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栽培措施对杂种小麦籽粒灌浆的调节效应表明,杂种小麦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都高于常规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籽粒库容和粒重存在差异,以适期播种低密度高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2.
张明义 《小麦研究》1999,20(4):10-12,3
本文简要回顾了小麦化学杂交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小麦CHA的研究利用、CHA杂种小麦的优势表现和CHA杂交制种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CHA杂种小麦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对小麦F2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利用状况,并对F2代杂种优势存在的原因和小麦F2代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小麦杂种F2代的利用可促进杂种小麦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4.
张胜爱 《小麦研究》1997,18(3):20-22
总结种植8年化学杀雄杂种小麦高产地块经验得出:化学杀雄杂种小麦产量优势是明显的,明确了杂种小麦的生育特点及产量结构指标,提出了发挥小麦杂种优势应采取的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源库基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王树安  王纪华 《作物学报》1994,20(4):426-431
对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包括杂种小麦亲本)的比较研究表明:杂种小麦在顶部二叶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累积蒸腾量、叶片功能持续期以及光全有效叶面积上显著优于普通小麦、叶源量高出30.22%。杂种小麦籽粒中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及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发育各时期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但杂种小麦的叶鞘、茎干重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茎数调节作用明显,冬前亩茎数达到较高水平,随密度增大,表明更显著,因此,增加杂种小麦的有效穗数,应重视冬前分蘖数。杂种小麦产量水平较高,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穗粒数较多是杂种小麦的优势。杂种小麦穗值产价随密度增加而降低,而粒值产价随密度增加而升高,重值产价变化不大。低密度条件穗值产价最大,高密度条件,粒值产价最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麦F2代杂种优势是杂优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小麦F2代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并利用太核矮败小麦不育制种技术,获得F1杂种,F1代自交获得F2代杂种,剔除不育株,用F2代杂种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8.
一个带有杂种致死基因的普通小麦种质鲁资35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杂种致死是杂种植株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遗传紊乱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小麦本身存在的杂种致死基因互补的作用,或者是远缘杂交导致的基因缺失或突变而造成的.杂种致死基因在很多小麦品种中多有分布,只是常常单独存在而不表达.在我国的小麦品种里杂种致死基因分布的研究只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极少量报道,但是对于近期培育的小麦品种和种质,有关杂种致死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少.带有杂种致死基因的报道比较少.作者在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T.Durum-Dasypyrum villosum amphidiploid)杂交创造小麦新种质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普通小麦品系鲁资357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无论是实生苗还是幼胚培养的再生植株都出现杂种致死现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分析张艳敏,李晋生,王勤,黄瑞恒(河北省粮油作物所石家庄050031)本文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初步探讨化杀杂种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源库关系的进一步协调问题。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1~1992年度在石家庄河北省粮油作物所试验...  相似文献   

10.
采用杂交与回交置换法获得了10个具有粗厚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核质杂种,并对核质杂种和核供体亲本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e.crassa 6x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抗穗发芽性等方面有较好的综合效应,在普通小麦改良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K、T、V、CHA型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其杂种的千粒重、面粉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杂种优势在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上的成功利用使这些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大提高。近年来在小麦杂优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带来了曙光。小麦化学杀雄剂的应用,小麦光敏不育性的发现,尤其是K型等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有种体系的创制与完善,标志着我国小麦杂化利用的技术问题正在走向成熟。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育已上升为小麦杂优利用从研究走向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关于小麦的杂种优势,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小麦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是,不是任何杂交组合都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实际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小麦F2代主要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初步概述,指出了通过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是可行的,但关于研究小麦杂种F2代面团流变学特性、α-淀粉酶活性的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应以加工品质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种后代八倍体小偃麦(AABBDDEE)为母本,与羊草(滨麦草属)杂交,获得三属杂种后,再用普通小麦回交2 ̄3次,并对三属杂种以及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属杂种F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回交可得到克服,并且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结实率逐步提高;②回交后代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③天蓝偃麦草与羊草的抗病、大穗、多花多实等性状可直接传  相似文献   

15.
在小麦与山羊草杂交中发现,波斯小麦品系Pss与粗山羊草、卵穗山羊草、小伞山羊草、顶芒山羊草以及钩刺山羊草的杂种F_1具有可育性,自交产生一批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对波斯小麦×粗山羊草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可育性是由于杂种F_1以两种途径形成了未减数配子。1.一部分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分裂消失,只发生第二次分裂。  相似文献   

16.
小麦全蚀病与抗性基因转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有效的全蚀病浸染病区,对供试亲本和杂交、回交等获得的后代材料进行抗全蚀病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所供试的普通小麦材料全部感病,而硬—簇双二倍体材料及其与普通小麦材料杂交获得的杂种F1抗病性较强或免疫。普通小麦材料与抗全蚀病的硬—簇双二倍体材料直接常规杂交结实率较高,其F1杂种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大部分细胞的染色体为2n=42(5个环状和5个棒状二价体,22个单价体),并且F1杂种基因型自交、回交和花药培养均能获得可供选择的基因型后代。  相似文献   

17.
选育多种细胞质的小麦品种是一项改变小麦品种细胞质单一化的具战略意义措施。核质杂种小麦的核基因是纯合的,后代不再分离。可作品种一样连续使用,而不像杂种小麦那样只能利用F1代。核质杂种小麦NC3号、NC4号和NC37的系谱是,Aegilops sgvarrosa/中7901×3丰抗13×6,缩写为(Ae)丰抗13或(D)丰抗13。即……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与野生大麦的属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继明  刘大钧 《作物学报》1990,16(4):324-328
通过活体/离体幼胚培养获得了智利大麦(Hordeum chilense,2n=2x=14)、海大麦(H.marinum,2n=2x=14)及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之间的属间杂种。智利大麦×小麦及海大麦×小麦杂种在形态上偏向父本小麦,而平展大麦×小麦杂种除穗部性状外,其形态明显偏向母本。所有杂种均自交不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穗培养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的幼胚败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相似文献   

20.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