备,茶厂提供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茶叶焙制技术主要在团茶的生产方面。进入明代以来,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生产叶茶和芽茶。在这一时期,我国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渐渐衰微,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散茶尤其是炒青绿茶得到迅速发展;绿茶和其他茶类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得到了协调发展。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进步。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几种主要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包括炒青绿茶的焙制、蒸青绿茶的焙制、以及青茶、红茶和花茶的加工焙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普洱茶总灰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总灰分含量,比较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和不同等级的普洱茶经过处理的茶样总灰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总灰分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总灰分含量比熟茶低;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总灰分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等级越低茶叶的总灰分含量越高。所选的16组茶样中有3组已经超过目前国标规定的总灰分含量。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总灰分含量都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供了用物理手段降低茶叶总灰分的方法,对了解和掌握茶叶中灰分限量指标以及云南普洱茶总灰分的检验监控现状,改善普洱茶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晰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特点,为标准化、精确化加工客家炒青绿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方品种马图茶为试验原料,采用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比较分析半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茶叶含水量、理化成分和成品茶感官品质3方面的差异。【结果】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一炒"是两种加工方式中失水最多的工序,失水率在64.4%~76.0%之间。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两种加工工艺中均呈显著增加,生产线加工的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1.25%和4.63%,单机加工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为22.86%和4.96%。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因加工工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GC、C、GCG、ECG和CG在生产线加工中阶段性显著增加,EGC、EGCG和EC差异不显著。传统单机加工中GC、C、GCG和CG显著增加,EGC、ECG和EC显著降低,EGCG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生产线加工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相当或优于传统单机加工的客家炒青绿茶。【结论】生产线加工方式有利于形成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品质,但茶味醇厚和回甘略逊于传统单机加工。  相似文献   

12.
广东客家茶代表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广东梅州、河源、韶关等12个不同地域和品质风格客家茶鲜叶及其成品茶的主要理化成分,并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差异。结果发现,无论是鲜叶蒸青样,还是成品茶,不同客家茶之间的主要品质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总量均不同程度地显著高于新引进客家对照种龙井43(CK),总体上呈现出大叶种仁化白毛茶、潭山水仙茶和锅叾水仙茶>中叶种西岩乌龙>小叶种黄坑茶、官田茶、清凉山茶和上莞茶》CK的趋势;成品茶中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是形成客家茶叶独特“高火甜韵”或“炒米甜韵”和“甘浓而不苦涩”特征的主要物质基础,而影响这些品质成分含量高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客家本土茶树的种性和传统的“晒(晾/做)青+长炒青冶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13.
茶叶,为了达到合理采摘,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采摘标准。茶类不同,采摘标准有很大差异。如工夫红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炒青、烘青为一芽三、四叶,以一芽三叶为主。同一茶类由于品质要求不同,采摘标准也不一样。例如炒青高档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毛峰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一般采摘芽叶越大,产量越高,质量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4.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GC/MS分析炒青绿茶干燥后期采用“升温增香”技术和一般方法加工所得茶样香气.结果表明:采用“升温增香”技术比一般方法加工的茶样,香气组分差异不明显,但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含量明显上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茶样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般加工方法相比,“升温增香”所得茶样氨基酸总量及除谷氨酸、组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总量及组分含量下降.糖胺化合物含量上升.在“升温增香”过程中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相似文献   

16.
杀青程度对炒青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较优的茶叶杀青程度,以指导茶叶生产。[方法]采用不同的杀青程度对炒青茶进行处理,分析处理后的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结果]重杀青处理的茶样外形、汤色、叶底、香气、滋味等均呈现更好的品质,内含物质较多,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组分均较多。[结论]重杀青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贵定本地茶种鸟王茶与引进的福鼎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比较两种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差异.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和三氟乙酸溶液(体积分数为0.05%),流速为0.8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08 nm,柱温室温,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不同茶叶类型不同采摘时期,鸟王种的茶氨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福鼎种,两种茶叶的茶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省班玛气候资源也发生了变化,冬暖明显,茶芽萌动期提前;但同时班玛的低温冻害也呈现出多重发态势,严重威胁着茶叶生产安全。而班玛藏雪茶因缺乏实用性的冻害指标,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存在着盲目引种和冻害损失较大的现象。因此,结合班玛气象资料研究,并参考其他作物冻害指标等级的划分,开展对藏雪茶低温冻害等级指标研究,是在为青海班玛藏茶生产种植部门制定适宜的扩种引种建立藏雪茶冻害等级、冻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决策和作物合理种植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袁枚与茶     
袁枚与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胡长春明清时期,由于炒青技术的广泛采用和许多茶叶专著的大量刊行,各种散茶纷纷兴起,名品迭出,品饮风尚也焕然一新。清代以降,饮茶之风,久兴不衰,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往往以不懂茶道为耻,人们争相事茶,研习茶艺,使茶文化进入了一个集大...  相似文献   

20.
云南普洱茶氟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选自云南3个主要茶区的14种普洱茶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普洱茶的氟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也不同,优质茶叶的氟含量比低质茶叶低;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云南普洱茶(熟茶和生茶)的氟含量也不同,以生茶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氟含量不同,紧压茶的氟含量低于散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