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冬早春谨防水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  闫旭 《科学养鱼》2005,(2):54-54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晚冬、早春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感染。密度大的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此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此病的暴发。因此,在晚冬、早春季节要谨防水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左钢  杨辉 《水产养殖》2013,(11):47-47
水霉菌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对养殖水体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抗逆性强且能抵御不良环境,因而一般药物难以将其杀灭。鱼卵水霉病,尤其是鲤、鲫、团头鲂、黄颡鱼等黏性鱼卵水霉病,在整个人。  相似文献   

3.
四季与鱼病     
王声瑜 《内陆水产》1999,24(3):27-27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青、草...  相似文献   

4.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而以18-20℃水温生长繁殖最快,故春末夏初为此病流行的季节,冬天也常发现。每年早期产粘性卵鱼类,如鲤、鲫卵常成批成批败死于此病。鱼种操作受伤,每年死于这病也有10-20%之多。  相似文献   

5.
杨秋玲 《淡水渔业》1975,(10):27-28
水霉菌对渔业危害性很大。但还没有一种既能杀死水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同时又对鱼卵和仔鱼无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采用各种化学药剂处理感染水霉菌的卵,则卵容易受到化学药品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在鲤鱼人工孵化过程中,每年因水霉菌的感染而招致大批鲤鱼卵的死亡,有的甚至全部鱼卵死光。上海青浦县解放人民公社第二养殖分场的部分鲤鱼产卵池已于三月十九日产卵,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对水霉菌的发生进行预防,致使该分场第一批所产卵1500万粒中有60%为水霉菌所感染,目前虽已孵化出鱼苗,但孵化率仅达40%左右,第三分场所产的第一批鱼卵中有了70%为水霉菌所感染,观音人民公社第一批所产鱼卵全部为水霉菌感染而死亡,造成很大损失。为了确保今年生产跃进计划的完成,下放在该社劳动的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师生,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防治鱼卵水霉病的试验,目前已初步得出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霉菌由鱼体伤口侵入后吸取鱼类的营养,并迅速向外生长蔓延,长成棉毛状的菌丝,影响鱼体生长发育。此病常年可见,但以早春。晚秋最流行。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选择性,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被感染。密养的越冬地,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态的鱼,都易患水霉病。作者从多年养殖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经济实惠且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即每亩每米深水作用食盐O.5~Ikg,尿素0.skg,漂白粉(以302有效含氮量计)Ikg,用水溶解混合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者连用2一3天(次)。从作者几年的实际操作看…  相似文献   

9.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许多地方近年来开展了鳜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方面的研究。现将鳜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1.水霉病在鳜鱼繁殖过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会使鱼卵受损,从而感染上腐水性水霉菌,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肉眼观察卵  相似文献   

10.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为真菌性鱼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特别是晚冬和早春(2~5月),  相似文献   

11.
水 产 动 物 的 水 霉 病(saprolegniasis)是常见疾病之一,至今尚缺乏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因为水霉菌丝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而在水温10~15℃的范围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  相似文献   

12.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病原最常见的为水霉和绵霉。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于13~18℃时最适合生长。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鱼卵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水霉病并迅速蔓延,导致大批鱼或鱼卵死亡。水霉病在所有淡水水域、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但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现在,食用鱼水霉病的防治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6):493-500
2012年10月和2014年5月在诏安湾海域进行了鱼卵、仔稚鱼的调查,对诏安湾秋季和春季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鉴定的鱼卵7种、仔稚鱼7种,隶属于10科10属;秋季共采集到鱼卵31个和仔稚鱼47尾,密集区出现在湾口的西屿北侧海域,春季共采集到鱼卵662个和仔稚鱼69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诏安湾中部偏北海域和湾口西屿西侧海域。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隆头鱼科鱼类、美肩鳃鳚,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黄姑鱼、红鳍笛鲷和美肩鳃鳚。与东山湾相比,春季诏安湾鱼卵密度明显较大、仔稚鱼资源密度略低;秋季两个海湾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均处于低水平;两个海湾的产卵时期主要在春季。  相似文献   

14.
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及其生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阐述了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产卵场的生态特点。共鉴定68种硬骨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6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7目、36科、56属。春季产卵的5种,春夏季37种,夏季7种,夏秋季4种,秋季7种,秋冬季1种,冬季1种,冬春季2种,春夏秋季3种。主要产卵场为海州湾渔场、青海渔场、石岛渔场和海洋岛渔场,形成产卵场的表层水温都在8℃以上,产卵的最适表层水温为15.0-23.0℃;盐度为31.50~33.00。并对海州湾的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变化、高眼鲽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海域中浮性鱼卵成活状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果 《内陆水产》2001,26(10):34-34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黄颡鱼病害增多,危害增大,现将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水霉病病原水霉菌病因鱼苗在捕捞、运输、放养时受到机械损伤或冻伤或敌害生物侵袭,伤口感染水霉菌所致。病状肉眼可见病鱼伤处生有毛状菌丝,呈灰白棉毛状,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最终消瘦致死。鱼卵感染水霉菌,可见鱼卵上布满菌丝,变成白色绒球状,最后成为死卵。防治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疾病发生;2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3用1%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16.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为真菌性鱼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特别是晚冬和早春(2-5月),是该病流行季节.现将多年从事鱼病防治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水霉病 该病在鳜鱼卵的孵化、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鱼卵和早期鱼苗,是影响鳜鱼孵化率的主要病害。在孵化期间遇水温较低时易感染此病,易使受精卵发育停滞,严重时会互相感染而造成胚胎大批死亡。如及时治疗,胚胎还可继续发育。鱼苗至成鱼阶段的水霉菌,主要是捕捞、转运过程中操作不仔细,鱼体外伤严重,水霉菌感染伤口引起此病,病鱼体表常有白色絮状物,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8.
在鳗鲡养殖期间,无论是日本鳗鲡还是欧洲鳗鲡,于春季和冬季的低温季节常发生真菌与细菌综合感染而暴发死亡,一般发病水温在22—23℃以下,水温在25℃以上一般不再发生真菌病。引起综合感染的真菌有二种:水霉和鳃霉。细菌种类较多,如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水霉感染较易诊断,一般凭肉眼即能判定:于体表创伤处可见水霉菌丝象絮状附于体表,刮取病  相似文献   

19.
高白鲑系冷水性鱼类,我们采用了水库深层流水(水库深层水水温变化不大)孵化和培育,在其生产过程中鱼卵、鱼茁的体质弱,活动能力小,容易受到敌害生物和疾病的侵袭,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到孵化和培育效果。因此,加强孵化和鱼苗培育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对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季与鱼病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所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青、草鱼患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成鱼白鲢患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草鱼成鱼患大中华鳋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