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培良 《农业工程》2019,9(2):97-100
针对聊城市夏玉米出现的果穗较短、秃顶严重及株籽粒重降低等原因导致的玉米产量降低,对夏玉米生育期的降水、日照、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减产原因主要是夏玉米播种期的强降水造成土壤湿度饱和导致烂种、开花授粉期的高温致使授粉不良,以及遇连阴雨寡照天气不能授粉所致。结合聊城市气候及玉米生产状况,提出了应对气象灾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充市高坪区气象资料和蓝莓生产资料,统计分析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对高坪区青居蓝莓基地早熟蓝莓生长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早熟蓝莓气象服务指标。结果表明,高坪区发展早熟蓝莓具有较明显的气候优势,冬暖春早、花期无低温冷害,适宜早熟蓝莓生长发育;气象灾害对高坪区早熟蓝莓影响偏轻,主要气象灾害有连阴雨、干旱、大风等,但强度一般或出现频次低,对蓝莓影响较小。高坪区应在海拔400 m以下地区规模种植早熟蓝莓,同时做好气象服务保障,以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气象服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传统的气象服务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传统的气象服务向着气候、生态、气象和人工影响等方面转变。为此,应该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不断促进气象服务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气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陕西省1971-2020年32个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不同尺度玉米生育期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旋转正交经验函数法、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特征。结合陕西省9地区1990-2020年玉米单产数据,借助HP滤波法分离出玉米气象产量,采用交叉小波分析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干旱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干湿空间分布在玉米生育期可划分出关中、延安、榆林和陕南西南部4个干旱敏感区域;(2)在1971-2020年内,全生育期关中、榆林和延安地区呈干-湿交替变化,1990s末陕西大部分地区干旱较严重;(3)铜川、宝鸡、咸阳和渭南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花丝期干湿状况密切相关,其余地区受全生育期干湿状况影响最大。玉米气象产量与干旱状况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1994-2000年存在1~4 a的共振周期;(4)榆林、铜川和渭南地区玉米气象产量随SPEI值增大而增加,而延安、宝鸡、咸阳、安康、汉中和商洛当SPEI值大于1.6或小于-0.4时会发生轻度及以上程度的减产。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利用石屏县2015~2022年杨梅生育期数据、石屏县杨梅种植乡镇气象数据和石屏县国家气象站气象资料,从温度、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对杨梅生长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满足杨梅生长发育的适宜气象服务指标;同时,还针对石屏县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气象条件分析,研究探讨了杨梅所遇到的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最终总结得出了杨梅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预警指标和防御措施,为开展相关气象服务提供参考,这项研究的目标是进一步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及针对性,从而提高针对杨梅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及水平。这将有助于帮助种植者更好地应对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从而实现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气温上升,气象灾害频发,气候对都市农业生产影响显著。针对我国都市农业气象服务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对现阶段都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气候变化、气象监测、灾害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等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四川色达县的夏季农耕气候的特点,提出了健全当地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议,分析了在当前建设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气象服务建设和提升建设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站1992—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河源市柑橘生长发育气候适宜性以及柑橘各生长期受到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结果表明:河源市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条件均满足柑橘生长发育需求。春梢期影响柑橘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和暴雨。夏梢期和秋梢期,暴雨、大风和高温呈多发时期,暴雨是影响当地柑橘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东源是暴雨日数最多的地区,龙川是高温日数最多的地区,龙川在夏梢期应重点防御高温。在冬梢期,低温霜冻在北部地区最为严重,其中,和平和连平是防御的重点区域。本研究可为河源市柑橘种植生产优化布局、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关中地区30个气象站4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关中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与相应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净灌溉需水量(NIWR)呈增加趋势;夏玉米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净灌溉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气象因子影响顺序为,冬小麦: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气温>风速,夏玉米: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和风速引起冬小麦需水量的降低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引起的冬小麦需水量的升高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的减少是造成冬小麦净灌溉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降低趋势是导致夏玉米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关中地区秋冬春季向暖干发展,夏季除风速显著降低外,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武功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陕西武功站1935-201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夏玉米产量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武功地区1935-2010年各个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夏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风速、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玉米生育期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16 ℃/10a,0006/10a,-0158 ℃/10a,-26707 h/10a和-0063 m/(s·10a),SPI呈减小趋势,气候朝干旱演变;夏玉米生育期各气象因素能综合其他气象因素的信息对单产产生作用,日照时数对夏玉米单产综合决定能力最高,决策系数为2309%,降水量呈减小趋势是夏玉米单产增加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决策系数为-673%;通过技术创新等人为因素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给武功地区夏玉米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气象站点实况数据库、气象网格数据库、气象预警数据库、历史气象数据库、农田小气候站点数据库、服务产品数据库、棉花气候适宜度评价数据库,建立新疆棉花气象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棉花监测预报、灾害预警、气候图表、棉田技术服务、我的棉田五大功能,开展基于位置的格点实时数据、预报预警数据查询、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以及精细化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业务服务。推动新疆棉花气象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新疆棉花气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山丹县地理气候资料的基础上,就马铃薯种植生长期和本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匹配度展开讨论,阐述了山丹县经常出现的低温霜冻、连阴雨、高温干旱和冰雹等气象灾害对马铃薯生长期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展开积极防范提出种植管理建议及气象服务对策,以期为山丹县优质马铃薯高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59—2015年黑龙江省玉米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26个气象站1959—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1991—2008年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利用单作物系数法和Arcmap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并绘制了玉米生育期内各月有效降雨量(Effective precipitation)、需水量(Crop water requirement)和灌溉需水量(Irrigation requirement)及三者气候倾向率的分布图,揭示了黑龙江省玉米水分供需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平均值为302mm,高值区位于中部地区,5—6月呈增长趋势,7—9月呈下降趋势;需水量平均值为383mm,自西向东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分布趋势,除9月外,全生育期及各月需水量均呈减小趋势;灌溉需水量平均值为153mm,其分布与需水量分布相似,西部地区灌溉需水量较大,5、7月呈减小趋势,而8、9月呈大幅增加趋势,应在7、8月适时补充灌溉,保障玉米产量。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灌溉水资源分配和灌溉制度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长时间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内降水、气温、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显著。湿润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东南部,干旱化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自东向西大部分地区。玉米的气象产量主要受SPEI3-8影响,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滇东北作物耗水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滇东北地区3个气象站点(会泽站、昭通站、沾益站)1955-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并分析滇东北地区水稻、春玉米和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及其变化趋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各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昭通站主要粮食作物需水量随时间呈不同程度减少,每10 a水稻需水量减少10.07 mm,春玉米减少1.44 mm,冬小麦减少1.06 mm.而其他站点呈增加趋势,水稻需水量每10 a分别增加8.85,4.48 mm,春玉米分别增加8.38,4.57 mm,冬小麦分别增加7.39,3.10 mm.3个站点同一种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规律基本一致,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分蘖,拔节,抽穗,乳熟,黄熟,返青;玉米的依次为:拔节,灌浆,苗期,孕穗,成熟;小麦的的依次为:乳熟,开花,成熟,苗期.日照和平均风速是影响水稻和玉米需水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各站点而言,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其中会泽站和沾益站同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昭通站与平均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气象资料、对应的产量资料以及地理信息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推荐的逐步订正法来计算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提高玉米的现实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组主要根据甘南州的气候特点,从温度、水分、光照等各方面分析油菜春播发芽期、苗期、花期、角果成熟期的需求,并就甘南州油菜生产气象服务需求和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实时观测、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拓宽信息服务渠道等,最后为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季颺 《河北农机》2019,(9):91-9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便捷、快速、实时成为人们接收气象信息的主要追求。微信作为最新的交互软件,可借助公众推广系统,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对气象资料进行加工,拓宽了受众范围。为了提高微信平台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微信在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丰富服务方式,认真收集服务需求,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9.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需求特点,分析了传统为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气象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结合点,提出在打造为农气象服务品牌、开展直通式服务、探索多方合作模式等方面推进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的思路。按照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的理念,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提出了为农气象服务的双向交互、为农气象服务需求识别和分析、为农气象服务产品深加工和自适应匹配及精准靶向推送的全流程智慧为农服务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牧业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象与农牧业、农牧区、农牧民关系密切,为农牧业、农牧区、农牧民服务始终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个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气象工作不仅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气象服务中效益显著,而且在合理开发农牧业气候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牧业、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