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桑养蚕是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在丰富人们的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扩大对外联系和交往上有过辉煌的历史。蚕桑业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其效益高,但技术性强,花工多,风险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老蚕区已转产或正在转产,或向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但其面临其他作物或行业的挑战并没有因此而减轻,为提高种桑养蚕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的省力化种桑养蚕新技术已逼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汉台区于2014年在汉台区徐望镇进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养蚕对比试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比蚕箔育更省工省力,轻简化程度更高,节本增效明显,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完全适宜在农村规模种桑养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贺州市在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熟蚕自动上蔟方面的桑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认为省力化设备提高了种桑养蚕的效率,节省了劳动力,省力化养蚕是解决蚕桑业用工较多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4.
1 为什么推广“一条龙”配套的养蚕技术体系我区近年蚕茧价格急剧下降,蚕农养蚕比较效益差,严重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全区近两年毁桑达2000万株左右,有桑不愿养蚕的农户较多,今年发种比去年减63060张,减发52%,产茧减少48%.今年在龙兴镇河埝村四社积极引导蚕农示范推广以省力化为重点的优质高产高效“一条龙”配套养蚕技术体系,就是针对蚕儿的生理特点,将常规技术合理地组装配套,重点是把小蚕专户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改造口袋蚕房,修建消毒池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包括桑园覆盖免耕、简化施肥和全年规范化治虫等省力化桑园管理技术,还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大蚕地面条桑育、室外大棚育、大蚕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省力化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6.
张明刚 《四川蚕业》2010,38(2):51-53
蚕桑是普格县的支柱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养蚕量不断增加,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区劳动力更加缺乏,养蚕与其它农活争抢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在生产中推行了小蚕专业户共育、少回育、大蚕蚕台育、大蚕地面育、熟蚕自动上蔟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机械化、省力化养蚕技术改进养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失误,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成本、改善饲养环境。近年来广西种桑养蚕在机械化、省力化发展上有所创新突破,但也存在机械化省力化技术研发程度低、推广应用面积不大等问题,建议加强种桑养蚕机械化省力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降低蚕业风险,实现广西蚕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种桑养蚕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村脱贫致富门路之一。在目前蚕茧收购价格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很高,我地区从1986年到现在,桑园面积由5696亩发展到10900亩,平均每年递增23%,蚕业生产在迅速发展,由于普及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跟不上生产发展需要,养蚕单张产茧还比较低。1989年平均单产只有42.3公斤,亩桑产茧只有61公斤,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高产蚕区相比,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在积极推广蚕业生产技术,指导蚕衣种桑养蚕的同时,从1989年开始在蚕区作了建立蚕业生产联合体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1省力化养蚕的优越性和前提 1.1省力化养蚕的优越性 “省力化养蚕”是指依靠蚕桑科技进步,以优质、高产、高效、省力、低耗为目标.建立起省力化养蚕技术相关体系。省力化养蚕,它适应规模化蚕桑生产,可以省工、省时、省力、省本、低耗、高产、优质、高效。运用省力化,蚕体强健、好养、创伤少、抗逆性强、无病、蚕茧产量高、质量好、丝质好、蚕农效益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质高产蚕茧生产技术模式”,即应用优良蚕桑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优化养蚕布局、加强蚕病综合防治、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实施桑树病虫害联防联治、严格执行“仪评计价”等,而且取得了蚕茧质量稳中有升、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应用、小蚕共育经济效益明显、省力化养蚕劳力成本显著下降等成效。  相似文献   

11.
<正>蚕桑生产既是种植业,又兼养殖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按传统的养蚕方式,养蚕用工繁琐,技术方法陈旧,生产效率不高.近年来,为解决这些矛盾,在养蚕实践中,以“提高一日孵化率,实现一批收蚁”为重点的收蚁省力化技术;以推广“小蚕(1—2龄)片叶立体育”、“3—4龄蚕漏空透气蚕座育”为重点的小蚕少回育技术;以“5龄蚕条桑1日1回育”为重点的大蚕省力化养蚕技术,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全龄每日1回育”省力化一整套养蚕技术新体系,从而达到高产、高效、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春林 《蚕学通讯》2004,24(3):40-40,43
密植桑园的种植和推广,在我区已有10多年历史.其目的是增加栽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光合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叶量,加速蚕业生产发展速度,提高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但其效益究竟如何,却是蚕业技术工作者长期在关心和研讨的课题.为此,我们在2001年对我区晏家镇红字村仁和寨村民组已投产的3.3hm2密植桑园的养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经济效益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种桑养蚕的关键在于养蚕。只有养好蚕,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蚕茧,进而获得较高的效益。获得稳产高产,本文提出重点从5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抓好养蚕工作:即消毒防病、精心养好小蚕、把握好四龄大眠关、养好5龄大蚕、加强上蔟管  相似文献   

14.
罗志平  吴奇 《四川蚕业》2004,32(4):44-45,48
我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曾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但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农村养蚕劳动力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探索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使蚕农达到省力增效的目的,今秋我站在蚕桑主产乡镇酉溪镇15村6社进行了方格蔟、塑料折蔟自动化上蔟试点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棚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蚕农对养蚕技术、养蚕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塑料薄膜拱形架已逐步被淘汰,代之以土墙木顶或砖墙木顶或木墙木顶等型式各样的大棚作为饲养大蚕的场所.大棚养蚕的优点有:一是通风透气,优化蚕儿环境;二是可以稀放饱食,蚕茧单产得以保证;三是可以实行条桑育--省力化养蚕,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四是给方格蔟室外预挂腾出了空间.正是具备了以上优点,大棚省力化养蚕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让农民兄弟更好地使用这项技术,淮安市农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3年共同下达了"大棚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示范基地为金湖县金南镇和塔集镇.  相似文献   

16.
省力化养蚕是依靠蚕桑科技进步,以优质、高产、高效、省力、低耗为目标,建立起省力化养蚕技术相关体系。近年来,我省旬阳县、平利县、千阳县及勉县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1省力化养蚕有哪些好处过去667m2桑园养一张多种,要一片一片的采叶、喂蚕、扩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室内养蚕费工费时费力,且人蚕共居,不利于消毒防病,已不适应产业化、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实施。通过3年的试验证明,壮蚕户外育可节约用工60%,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效,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省力的养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周帅 《蚕桑通报》2006,37(3):61-62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省力化科技型养蚕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当今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县重点蚕区的养蚕大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认为简易蚕房既能保温保湿,又能通风换气,较其他省力化养蚕方法更有利于大蚕的生长发育,而且建造快,坚固耐用,非常适合重点蚕区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广西蚕业》2004,41(3):36-36
最近,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广西区科协共同组织出版了两本养蚕新书:《高效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和《种好蓖麻养好蚕,综合利用效益好》。前本书除了介绍最基础的栽桑养蚕技术外,还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蚕业科学家和学者对传统种桑养蚕技术的一些创新和改进,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蚕业生产向省力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特别适合从事蚕业生产的人员阅读。后一本书主要介绍蓖麻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蓖麻蚕的高效饲养和防病技术,此书介绍的技术都非常实用,且通俗易懂。 《广西蚕业》二十世纪光盘由清华大学电子杂志社录制完毕,该光盘制作耗时三年,收录…  相似文献   

20.
耿燚 《蚕桑通报》2011,42(3):58-60
省力高效养蚕新技术,就是依靠蚕桑科技进步,以优质、高产、高效、省力、低耗为目标,建立起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近年来,江苏滨海县东坎镇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过去每667m2桑园养1张多蚕种,要一片一片的采叶、喂蚕、扩座、除沙、搭蚕架、消毒,费工费时效率低、蚕茧产量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