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军  李虹 《小麦研究》2002,23(4):6-8
通过对我所及我省有关育种单位20多年来小麦育种实践的回顾,对遗传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品种的拓出,因此要培育小麦新品种,引进和创新遗传资源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创新对现实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从小麦中筛选抗白粉病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抗病亲本,为育种后代抗病基因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河北省保存的65份小麦遗传资源为材料,利用STS标记技术,对其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出携带Pm21、Pm4a和csLV34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各一个,分别为金禾7178、河农7069和秋麦。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抗病亲本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  相似文献   

3.
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缘杂交育种是小麦育种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外缘有益基因导入栽培小麦,从而丰富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根据近年来远缘杂交的进展情况作简要综述,以期能为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上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著名的小麦遗传学家Moshe Feldman和Ernest R.Sears曾提出"未来的谷物改良寄希望于野生基因资源的利用"。小麦育种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新的、可用的遗传资源。为了拓宽与改良小麦遗传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小麦与野生近缘种的杂交工作,利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育成高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六倍体小偃麦(Guo et al.2015.JGG)。为了解决小麦生产的赤霉  相似文献   

5.
蓝、紫粒小麦的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利用色素基因来源于6种不同的遗传背景的15份蓝、紫粒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子粒品质分析,结果证明,无论色素基因来源于哪种遗传背景,蓝、紫粒的品质性状普遍好于白粒品种,同一粒色不同色素基因来源的种质资源的子粒品质不同,这些蓝紫粒材料不仅可用于小麦优质育种,还可以作为人们生活的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革命性的突破——矮败小麦育种技术5月28日在濮阳市农科院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矮败小麦是利用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不育小麦作材料,以“矮变一号”为标记供本,通过我国近20年研  相似文献   

7.
具有优异性状的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们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种质库承担春小麦繁种更新种质资源材料428份任务,经田间种植观察及室内考种,从丰产性、抗病性、抗虫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这些资源一部分生产上直接利用,对甘肃省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一部分作为亲本在小麦育种中利用,育成了一批高产新品种,为改善甘肃省小麦遗传构成、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2009-2015年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9-2015年参加北京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指纹分析,旨在为小麦品种管理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在130个参试品系中,共检测出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差的品系30个、疑似品系28个、两年度间更换样品的品系2个,其中2013-2015年检测出的有问题品系相对较少。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骨干亲本的高频率使用降低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在今后小麦育种工作中,应尝试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进行改变,提高北京市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拓宽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克丰2号的遗传基础与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从而探讨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优异种质春小麦品种克丰2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配合力高、丰产、多抗优质等突出特点。黑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以克丰2号为育种亲本,采用不同育种途径,先后育成了15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综述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的特点及优点,重点介绍了SSR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即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基因标记与定位、遗传图谱构建、外源染色体鉴定与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10多年来小麦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编目编志、繁种入库和遗传评价等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概述,供小麦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小麦辐射遗传育种研究组,利用~(60)钴γ射线、快中子、化学诱变剂诱发突变与杂交重组的双重作用原理和方法,近年来育成了多个多抗、稳产、矮秆、综合性状优良,便于育种利用的种质资源和品种,有的已收到育种成  相似文献   

13.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耐寒、抗旱、耐盐碱、抗病和高蛋白等优良特性,是小麦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麦育种优异外源基因的主要供体。新疆是小麦近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此文简述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及意义,并着重综述新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及研究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新疆小麦野生近缘种资源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是综合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途径。分子标记技术具有不受环境和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的特点,结合传统抗病性鉴定可在育种早期对植株抗病性进行综合分析,快速有效地进行育种选择,从而大大缩短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本综述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图谱构建、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状况评价、抗性基因差异表达及抗性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等4个方面论述了3代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病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在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小麦(Triticum aeistvum L.)三级基因源,是小麦改良育种中重要的遗传资源。分子标记作为鉴定外源遗传物质的有效手段,在小麦×黑麦杂交及黑麦、小黑麦品种培育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对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分子标记在黑麦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优异基因发掘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黑麦特异分子标记在小麦×黑麦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为高效利用黑麦优异资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田秀平  向春阳 《种子》2001,(6):34-36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力,展望了基因工程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广阔前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小大麦远缘杂交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起昌 《小麦研究》2010,31(2):16-25
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小麦生产对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种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拓宽小麦遗传背景,创造新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获得新突破步入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耐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对小麦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黄矮病等有较高抗性等特性。将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从1896年至今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对小大麦杂交困难的原因及克服方法、杂种后代的应用进行了着重介绍,以期为进一步进行小大麦远缘杂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遗传标记在核桃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评价利用好中国核桃种植资源,加强核桃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总结归纳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在核桃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这些标记的应用前景,指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开展多种水平遗传标记的关联分析研究,发掘中国栽培、野生群体中与主要育种相关联的遗传标记位点及其等位变异,获取载体材料,以便实现快速育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3份具特异优良性状但高感条锈病的人工合成小麦SHW-Z1、SHW-Z2和SHW-Z4感病性的遗传特点,进行更好的育种利用。用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5157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分别进行正反杂交,对6个杂交组合的亲本、F1世代的条锈病抗性与F2代的条锈病抗感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探究其感病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1)本研究的普通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条锈病抗性由多对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出加-显效应;(2)SHW-Z1条锈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优于SHW-Z2和SHW-Z4;(3)本研究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还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对这3份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骨干亲本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审定的183个小麦品种中有75个小麦品种含有豫麦2号的血缘,豫麦2号成为河南小麦育种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利用系谱资料对豫麦2号种质与其75个衍生品种的共祖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个小麦品种与豫麦2号的共祖先度范围为0.0500~0.6250,累积的共祖先度为20.9041,占75个小麦品种的27.87%,占河南183个小麦品种的11.42%,豫麦2号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豫麦2号及其衍生品种的利用还在继续。研究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对于有效利用小麦种质资源,保持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恰当地选用杂交亲本,成功地创造出优良新基因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