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曾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存在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在建阳地区,稻瘟病是威胁稻谷生产的重要病害。1982年早稻穗瘟发生面积达35.96万亩,损失稻谷三千多万公斤。1983年大面积更换抗性较好的品种,使病害流行得到一定控制,近四年来每年发病面积下降到3-8万亩,稻谷损失压低到100-150万公斤。实践证明,种植抗病良种是稻瘟病综合防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抗病育种和对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变化情况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多变,雨量充沛,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1981年~1982年连续暴发成灾;1989年局部地方流行,损失稻谷二百余万公斤。本文针对该地区稻瘟病的发生,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一、稻瘟病发生流行因子 1.病原菌:南平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致病性强的小种居多。连续八年监测结果,有6群24个小种,主要优势群  相似文献   

4.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湖南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3对SSR引物对2010年从湖南19个县(市)种植的44个水稻感病品种上分离到的16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0.8的相似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宗谱,其中L01宗谱为优势宗谱,占总菌株数的66.86%.病菌宗谱与菌株来源地及寄主品种之间关系复杂,来源于相同地区或来源于同一寄主品种的菌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但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程度不一,小种的分化程度与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该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数量有一定关系.高海拔山区比丘陵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更丰富;在某一地区栽培品种组成多样化程度越高,该地区的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越丰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福建省38年来抗瘟品种的利用研究状况,包括水稻品种的更迭,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变动及一些代表性品种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反应。针对当前抗瘟育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讨论了抗瘟育种研究的方向和技术路线。提出当前应把抗ZB_(15)、ZB_9、ZB_(3)、ZC_(15)、和ZG1等小种的基因尽可能集合于一个优良品种(组合)之中;应对初筛出来的750份抗源进行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谱分析及遗传分析。必须加强我省的鉴别品种、鉴别菌系的筛选。加强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相作用的生理生化反应指标研究,以期提高抗瘟性鉴定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1994年 ̄2004年11年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别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并阐述了稻瘟病菌种动态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适应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鉴别品种,首次将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应用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研究中,采用中国第一套7个鉴别品种对生理小种的鉴别力与其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对同一中国小种具有细划作用,适宜黑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1):45-53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重要的表现型之一,其组成与变异直接关系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生理小种毒力基因的复杂性,并指出了目前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福建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鉴定并分析了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情况,将2017—2018年福建省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同时收集南平地区生产上主栽水稻品种,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病性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和两优332、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等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3—2005年采自贵州地区20个地州、市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774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19个遗传谱系,其中L7、L6为优势谱系。采用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方法,对其中88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88个菌株分为7群,20个小种,其中ZB、ZC群为优势群,ZB13、ZB15为优势小种。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遗传谱系的菌株可来自多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而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亦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菌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Pyicularia grisea (Cbode) Sacc.]是水稻一种重要病害,该病菌存在较大的种群变异性,不同的生理小种适宜生长的培养条件有较大的差异。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优势种群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不同生理小种稻瘟病菌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稻瘟病是危害世界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水稻品种的抗性一般仅能维持3~5年。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对稻瘟病菌致病机制和抗性基因分子机理的系统研究,加深了对该病原菌-宿主系统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两种天然免疫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目前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八十年代研究的基础上,从1990至1997年系统地开展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水稻抗源材料的筛选和抗性基因分析,以及抗源材料的育种利用研究。研究了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变化基础和特点,在明确福建省稻瘟病菌相对稳定的优势致病性小种为ZB13、ZB15的基础上,筛选出抗性强、抗谱宽的水稻抗源Tetep、谷农13、梧农1号、赤块矮选、红脚占和广农种等;筛选出新抗源矮秆Tetep;明确主要抗源对优势生理小种ZB1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稻瘟病是危害世界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水稻品种的抗性一般仅能维持3~5年。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对稻瘟病菌致病机制和抗性基因分子机理的系统研究,加深了对该病原菌-宿主系统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两种天然免疫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目前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1975年以来福建省水稻品种抗瘟性研究的进展。(1)从近万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59份叶瘟、穗颈瘟反应在0~3级的抗源,其中16份材料分别用福建省7群3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其抗小种率超过或相当于“赤块矮选”、“特特普”和“城堡1号”。(2)1975年以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6群20个小种至7群49个小种,年际间有所变动。15年间优势小种群出现过四次较大的变化,即1978年以前,闽东南沿海平原以ZG群为优势群,闽西北山区以ZB群为优势群,龙岩地区ZB、ZG并列为优势群;1979~1982年,全省以ZB群为优势群;1983~1987年,ZB、ZC、ZG和ZA等多群小种趋于均衡状态;1988~1990年,ZB群小种回升为优势群。(3)1983~1990年,育成和引进43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品种审定,其中本省育成35个,多数新育成品种(组合)的抗瘟性有显著提高;在抗瘟育种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病育种程序;探索了用稻瘟病菌毒素粗提液为外源胁迫因素,在细胞水平上筛选抗瘟突变体(或品种)的可能性。(4)对15个抗源品种的抗病性作了初步的遗传分析。(5)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并设想通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指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进一步提高抗稻瘟育种水平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高感稻瘟病的低海拔粳稻江南香糯与高抗稻瘟病的高原粳稻子预44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2、BC1F1和以F2单粒传构建的、由276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对两亲本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的抗性都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F7群体的266个有效株系作为定位群体,将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1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206间遗传距离为0 cM的位置,暂定名为Pi zy(t)。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子预44中的抗性基因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及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福建省一九八三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为了解我省今年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分布情况,从全省22个县(市)收集早、晚稻病标样118个,前后测定了15批,第一批于5月上旬开始播种,最后一批于十月下旬鉴定结束。测定结果: 参试118个有效菌株,鉴定出七群22个生理小种,分布于我省七个地区,22个县 (市),ZA群内有A1、9、13生理小种,分布5个县、ZB群内有B1、3、5、9、11、13、15、25、29、31生理小种、分布19个县(市),ZC群内有C7、9、11、13、  相似文献   

19.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前言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生理小种种群多,在我省共有7群39个生理小种,且分布复杂。由于稻瘟病为害,我省常年发生面积约100—200万亩,多的达300—400万亩;轻的损失1—2成,严重的损失5—6成。1981年稻瘟病大流行,全省早稻时瘟发生面积为180万亩,穗颈瘟发生146万亩,仅三明地区就损失稻谷1.075亿公斤。选育抗病丰产的品种是防治本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的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的差异,且品种的抗病性受病原生理小种区系分布和变异的影响,从而影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