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烟草野火病菌菌株(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致病力与其粗毒素毒力的相关性的研究,评价了烟草野火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野火菌毒素毒力与其菌株的致病力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达0.928;②高感和中感品种K326,云85对病原菌的感病性与对菌毒素的敏感性在P<0.05的水平上有相关关系;③从病斑处可以分离到该毒素,再接种能重现野火病症状;④抑菌物质对病原菌和病菌毒素的抑制作用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烟草野火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本文对该病害的病原、病害流行、致病机制及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云南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用通过筛选致病力强的烟草野火病菌株为抗原,制备了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的抗血清,建立了一套快速检测烟草野火病菌的方法,制备了SPA-ELISA反应试剂盒,应用玻片凝集或协同凝集反应与SPA-ELISA反应试剂盒相结合的方法,使检测真正做到了简便、快速、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24个采自云南省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对24个普通烟草品种及2种野生品种长花烟和黄花烟进行致病性接种试验。根据这26个烟草品种对烟草野火病菌株的抗性反应,将接种后形成病斑的直径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了一套烟草野火病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并以此为依据将24个病原菌株划分为两个生理小种,即0号和1 号,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烟草野火病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烟草野火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侵染烟草的细菌性病害。从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和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并对生理小种分化和鉴别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采自云南省不同地点、不同生理小种的24株烟草野火病菌对24个不同烟草品种及两个野生种黄花烟和长花烟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差异显著,根据接种后不同烟草品种的形成的病斑直径,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高抗、中抗、中感、高感。辽烟15,G28对于烟草野火病菌0,1号生理小种均表现为高感,而云南省大面积栽培的K326、红花大金元、云烟87等对于两个生理小种均表现为中感,而两个野生种黄花烟和长花烟均表现为高抗,可以作为烟草野火病抗性育种优先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烟草野火病是世界烟草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基于此,对该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进而提高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治,提高烟草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防治烟草野火病的药剂筛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较好地防治烟草野火病,选用6种药剂对烟草野火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2种效果较好的药剂,即新植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来源的烟草野火病菌的抑菌试验,发现云南部分地区的烟草野火病菌对农用链霉素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烟草野火病菌的初侵染源,应用SPA-ELISA,间接-ELISA反应试剂盒对从田间及温室中采集的土壤、烟株根围、田间杂草、种子等进行了检测,明确云南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和根部残体。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结合传统植物病理学分析了51个采自云南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以及其他不同致病变种、不同种、不同属的植物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REP、ERIC,BOX,IS1112和IS1113等5组专化性的引物对以上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指纹图谱综合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水平0.92时,可将云南烟草野火病菌分为3个群,即YN1,YN2,YN3。  相似文献   

11.
牛源鲍曼不动杆菌属于机会性致病细菌,不仅感染动物,还可通过接触传播感染人,引起严重的医源性感染。为了预防人畜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鉴定了海南省东方市某牛场病死牛致病菌,深入探究该牛场牛病死具体原因,对该患病牛肺脏组织进行采集,分离纯化致病菌株,通过16S rDNA及生化鉴定等方法确定致病菌遗传背景,同时测定该致病菌对6周龄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其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株与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高达99.8%;对实验小鼠体致病力强,对半数致死量为8.89×107 CFU·mL?1;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羧苄青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2.
PCR技术具有敏感、专一等特点,不仅可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且可以鉴别同一种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因此应用PCR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本文对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找到适合蝇类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对罹病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体上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棕尾别麻蝇体上的病原物为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将该菌株编号为KMZW-1。该菌株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值为6.0。其孢子悬浮液对棕尾别麻蝇、丝光绿蝇、家蝇、酪蝇、黑腹果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50×10^5、4.58×10^7、4.06×10^7、4.10×10^3和1.05×10^7分生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86、8.17、8.16、8.12和3.22d。[结论]蜡蚧轮枝菌KMZW-1是一种对5种蝇类成虫具有活性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云南半帚孢 (Leptographiumyunnanense)是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携带的一种主要的病原性伴生真菌 .以PD培养液对该菌进行培养 ,培养滤液即毒素原液中蛋白部分具致病活性 ,在冷藏及室温条件下 ,该毒素能较长时间 (2 0~ 40d)保持致病活性 (即能在寄主树木上形成一定长度的韧皮反应区 ) ,随着温度的升高 ,其活性逐渐丧失 ;在 6 0℃时 ,该毒素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性 ,而在超过 80℃时 ,则完全丧失其活性 .毒素原液pH值为 5 1,渗透势为 - 12 0kPa ,经试验确定毒素原液的毒性非溶液的酸度或渗透势所致 ,从而表明该菌培养液中存在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交叉接种试验和病原菌形态及越冬场所的观察,证实了毛白杨锈病和河北杨锈病是由同一种病原菌—杨栅锈菌(Melampsora rostrupii Wagner)引起。采集鉴定了河北杨枝干病害的7种病原真菌,其中3种是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孙档敏  冀营光  郭淑娟  李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13-16915
[目的]研究小单孢菌属X46马唐致病菌的筛选方法及致病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高氏I号培养基从马唐、稗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出1株马唐致病菌X46,对其最优化产毒素条件进行测定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经鉴定,马唐致病菌X46为小单孢菌属;其最优化培养条件为:在高氏I号培养液中,300ml三角瓶装液量30ml,初始pH值6.0~6.5,采用10%接种量,180r/min28℃发酵120h即可使毒素产生量最大。该菌对玉米、番茄和黄豆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对小麦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对黄瓜生长抑制作用明显。[结论]X46是一株具有开发为中国北方用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致病链霉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随着深入研究,在其病原、毒素和防治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并表明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本文系统概述致病链霉菌的组成、传播方式及其致病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包括thaxtomins、concanamycins、COR类植物毒素和borrelidin等,阐述马铃薯疮痂病的抗病...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外生菌根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和生长速率法(复筛)测定了6种外生菌根真菌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抑制效果较好的生防菌进行生长及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彩色豆马勃Pt01在初筛试验中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为40.1%~49.7%,在复筛试验中抑菌率为78.5%~91.8%,抑菌作用整体高于其他外生菌根真菌。条件优化后发现,Pt01在28℃、p H值为7.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钾时生长最好;其最佳发酵条件:温度为30℃,初始p H值为6.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时间为5 d,转速对不同病原真菌抑菌率各有不同影响,需要单独考虑最佳转速。彩色豆马勃菌株Pt01对5种受试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优化其生长和发酵条件为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车前草穗枯病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车前草穗枯病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车前草穗枯病主要为害穗部,也为害穗轴和叶片。穗部主要表现为顶端变黑腐烂,后引起全穗枯死;叶片出现圆形、直径1~2cm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绿色.边缘暗绿色,病叶易发生焦枯;穗轴、叶柄产生椭圆形或梭形大斑,病斑呈暗绿色或灰白色。病部易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病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在成功完成病菌分离、回接及再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对病菌的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车前草穗枯病病原菌为一种壳梭孢属真菌(Fusicoccum sp.)。  相似文献   

20.
反复通过寄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和生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四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反复接种在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测定比较了反复接种12代后的菌种和原始冻干菌株的致病力与若干生化性状。致病力弱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能力增强,致病力强的菌株经反复接种后,致病力逐渐减弱;病菌的胞外粘多糖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致病力的变异相一致,但菌的生长速度和胞外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异无明显规律。本文还讨论了寄主抗性的遗传背景对病菌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